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大疫之世,當時短短數年幾次大瘟疫屍橫遍野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被疾病吞噬。他其家二百餘口,不足十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患瘟疫而亡。他被稱為行醫太守,把衙門變成醫館,大堂成為診室。老百姓扶老攜幼排起長龍,不是上訪告狀而是看病抓藥。他不僅僅免費看病而且連藥費分文不取,令百姓感激涕零。他是當時主流官場的異類,在漢史中也毫無地位,他痛斥庸醫,賺昧心錢趁火打劫,決心控制疫情。早出則攜霜踏霧,晚歸則披星戴月,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嘔心瀝血撰寫流傳中華後世的醫學救命醫典準繩。承襲湯液經法之精髓,融匯素問九卷八十年陰陽大論,提出六經辨證論治原則。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之療,確立華夏中醫的靈魂,他就是華夏醫聖張仲景。
冬至和張仲景的關係就是:後人在冬至吃餃子,是一種紀念醫聖張仲景的形式,猶如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任職期間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在其回鄉途中,經過南陽東關塔,正值冬季,天寒地凍,他看到鄉鄰飢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
於是,他在路邊架起了醫棚,將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製。煮熟後,把羊肉和藥材撈出剁碎,用麵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發給過路的行人每人一些“嬌耳”和“祛寒湯”。這便是餃子的雛形。
行人們吃了“嬌耳”後,渾身都暖和了,凍傷的耳朵很快好了起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將不同的食材剁碎用麵包起來,捏成各式各樣,也叫“餃子”或“扁食”。
至今,南陽仍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於是,後人在冬至吃餃子,也是一種紀念醫聖張仲景的形式,猶如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1、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3、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兩者各有千秋,不能簡單下定論。
張仲景的貢獻: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 ...
九月二十日到十月十日被譽為中國“中醫藥之都”的河南南陽將舉行“張仲景醫藥文化節”,節會期間,來自國內外的眾多中醫藥大家和嘉賓將匯聚南陽,並前往南陽醫聖祠祭拜張仲景。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的故鄉,是一座“天然藥庫”,境內生長有天然中藥材兩千三百五十七種,總儲量二點五億多公斤。從二00二年以來,南陽市依託得天 ...
立冬傳說的由來十分有趣,傳聞跟醫聖張仲景有關,在古代社會中,立冬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歷史上也有許多關於立冬的風俗和趣聞。接下來我們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立冬的歷史風俗和趣聞,感興趣的朋友快來一起看看吧。
立冬餃子的傳說
傳說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曾在湖南擔任太守的職位,後來在某年的冬季之時辭官還鄉。 ...
誇張、慌張、紙張、伸張、開張、緊張、張貼、鋪張、囂張、乖張、舒張、張本、翕張、張大、新張、廓張、更張、擴張、張掛、樣張、印張、張口、張榜、張狂、張羅、張嘴、千張、主張、皮張、聲張、關張、張皇、張設、張獨、虛張、枵張、張牙、擺張、張柳、張單 ...
1、張仲景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高埠之上,為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
2、張仲景墓經歷代多次修葺,明崇禎年間再次修復墓冢,並加蓋墓亭予以保護,又在墓地修建醫聖祠。1959年郭沫若於漢闕大門題寫醫聖祠。
3、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 ...
1、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人、財、物是企業經營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為活躍,最富於創造力的因素。即便有最先進的技術裝置,最完備的物質資料,沒有了人的準確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將毫無意義。
2、有效溝通是管理中的藝術方法管理是講究藝術的、對人的管理更是如此。新一代的管理者更應認識到 ...
1、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組織評選“泉州十八景”的活動。
2、在原“古泉州十景”、“古泉州八景”的基礎上,入選的“泉州十八景”分別為:雙塔凌空(開元寺)、崇武聽濤(崇武古城)、洛陽潮聲(洛陽橋)、文廟生輝(府文廟)、牛姆探幽(牛姆林)、清水仙景(清水巖)、清源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