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東美食文化,山東當地小吃大全

山東美食文化,山東當地小吃大全

  山東是中國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它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山東是歷史名城,除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文化、還有飲食文化,在山東眾多的歷史文化中,飲食文化也佔有一席之地,下面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山東當地的有名小吃,想要去山東旅行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

  清油盤絲餅

  清油盤絲餅之所以叫“清油”,是相對葷油而言,用花生油來煎烙的。“盤絲”才是此餅的造型特色。它是以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細麵食品。製作時把面抻至極細,細如銀絲,達千餘根,再盤成圓餅形,放油中半煎半烙使之變熟。然後,提起中間把餅拉散,散放盤中,撒上青紅絲、白糖即成。盤絲餅外焦裡嫩,金絲均勻,味甜爽口,是宴席上的佳品點心。特點:外焦裡嫩、金絲均勻,味甜爽口,條細均勻,絲不併、不斷、不亂。

  糖醋煎餅

  糖醋煎餅主要原料為小米。由於放入的香料不同,味道各異,有花生、栗子、菠蘿、香蕉、薄荷、玫瑰等不同味道特點,薄而酥脆,香甜不膩,色澤金黃,品種多樣,營養豐富,容易消化。

  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始於清朝,傳於民國,盛於當今,是享譽中外的歷史名吃,悠悠三百春秋,經過十幾代扒雞藝人艱辛的經營發展,至今由地方名產成為獨樹一幟的中華名吃,在色、香、味、形、質、養和包裝諸方面更臻完美盛名天下。

  草包包子

  草包包子為山東省濟南市的漢族名吃,始創於20世紀30年代。因創始人張文漢先生憨厚淳樸的綽號“草包”而得名。精緻皮薄味美多汁,迄今已開發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餘種風味。生意出奇的好。一籠才六塊經濟又實惠。

  油旋

  濟南名吃油旋,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濟南人吃油旋多是趁熱吃,再配一碗雞絲餛飩,可謂物美價廉,妙不可言

  烏魚蛋

  烏魚蛋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餚,屬於魯菜系。由雌墨魚的纏卵腺加工製成的,加工時,將鮮墨魚的纏卵腺割下來,用明礬和食鹽混合液醃製,使之脫水並使蛋白質凝固即為成品。

  黃家烤肉

  黃家烤肉是濟南傳統風味名吃,以鮮香味濃,皮酥肉嫩,肥而不膩,聞名於省內外。

  鍋塌蒲菜

  1、“鍋塌”技法為濟南廚師所首創,早在明代就有記載。“鍋塌”即是先煎後塌,將味汁收入菜中。質品色黃質嫩,味鮮醇厚。

  2、蒲菜為濟南名產。它是香蒲的嫩根部,色白質細,脆嫩味美。《濟南快覽》載:“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菱,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蒲菜鍋塌,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濟南遊客無不爭先品嚐。

  孟家扒蹄

  孟家扒蹄是山東濟南市的當地名吃,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前期。起源於濟南市五龍潭公園西南側的“文升園”,與匯泉樓齊名。文升園的招牌菜是就是孟家扒蹄也叫“罐兒蹄”。

  油煎鍋貼

  鍋貼是一種漢族小吃,起源於山東濟南,煎烙的餡類小食品,製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但天津鍋貼類似褡褳火燒。

山東落子戲,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民族藝術。所以,要了解山東就必須瞭解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山東落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的藝術。本期的戲劇文化,就帶你瞭解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境內的漢族戲曲藝術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絃樂。

  2008年6月7日,山東落子經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源流

  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雲:“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於北宋時期就已在漢族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

  山東落子也稱“蓮花落”、“蓮花樂”,以其早期曲調襯詞而得名,簡稱“落子”。初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東流行。但目前藝人推算僅能上溯十代,約至清中葉。流行於山東地域的落子,統稱“山東落子”。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鈸、竹板,也叫“咣咣書”,或“荷葉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形成了三種“口”:一為“南口”,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風格最為粗獷。60年前所唱老口,節奏緩慢多花腔講究迂迴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東落子的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鈴”式的垛句,按詞意將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則十幾句,少則兩名即拉一個長腔,打一個簡單的鈸點作為過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過於單調,藝常吸取當地姊妹藝術的曲調,來豐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風格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魯西南人民直率強悍的性格特點。

