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區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
戰國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西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縣東北有離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東漢永和五年即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郡縣俱廢;三國魏黃初二年即221年復置縣;晉屬西河國,永興元年即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反晉,建北漢政權,置都於離石;後燕置離石護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北齊天保三年即552年置昌化縣;北周建德六年即577年縣改石州。
離石區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
戰國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西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縣東北有離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東漢永和五年即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郡縣俱廢;三國魏黃初二年即221年復置縣;晉屬西河國,永興元年即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反晉,建北漢政權,置都於離石;後燕置離石護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北齊天保三年即552年置昌化縣;北周建德六年即577年縣改石州。
關於九龍的得名,有兩種說法:
一說,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陸秀夫等大臣常常擁宋帝登臨山崗上的巨石,眺望鯉魚門海口,盼勤王之師。傳說宋帝某日登石,見四周青山群立,便對群臣說: 八座青山,每山一龍,是八條龍。 陸秀夫在旁,答道: 陛下貴為天子,亦是一龍。 宋帝點頭。於是便有 九龍 之說,後來便把這地方叫做 九龍 。
另一種說法是九龍因自然環境而得名。該半島北端有九條山脈橫陳,山脈雖不大不高,卻走勢如龍,九座山,就像九條龍,以龍喻山,稱為 九龍群峰 ,又稱 九龍半島 。這九個山嶺的名稱是:慈雲山、飛鵝山、獅子山、大老山、東山、雞胸山、鷹巢山、琵琶山和筆架山。筆架山從前叫煙墩山,山上設有煙墩,用以傳遞風訊。帆船見山上起煙,知道季候風起,就可以揚帆遠航了。
(責任編輯:admin)
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 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 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 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 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