search

山東民俗文化

山東民俗文化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髮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很多,現舉例以下三種:

  1、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漢族民俗舞蹈之一,屬於三大秧歌之一。

  2、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牆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新屋裡的頂棚花等。

  3、麵塑: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

詳解:山東飲食文化傳統民俗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揚地,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都出生於魯國,山東是一個非常有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同時,山東的飲食文化傳統民俗也是相當的出名。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山東飲食文化的傳統民俗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炊具與食具

  一、炊具

  鐵鍋,又稱大飯鍋、大鍋。常見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的數種。

  鍋蓋,木製,有梁與把手,以梧桐木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塊或八塊木板拼成,諺曰:“鍋蓋,鍋蓋,七塊,八塊。”沿黃河農村,多用高粱秸稈串制鍋蓋,名叫鍋拍,文登稱之為蓋子,用以墊在鍋蓋下,防蒸汽下流。

  鍋臺,又稱鍋頭。分鍋臺面子、鍋臺後、鍋門臉子、灶口、鍋底洞等部分。

  風箱,又稱風匣、風掀。用以吹火。

  燒火棍,用以撥調燃燒柴草,有鐵製的,也有取樹枝條使用的。

  箅子,架設鍋中,用以蒸食品。

  柯杈子,又稱箅梁。用“丫”形樹枝刻制,架設鍋中,用以飯。

  飯甑子,陶製,盤形,通體布許多孔眼,蒸食物時扣在鍋底。

  菜墩,切樹根木一輪為之,用以切菜剁肉。

  菜板,用以切菜切肉等。

  案板桌,加工麵食的用器。

  菜刀,一般為長方,萊州三山島漁家皆備有尖形刀,用以洗魚、撬蛤蜊。

  菜衝,用以擦蘿蔔絲、土豆絲等。

  笊籬,有鐵絲編、柳條編二種,用以從熱水中撈取食物。

  面板,用以加工麵食的菜板。

  擀麵杖,又稱擀杖。用以擀制面條、面葉、制餅。

  骨匙,用豬、牛、羊骨製成,包包子、餃子用以挑餡。

  小擀杖,用以擀制包子皮、餃子皮。

  火燒板,圓形厚板,兩側有柄,做火燒(燒餅)時,用以壓面坯。

  瓢,對割葫蘆製成,農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鏟子,也稱鍋鏟、戧鍋刀兒。鐵製,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鍋等。

  筷籠子,又稱箸籠子、筷筒子等。裝筷子的器物。

  碗櫃,又稱碗櫥、飯櫥。收拾餐具與食品的櫃櫥。

  炊帚,一般用一種高粱穗草,(俗稱炊帚草)扎綁製成。

  面盆,陶製,質地厚實,用舊光滑,俗稱“新盆不如舊盆調面光”。現今用搪瓷盆、鋁盆的越來越多。

  果模,俗稱磕子。木雕刻,有大小深淺的各種花紋,節慶時用以製作麵食。

  油罐,粗瓷質地,配以鐵製淺勺,不用時,勺即掛在罐邊。

  小筐、淺子,以去皮柳條編制,用以盛裝食物。

  飯簍子,以去皮柳條或桑條編制,用以裝盛食物懸掛梁頭,招遠地方流行一種蓋子連在簍系的飯簍,可防貓鼠,俗稱“氣死貓”。

  鏊子,平底無沿鐵鍋,用以烙制煎餅,魯中、魯西南廣泛流行。

  油擦子,又稱油布子。攤煎餅往鏊子上擦油用。15釐米見方,有三五層布疊縫而成,上有把。

  煎餅劈子,滕州民間流行,用竹片削成,2尺長,寬端1寸多,另一端漸窄,梢頭或圓或尖,兩側有刃,用以攤刮煎餅。

  煎餅筐,用柳條或麥草編制,圓形,直徑3尺多,邊沿高3~4寸。臨沂地方則多用直沿黑陶盆盛煎餅。

  小單餅鏊,用以除去熟煎餅中的水分,使之更耐儲存,俗稱“拓煎餅”。

  煎餅筢子,滕州稱之為抹子。木製,用以攤煎餅。

  爐灶,陶製,於其上架鏊子。

  平鍋,平底有沿鐵鍋,用以烙制厚餅。

  水缸,用以儲水。

  水壺,有陶製、鋁製、鐵皮數種,用以煮開水。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定遠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遊

     2012年安徽定遠縣藕塘首屆民俗文化節於日前拉開帷幕。為期3天的文化節,迎來了省內外近20萬遊人、香客,展現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有力地推動了該縣旅遊文化的發展。文化節期間,該縣組織開展了民俗文化巡街表演,特色產品展示活動,廟事感恩祭拜活動及經貿洽談等一系列活動。   藕塘是中國共產 ...

老子文化節 讓周至民俗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3月7日,令人矚目的文化盛會首屆西安樓觀 中國老子文化節圓滿落幕。在這個盛大的舞臺上,弘揚的是老子哲學的普世價值和時代意義,活態傳承的是以集賢鼓樂為代表的周至特有的非遺專案,啟用的更是一批對周至人來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欣賞《豆村大蜡》的獨特與別緻,領略樓觀鎮《牛鬥虎》的熱鬧與有趣,在喧囂之外 ...

中國白褲瑤部落民俗文化醉倒海內外賓客

  冬季的中國白褲瑤之鄉——廣西南丹縣白褲瑤部落,氣溫宜人。當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唱起深情纏綿的情歌,跳起激越粗獷的銅鼓舞,並上演驚心動魄的大刀砍活牛、精彩趣味的陀螺賽、原汁原味的長桌宴,讓五萬餘名來自中國、美國、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大飽眼福,陶醉其中。   白褲瑤族民眾純樸、勤勞、勇敢,總人口三萬多 ...

社群居民秀廚藝 傳播民俗文化

  時值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之際,長橋街道舉辦了我們的節日“飄香美食秀健康粽情端午話民俗”長橋社群第五屆“快樂長橋”家庭廚藝大賽,吸引了眾多社群居民的熱情參與。   昨天上午,西南文化藝術中心2樓大廳內人潮湧動。街道工作人員早已將提前泡好的一盆盆糯米、紅豆餡與葦葉端了出來,需要的各類餐具也都一應俱全。九點 ...

十堰民俗文化

  從方言、館廟會看十堰人口流動   人口遷徙流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地方開放的程度。十堰是一個移民區,歷朝歷代都在自發滾動流入人口。我們從方言和館廟會狀況可以瞭解大概。十堰的方言十分複雜,大體分為五個大方言區:除城區是普通話區外,鄖縣、丹江日為一方言區,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各為一方言區,最為特別的是竹山和 ...

薅草鑼鼓——土家民俗文化經典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