  傳承意義

  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山東落子的藝術價值不容忽視,它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文學、音樂、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由民間藝人最初為了維持生計所從事的一種表演形式發展為如今一種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其題材內容、音樂結構、表演形式都是由專人創作、專人表演的,並與民間音樂、地方方言密切結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藝術。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城市另類文化,山東四大名拳是什麼

  現在的人學拳的似乎越來越少了。就比如電視上的拳擊比賽,也不再是以前那種那麼傳統的拳法,慢慢的,有些拳法都在流失了。而且拳法這種傳統文化似乎也成了城市文化中的另類文化,本期山東文化,帶你瞭解山東的四大名拳。

  螳螂拳: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於七家道富有,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一心報效國家。無奈清兵人關,報國無門,他憤然回到山東,組織義軍,與清廷作對。

  有一次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滅,於隻身走到嶗山腳下,匿在漁民家中,清兵追至,於七急上嶗山華嚴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學藝的師兄——華嚴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護,師兄出寺一看,連忙入來,令於七換上僧衣,削去頭髮,扮成和尚,並且以開水燙到他臉又紅又腫,叫他睡在禪房、蓋上被子,不得出聲。

  俄頃清兵搜到,師兄說了這個是新來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軍官怕被傳染,只望了於七一眼就退出來。根本認不出他,瞞過了清兵。師兄對於七說,外面風聲仍很緊,叫他索性在此當和尚,避過風頭火勢再算,於七應允。

  因他是義軍首領,時有舊部下秘密找他,於七深居簡出,不輕易見客,與舊部下定暗號,凡來找他的,必須寫一個“王”字,交給守門和尚,守門和尚才允許進內。(“王”字就是“於七”兩字的重疊)後來於七索性說自己姓王,人呼之為王郎,“郎”是男子漢的稱呼,以後音誤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樓、採、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的風格,總的來講,是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

  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練方面,講究快而不亂、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套路結構嚴謹,動作之間銜接巧妙。外功是鐵砂掌,內功是羅漢功。常練螳螂拳,可以培養人們的堅強鬥志和敏捷應變能力。

  孫臏拳:

  孫臏拳風格獨特,擊技性強,重實用。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聯,進時可以組合連擊。出拳講究擰、絞,纏螺旋勁,旋臂出拳,拳走曲線,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講究“三出而一主”,兩臂一腿併發。戰略上以“圓、角、線、點”為原則,即採用孫臏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圓不停,時刻保持側身對敵。

  要搶佔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於敵;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步法為蹣跚步,拔跟掀腳,蹣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播。

  孫臏拳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確。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向進取為表徵,最容易使對手產生錯覺。

  孫臏拳在套路上最講究手手相連,技擊動作往往連發,很少有單擊動作,給人以輪拳滾打的感覺,孫臏拳套路數段,每段都有重疊動作,此乃“一招不成,再來一招”的打法。

  四通捶:

  該拳起於何時,已無據可考。清嘉慶年間,黃縣人馮立旺將此拳傳給濰縣人卞相庭。四通捶原為“撕捅拳”,取意於技法上的“撕抓捅打”。經卞氏父子的演練,特別是卞相庭之子卞佃奎的勤習揣摩,該拳得以傳播,因而“撕捅捶”又稱“卞家捶”。經過多年流傳,“撕捅捶”演化為“四通捶”,即拳理要求的“意與勢通,勢與法通,法與氣通,氣與力通”的“四通”之意。現主要在濰坊、青島、濟南等地流傳。

  該拳強調功力,注重下盤功法,以靜力樁功為主,突出功靠,有靠手、靠腕、靠肘、靠肩、靠腳、靠腿、靠膝、靠胯的專門練習。拳理講究“四通”。主要方法有撕、採、揪、抓、抄、絆、拉、提、舉、挫、劐、挑、貫、砸、頂等。動作簡練古樸,勢法分明,動靜相兼,疾徐有序,剛勁有力。

  四通捶徒手套路包括八大功靠和輔助功靠共26路,群仗勢33路,八步捶36路,鐵地耕牛9路,地八門34路。

  文聖拳:

  文聖拳亦稱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長壽拳。據傳為趙匡胤後代,將趙匡胤所習的老洪拳和文功靜坐法相結合,發展演變為文聖拳。“文”字取意於文功靜坐之法,“聖”字顯其拳理高深。清乾隆年間,山東冠縣楊四海將文聖拳傳嘉祥縣的杜宏信。後杜宏信返回家鄉廣授文聖拳技藝,杜去世後,為紀念他,將文聖拳稱為“杜家拳”。

