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劇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本銀生平簡介
廬劇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本銀生平簡介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他因兒時調皮跌斷了腿卻因如此接觸了廬劇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王本銀,小名小鎖子,藝名小莊鎖,原籍安徽省肥東縣關家廟。著名廬劇演員。王本銀九歲時,因與同村孩子打架跌斷了腿,當地郎中以草藥敷斷處,夾板捆紮,言一百天後才能去掉。時值夏季,王而傳每天要外出剃頭,姐姐王巧雲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將王本銀置一竹床上養傷,託鄰居照管。
王本銀因過去時常隨父親看戲,也跟著學會了一些調門。他一人在家,閒著無事,一來對唱戲感興趣,二來解悶,就不斷哼唱倒七戲。有次唱時,被其父聽到,問:“鎖子,你跟誰學的?”王本銀說:“我聽你們唱的嘛!”。
王而傳甚喜,說:“唱的還可以,我就來教你一齣戲。”不久,王而傳就教王本銀學會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兒這個角色的戲。時值夏季天旱,鄉下鄰里請戲班子在蔡樓子唱戲祈雨,唱的戲是全本《秦雪梅》。那時,戲班裡的演員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沒有可演路兒一角的少年演員。王本銀對父親說:“路兒一角我能唱。”王而傳聽他把路兒的戲從頭到尾說唱了一遍,覺得可以一試,就去和班頭商量,徵得班頭的同意,讓王本銀來扮演路兒。
王本銀第一次登臺唱戲就受到了觀眾喜愛,傳揚出去,許多班社不斷來找王而傳,叫他帶兒子去唱戲。王而傳一邊唱,一邊教。王本銀聰明伶俐,學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環及旦角的戲也能唱了。小莊鎖很快就出名走紅了。
王本銀在十一歲至十三歲期間,隨父親先後搭過的戲班有:寧廟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蠻班子(周小蠻本姓潘,家住梁園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會唱戲,但有幾個侄子,名管夢德、管夢陶、管夢臣都會唱戲,當時都在二十多歲),還有費業發班子,費五班子(費五名費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稱費五)等。經過不斷搭班唱戲,王本銀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會唱的戲更多了,表演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王本銀從十三歲那年起就隨父親進了王鳳山班子,在片塘、撮鎮、東大圩、曉星集一帶唱戲。約一年後,王而傳和王鳳山、張宗耀結為把兄弟,王本銀也正式拜王鳳山為師傅。拜師後,王本銀算是入了師門。那時,學戲是極苦的事。藝人們忙於生計,不斷唱戲,而且唱戲的時間很長,經常是“兩頭紅”,即從太陽落山時的傍晚開戲,唱一夜到早晨太陽出山時散戲。
所以,教戲也無固定時間,瞅個空子師傅教一齣戲,頂多說唱兩遍,即需大體背熟。上臺演唱時,還需要能即興發揮,才能把戲唱活。徒弟不僅向師傅學戲,還必須在生活上侍候師傅,燒飯、洗碗、炊茶、買菸是常乾的事。
有一次散戲後,王本銀幹完雜事,剛睡倒,又被師傅叫起來,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戲。王而傳看了,有些不忍,說:“叫他明天背吧!”師傅對王而傳說:“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該讓孩子學藝。”好在王本銀正在少年,血氣方剛,能吃苦,又勤快,學戲也能刻苦認真,會唱的戲也就更多了。
1949年,合肥地區解放了。王本銀隨費業發班子應邀從張窪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郵電管理局後院處)唱戲。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館領導,成立了平民劇社,王新海(藝名王小嘎子)任社長,王本銀任副社長。後臺老闆是黃朝仙、吳邦志。由於李公祠不適宜作長久演出場地。
1950年,劇社和當時負責前臺的一些人,湊錢在雙井巷蓋了平民劇場。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處接收了平民劇社,改為國營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開紿了對倒七戲的繼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銀熱情地參加了這一體制改革工作,成為國營劇團的一名演員。
【結束語】1990年10月18日,廬劇的老藝人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在生前退休之後,他仍保持著對廬劇藝術的熱愛和關心,保持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心。1986年夏初,八十歲高齡的王本銀還熱情參加了《討學錢》盒式磁帶的錄製工作。磁帶發行後,極受廬劇觀眾的歡迎。
廬劇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蘭簡介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它一輩子都與廬劇打交道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說起廬劇,人們肯定會想到丁玉蘭從8歲開始登臺,如今已75歲的丁玉蘭和廬劇打了一輩子交道。《小辭店》裡爽朗、幹練的店大姐胡鳳英,《借羅衣》裡愛慕虛榮的“二嫂子”、《觀畫》中的大家閨秀秦雪梅、《休丁香》裡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雄江姐……從藝60多年,丁玉蘭在廬劇舞臺上塑造了100多個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她被稱為廬劇“鼻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丁派藝術。丁玉蘭與廬劇結下了一世情緣,她對廬劇的摯愛已融入了骨子裡,她常常說:“沒有廬劇就沒有丁玉蘭,沒有丁玉蘭也沒有廬劇的今天,我願意為廬劇事業鞠躬盡瘁!”
