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平原君列傳原文及翻譯

平原君列傳原文及翻譯

  1、《平原君列傳》原文: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封於東武城。平原君家樓臨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臣不幸有罷癃之病,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頭。”平原君笑應曰:“諾。”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居歲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其後門下乃復稍稍來。是時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爭相傾以待士。

  2、《平原君列傳》翻譯: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位公子。在諸多公子中趙勝最為賢德有才,好客養士,賓客投奔到他的門下大約有幾千人。平原君擔任過趙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經三次離開宰相職位,又三次官復原職,封地在東武城。

  3、平原君家有座高樓面對著下邊的民宅。民宅中有個跛子,總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一位美麗的妾住在樓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樣子,就哈哈大笑起來。第二天,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門來,請求道:“我聽說您喜愛士人,士人所以不怕路途遙遠千里迢迢歸附您的門下,就是因為您看重士人而卑視姬妾啊。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殘,可是您的姬妾卻在高樓上恥笑我,我希望得到恥笑我的那個人的頭。”平原君笑著應答說:“好吧。”等那個跛子離開後,平原君又笑著說:“看這小子,竟因一笑的緣故要殺我的愛妾,不也太過分了嗎?”終歸沒殺那個人。過了一年多,賓客以及有差使的食客陸陸續續地離開了一多半。平原君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說:“我趙勝對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禮的地方,可是離開我的人為什麼這麼多呢?”一個門客走上前去回答說:“因為您不殺恥笑跛子的那個妾,大家認為您喜好美色而輕視士人,所以士人就紛紛離去了。”於是平原君就斬下恥笑跛子的那個愛妾的頭。親自登門獻給跛子,並藉機向他道歉。從此以後,原來門下的客人就又陸陸續續地回來。當時,齊國有孟嘗君,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他們都好客養士,因此爭相超過別人的禮遇士人,以便使自己招徠更多的人才。

孟嘗君列傳原文及翻譯

  1、孟嘗君列傳原文: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翻譯: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贏得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順他,(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豈能說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的)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面向南方稱王而制服秦國,哪裡還要藉助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下,這就是(真正的)賢士不到他門下的原因。

商君列傳原文及翻譯

  1、原文: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2、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3、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4、譯文:商君是衛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幹,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進薦。適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麼辦?”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公叔座已死,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繆公的霸業,東方要收復被魏國侵佔的土地,於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好幾天還不滿足。景監對衛鞅說:“你用什麼說中我國君的心意?我的國君高興得很啊。”

  5、衛鞅說:“我就用強國之術向國君陳述,國君大為高興。” 秦孝公立即任用衛鞅,衛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成功。聖人如果可以強國,就不襲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舊禮。”秦孝公說:“好。” “治理社會不只一條道路,有利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讚美。”秦孝公說:“好。”用衛鞅為左庶長,終於決定變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法令。衛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於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並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遺物,山中沒有蟊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滿足。於是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經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派遣衛鞅領兵攻伐魏國。

  6、衛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襲擊俘虜了魏公子印,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魏軍而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於齊國、秦國,國內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常恐慌,於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後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魏惠王說:“我悔恨當初不聽公叔座的話啊。”衛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間的十五個邑,從此號稱商君。


淮陰侯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 ...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王不肯擊缻。 ...

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 ...

史記刺客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 ...

李將軍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徒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 ...

伍子胥列傳原文翻譯

  1、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 ...

晉靈公不原文翻譯

  1、原文: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清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