  文聖拳動作穩健,無竄崩跳躍,五步之距就可練拳,人們又稱之為“五步架”。清朝末年,文聖拳中反清復明的有志之士聚會時,總是先燒香敬神,繼之習拳練武,燃香習武漸成規矩,文聖拳由此被稱為“神拳”,又因為文聖拳門中長壽來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說法,故人們又叫“長壽拳”。

  文聖拳以古代陰陽無形變化的原理為拳藝指南,有文功和武功兩部分組成,文功即靜功,武功即動功。文功主要是調息,入靜,養氣,練意,為功法拳法之根本,方式有靜坐、側臥、仰臥、站立等式。武功,主要是練形求法,動作中將講究陰陽變化,剛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引氣,以氣催力,氣到力到,意氣力結合,方法上講究粘、沾、連、擠、推、託、靠、鑽等。

  文聖拳歷史久遠相傳在唐宋年間,分別有李世民,趙匡胤之後隱名在山中修時所創,明未清初傳為神拳,清朝時期代表人為河北官縣楊四海,楊四海傳山東嘉祥杜洪信,叫文聖功,後人稱杜家拳82年國家楊武術挖掘中,被濟寧汶上縣宋莊村宋傳平大師更名文聖拳。

  【結束語】拳法雖然值得去學習和研究,也希望我們一代一代能夠傳承,但是先人留下的拳法只是讓我們學會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動用武力喔。


山東半島文化你瞭解多少?

  山東半島是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山東半島是藍色經濟區的一個致力於經濟、科技、社會和開放的全新體系。山東半島在山東佔了很大的面積,它也為山東的經濟帶來了很好的發展和創新。那麼,對於山東半島文化您瞭解多少,下面的山東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山東半島(Shandong Bandao或Shan- ...

德國美食文化一個國家一種吃法

  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美食文化,這主要還是取決於自己國家的文化和飲食口味……很多方面的綜合才能產生一個好的美食文化,在德國的美食文化也許大家不是非常瞭解,所以本期飲食文化就帶大家來去了解一下。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 ...

貴州美食文化貴州特色美食有哪些

  貴州的傳統飲食文化就是我們常說的黔菜。在貴州菜中有著許許多多具有地方特色而且有名的菜餚,眾所周知的宮保雞丁就是有悠久歷史歷史貴州菜。那麼,你還知道其他的貴州菜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貴州文化中找找看吧。   稻草排骨   貴州人喜歡吃臘味,每逢舉子赴京趕考,必備臘排骨的數串,排骨皆為小節,寓意“節節高升”。 ...

飲食文化:黑龍江特色小吃大全

  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部,天氣較為嚴寒。但是在這種寒冷的氣候裡,大自然卻在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物產資源。而黑龍江人卻能利用這些資源製作油而不膩、清爽可口、營養豐富的獨特美食。這種特色美食又是怎樣的美味呢?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走進黑龍江,瞭解一下黑龍江文化吧!   1、雞西冷麵   在雞西,有一道飲食受到了市 ...

河南小吃文化河南特色小吃有哪些?

  在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城市都有著屬於當地特色的小吃。這些小吃也和當地的風俗人情有著很大的關聯。特色小吃雖說在別的地方也有的賣,但畢竟當地做的更地道。下面的河南文化為你帶來河南的特色小吃,想要旅遊的人趕緊收藏起來吧。   開封:灌湯包   小籠包子處處有,每處味道都不同。開封小籠包已有百年曆史,風味獨 ...

菏澤小吃文化菏澤特色小吃

  菏澤是山東境內的城市,這裡的物產豐富,擁有悠久的歷史,誕生燦爛的文化。組成菏澤小吃文化大全數目繁多,種類多樣,不同地區都有令人耳熟能詳的特色小吃。讓人提及小吃的名字就立馬聯想到菏澤這個地方。   單縣羊肉湯該名吃最早是由單縣西關徐貴立創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的操作製作工藝,使其調料齊全,汁 ...

長沙小吃文化長沙特色小吃

  長沙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座歷經了三千多年曆史而沒有改變城址的城市。因此,長沙的美食圈也是很早就形成了,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初步成型,在歲月的積澱下在明清兩代風格基本定格。而長沙的小吃更是中國小吃文化大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宋始,長沙夜市繁榮,街頭巷尾,家家小吃皆是美食。臭豆腐,糖油粑粑等等,引得無數文人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