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東落子戲,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

山東落子戲,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民族藝術。所以,要了解山東就必須瞭解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山東落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性的藝術。本期的戲劇文化,就帶你瞭解充滿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山東落子。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境內的漢族戲曲藝術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絃樂。

  2008年6月7日,山東落子經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源流

  山東落子亦名“蓮花落”、“蓮花樂”,俗稱“光光書”。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雲:“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於北宋時期就已在漢族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

  山東落子也稱“蓮花落”、“蓮花樂”,以其早期曲調襯詞而得名,簡稱“落子”。初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東流行。但目前藝人推算僅能上溯十代,約至清中葉。流行於山東地域的落子,統稱“山東落子”。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鈸、竹板,也叫“咣咣書”,或“荷葉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調的不同,形成了三種“口”:一為“南口”,流行於魯中南、魯西南,風格最為粗獷。60年前所唱老口,節奏緩慢多花腔講究迂迴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東落子的唱腔曲調單純,半說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鈴”式的垛句,按詞意將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則十幾句,少則兩名即拉一個長腔,打一個簡單的鈸點作為過門。唱詞多為上下句結構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過於單調,藝常吸取當地姊妹藝術的曲調,來豐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風格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魯西南人民直率強悍的性格特點。

  傳承意義

  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山東落子的藝術價值不容忽視,它是我國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文學、音樂、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由民間藝人最初為了維持生計所從事的一種表演形式發展為如今一種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其題材內容、音樂結構、表演形式都是由專人創作、專人表演的,並與民間音樂、地方方言密切結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藝術。山東曲藝在我國曲藝發展史中佔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四川麻將文化,具有當地特色

  麻將是我國古代人發明的一種博弈遊戲,經過漫長的歲月流傳至今,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精粹。麻將在如今也十分受到全國各地人們的喜愛,作為一種特殊的休閒娛樂手段,麻將有著極其特殊的魅力。在四川文化中,麻將文化也十分盛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四川麻將文化吧。

  麻將在四川人生活中的地位

  麻將在四川確實非常風行。在成都早已經沒有傳統意義的茶館了,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麻將桌的成都茶館,不是真正的茶館或者賺錢的茶館,不少大眾茶館半壁江山都被打麻將的麻友們佔領了。在成都大到官場小到市井生活,搓麻將已經成為打通“關節”的最親和自然的溝通方式。

  麻將與四川當地文化的融合

  四川是麻將氾濫的“重災區”,那麼四川麻將也充分體現了休閒娛樂的特徵,這也是麻將與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成都人打麻將多數喜歡血戰到底的方針,聽起來好像很猛烈,但其內涵優勢“三番止步”,也使牌局驟然溫和。

  即使在四川同一個省內,打麻將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四川的綿陽、南充喜歡打“擺和”,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要和的牌擺出來,摸到後可以加番。這種習慣在我國很多北方地區也是很常見的,但是在成都又看不到。

  四川全省不分官民上下、男女老少、貧困富裕、城市農村都要打麻將,創新了很多種比賽方式和規則。除了在家打麻將意外,很多老成都人喜歡在成都比較有歷史感的茶館以及新興的高階茶樓打麻將,所以說如果你到了成都的這些地方喝茶看到一桌桌人在麻將臺前大戰可千萬不要覺得驚訝。

潮汕功夫茶,當地特色飲品

  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帶的地區都是十分喜歡喝茶的,無論是福建還是廣東愛茶的人更是許多的,潮汕工夫茶你瞭解嗎?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帶你瞭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

  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山東美食文化山東當地小吃大全

  山東是中國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它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山東是歷史名城,除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文化、還有飲食文化,在山東眾多的歷史文化中,飲食文化也佔有一席之地,下面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山東當地的有名小吃,想要去山東旅行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   清油盤絲餅   清油盤絲餅之所以叫“清油”,是相對葷油而言,用花生油來煎 ...

布依族地極具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戲的產生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卻給當地文化帶來更多的精彩。其型別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充分體現了社會生活狀況。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戲吧。   布依族地戲是一種以面具裝扮人物,以歌唱來“演故事”為主要形式而夾雜某些戲劇身段和舞蹈 ...

具有當地特色山東婚俗文化

  在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從古至今就流傳著許多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一直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而婚姻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每個城市都有著不同的婚俗文化,下面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山東的婚俗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親迎   迎娶禮儀,通常稱為喜事、將媳婦、娶媳子,婚禮之前要請親戚朋友或街坊鄰居 ...

重慶八大特色民間藝術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這裡盛開著一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繡、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樸、稚拙、幽默等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民族藝術的一朵奇葩 ...

蘇州當地特色節日---旅遊節

  蘇州地區旅遊節慶   西山太湖梅花節 3月1日—10日   虎丘花會 3月—5月   拙政園杜鵑花會 3月—6月   直水鄉服飾文化節 4月   南浩街神仙廟會 5月   拙政園荷花節 7月—8月   虎丘廟會 9月—10月   中國絲綢旅遊節 9月20日—25日   蘇州天平紅楓節 11月   寒山寺除 ...

蘇州當地特色節日

  蘇州地區旅遊節慶   西山太湖梅花節 3月1日―10日   虎丘花會 3月―5月   拙政園杜鵑花會 3月―6月   直水鄉服飾文化節 4月   南浩街神仙廟會 5月   拙政園荷花節 7月―8月   虎丘廟會 9月―10月   中國絲綢旅遊節 9月20日―25日   蘇州天平紅楓節 11月   寒山寺除 ...

當地特色: 婺源儺舞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樸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