丁玉蘭1931年生於肥東縣草廟武家戶外婆門外的鴨棚中,她的童年十分淒涼,和母親過著討飯、撿菜葉的困苦生活。7歲時得了眼疾,因無錢醫治,最終左眼失明。從8歲起,丁玉蘭就在養父丁有和的戲班裡開始學藝並登臺演出,自此她就與廬劇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直到今天75歲高齡的她還依然活躍在廬劇舞臺上。
丁玉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首次登臺演的第一齣戲叫《雷打張繼保》。當時,年幼的丁玉蘭戰戰兢兢上臺,一看臺下黑壓壓的人群,嚇得她不敢往臺下看,在老藝人的眼色和手勢提醒下,終於順利地演完了這折啟蒙戲,並獲得了一致好評。12歲時,丁玉蘭拜廬劇著名藝人郭士龍為師,專攻花旦、青衣,到18歲前已掌握了廬劇大部分的唱腔與劇目,成了戲班裡的主要演員,在皖中一帶聲名鵲起。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進京彙報演出讓丁玉蘭的廬劇事業達到巔峰。當時,丁玉蘭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劉、周、朱等國家負責人做了專場彙報演出,並受到他們的親切接見,還榮幸地受到周的邀請,參加了國宴。在北京,丁玉蘭還為首都文藝界同行做了專場演出,受到一致好評,連梅蘭芳看了她演的《借羅衣》後都說:“你的跑驢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學習。”
此次赴京演出大大擴大了廬劇在全國的影響,也開創了丁玉蘭藝術生涯上輝煌燦爛的篇章。即使在48年後的今天,說起這次進京演出的事情,丁玉蘭對當時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依然記憶猶新,甚至連當時穿的什麼衣服,周單獨接見廬劇團演員並談了46分鐘的話等等,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丁玉蘭說這些是她這輩子最寶貴的記憶。
丁玉蘭的成就有目共睹,她對廬劇音樂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艱辛也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學戲的苦是說也說不盡的。”說起自己在戲曲道路上所下的苦功,丁玉蘭感慨萬千:剛學戲時,是頭天晚上學,隔天下午就要演,當時才十來歲的丁玉蘭因為不識字,唱詞、對白全靠強記。
師父怕她打瞌睡,就讓她一手拎水壺,一手拿稻草點著了放在水壺下面燒水……目不識丁的丁玉蘭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功夫,別人睡覺,她背臺詞。別人休息,她練唱功,甚至懷孕也照常排戲演出,1950年,丁玉蘭生第二個孩子時,剛從臺上下來,妝還沒來得及卸,孩子就出世了。
丁玉蘭自比是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幹什麼工作,如果自己不努力鑽研,不下苦功夫,是什麼事都幹不成的。”她的苦功夫都沒有白下,1955年,丁玉蘭主演了唱詞文雅的《玉簪記》,在淮南煤炭學院演出時,教授和大學生們都以為丁玉蘭是文學素養很深的演員,紛紛找她簽名,後來得知她竟然不識字。
驚訝之餘將她稱為“目不識丁的大學生”。文革後,廬劇團排練一出現代戲《江姐》,丁玉蘭原本被定為B角,沒有上臺排練的機會,她就天天在旁邊看別人排戲,等大家排完戲回去休息後,她就自己上臺重演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A角因為嗓子啞了,丁玉蘭替代上臺,無論臺詞、唱腔都很熟悉,很快就進入角色,演出受到了觀眾極高的評價。
最大遺憾後繼乏人:
時光蹉跎,如今丁玉蘭已是四世同堂。從廬劇團退休後,摯愛廬劇的她沒有停歇下來,她又被廬劇團返聘回去當老師,還擔任了老年大學廬劇班的指導老師。對於培養廬劇人才,丁玉蘭一直是盡心盡力,毫不藏私,在她手上已帶過八批徒弟。但是,當記者問丁玉蘭有關接班人的問題時,她的語氣無比沉痛:“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到今天都沒有培養出一個接班人來!”丁玉蘭自己有兩個女兒都學廬劇,可是都沒能接她的班,說起箇中緣由,丁玉蘭絲毫不護短:“就是不努力啊!”
