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一八四二年《海國圖志》問世,作者魏源在該書《原敘》中指出著書目的:“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而“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製造船炮。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在這個主張裡,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這個主張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一八四二年《海國圖志》問世,作者魏源在該書《原敘》中指出著書目的:“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而“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製造船炮。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在這個主張裡,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這個主張
師夷長技以制夷語出魏源的《海國圖志》。後來成為洋務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師:動詞,以某某為師,向某某學習;夷,即蠻夷,古時候,中原的漢族對邊疆的少數民族的蔑稱,這裡特指西方的洋人。長技:先進的技術,當時的中國人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等都比國外要好,唯一不如他們的就是堅船利炮,這裡主要指學習西方的武器製造技術。制:制約、制服。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學習先進軍事技術,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魏源是擁有當時第一流西方知識的大學者,1842年,他在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起初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廣泛介紹西方知識,並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試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富強起來。
如何抵抗外國侵略者?有思想家曾提出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說這句話的就是清代學者、思想家、愛國主義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邰陽金灘人。出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五行處肖為"木虎"。魏源從小受到家學的薰陶,尤喜讀史,到處借書,刻苦學習,因學習成績優異,7歲就成了縣廩生。21歲時隨父親來到京城,得到其時京城名流龔自珍等人的栽培與指老鄉。29歲中舉協助江蘇政使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
1840的年"鴉片之戰"後,其時身為幕府的魏源參加了定海抗戰。1840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魏源激於愛國主義之憤,著《聖武記》敘清朝開國至道光年間的軍事史概況,併兼敘各項煙事制度。其後又疳林則徐主持翻譯的《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增補為《海國圖志》第50卷。在該書中魏源大聲呼籲國人,必須學習外因的先進科學技術,以有力地抗擊傳略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同時還狠狠地駁斥了朝廷保守頑固派之謬論:即所謂近代機器生產"奇技淫巧,壞亂人心"之說,要允許自由設廠,製造槍、炮、船等先進作戰武器,並提出虞、守、攻等作戰原則,在當時代表了一種進步的思潮。有學者認為,魏源的《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起點,是一部具有開放意識的愛國主義名著。1845年,52歲的魏源,這個當時最有遠見卓識的先驅式人物才中了進士,隨即調往各地任知州、知縣。晚年居於興化寺,潛心研究佛典,1857年死於杭州;遺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古微訂》等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