丁玉蘭說,當一個名演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她帶的徒弟中不乏資質優良者,但卻沒有人能完全繼承她的衣缽,主要就是吃不了那個苦,堅持不下來。現在廬劇又處於不太景氣的狀態,有不少演員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紛紛轉行了,丁玉蘭很無奈地說,去年她在新一批學員中發現有兩個苗子還不錯,但一個去當兵,在部隊提幹回不來了。還有一個到外地去拍電視劇,也不回來了。
人才的青黃不接讓丁玉蘭對廬劇發展前景頗為憂慮,但她依然毫不保留地對這個摯愛一生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餘熱,她認為廬劇是道道地地的安徽省地方戲,非常受農民歡迎,廬劇從農村中來還要到農村中去,只有來自民間,面向民間,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她堅信:“廬劇是合肥人的本土藝術,就像人人愛吃的鹹鴨子骨頭一樣,會越嚼越有味!”
【結束語】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樣,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臺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
廬劇文化之廬劇代表人物簡介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2006年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要透過廬劇文化介紹的是關於廬劇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劇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廬劇代表人物:
王本銀,(1906—1990)小名小鎖子,藝名小莊鎖、王三俏、王老本,著名廬劇演員。原籍肥東縣關家廟(現名永安鄉)。出身貧苦,五歲喪母,與姐姐王巧雲隨父親生活。父親王而傳,除了租種兩鬥田外,主要以剃戶頭為生。王而傳無師自通,喜唱倒七戲。晚間無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戲班子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他在廬劇藝術改革有開創意義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劇的演出中,扮演祝公遠一角,獲得好評。之後在塑造《羅漢錢》中的張木匠、《討學錢》中的老先生,而蜚聲廬劇界。
丁玉蘭,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父學戲,十二歲拜師學廬劇。工青衣、花旦。曾在皖中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合肥市平民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市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演劇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主演的《借羅衣》已拍成戲曲片,《雙鎖櫃》已拍成戲曲電視片。
孫邦棟,安徽合肥人。全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歷任演員、導演等職,現任合肥市廬劇團藝術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合肥市文聯委員、一級演員。主演過《梁祝》、《白蛇傳》等戲劇數十出,榮獲安徽省首屆戲曲匯演表演一等獎。導演過《秦雪梅》、《張太和休妻》等幾部戲。多部戲劇唱段灌傳統戲《白馬駛廣》等。省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合肥市八、九兩屆人代會代表,合肥市一至五屆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被收入香港出版的“戲曲名人畫冊”和“中國藝術家傳集”。
黃冰,1971年12月考入合肥市廬劇團,任演員,專演小生,2000年任合肥市廬劇院副院長,2007年任安徽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廬劇研究會副會長。
商洛文化的代表名片之一:商洛著名人物
在商洛文化中,作為城市文化代表名片之一的也有該地區的著名人物,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某些領域上的成功,也為本地區的文化增添了一筆自己的色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商洛地區都有哪些著名人物吧。
作家:
賈平凹:
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於丹鳳縣棣花鎮,自幼秉承家訓,潛心讀書,寡言多 ...
莫扎特是維也納什麼的代表人物之一
1、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3、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他在音樂史上 ...
市民人文主義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是
但丁·阿利基耶裡生於公元1265年死於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而聞名,後來一位作家叫薄伽丘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中古時期義大利文藝 ...
吉祥獸代表之一:龍生九子之蒲牢簡介
龍生九子出自中國古漢神話傳說,其中,蒲牢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那麼,蒲牢究竟有什麼樣的形象,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下面,就到龍文化中看看吧。
蒲牢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 ...
廬劇的傳統劇目:花腔小戲、折戲和本戲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舊社會,唱戲的藝人備受歧視,又屢遭外界因素的困難,使得戲劇文化舉步艱難能儲存下來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廬劇的傳統劇目:花腔小戲、折戲和本戲。
廬劇的確切形成年代,目前尚無定論,但從 ...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京拜壽, ...
王船山生平簡介
王船山,本名夫之,字而農,號姜齋,因其在衡陽縣曲蘭鎮的石船山下著書立說數十年而終,故世稱船山先生。祖籍江蘇高郵打魚村,明永樂初遷入衡陽。明崇禎十五年,赴武昌鄉試,中第五名舉人。農民軍領袖張獻忠過湘時就邀請其參加,他自傷面容以拒之。 清順治五年,王船山懷著一腔忠憤,毅然舉起“抗清復明”的戰旗,與好友管嗣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