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張家界是湖南哪個市

張家界發現地質奇觀天坑心湖 天坑是什麼

  在這個世界當中,有很多美麗的景色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尋找,在近日,就在張家界發現了心型天坑,那麼張家界發現的地質奇觀天坑心湖是怎樣的呢?天坑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張家界發現地質奇觀天坑心湖

  近日,在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百里畫廊”茅巖河風景區發現一處罕見的地質景觀——天坑湖泊。湖的四周林木茂密,峭壁環繞,屬於喀斯特地貌。由於地勢險峻,少有人踏足,一直保持著原生態面貌。據初步測量,整個天坑深度約200米,湖面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恆溫,碧綠清澈。從空中俯瞰,天坑湖泊酷似“心”型,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天坑心湖”。

  天坑是什麼

  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線(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2001年之前一直將其作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2001年我國學者正式提議將這種喀斯特地貌命名為“天坑”。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質學家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大巖灣”“小巖灣”,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大型漏斗地貌,在此之後隨著我國南方大型喀斯特漏斗的不斷髮現,此類地貌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深入研究。

  天坑成因及發育條件

  形成於碳酸鹽岩層中的天坑共有兩種成因型別,即塌陷型和沖蝕型。

  塌陷型天坑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主要型別,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如小寨天坑、大石圍天坑群、小巖灣天坑、龍缸天坑等。

  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侵蝕作用導致岩層的不斷崩塌並達到地表而成。其發展由地下到地面,並經歷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廳、地表天坑幾個主要階段。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應具備以下必要條件:有連續沉積、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岩層,並有較廣泛的連續出露與分佈;岩層的水平至平緩產狀,尤以寬平的背斜軸部最為有利;位置相對很低的排水基準面和含水層的包氣帶厚度在50-200m以上;溫溼多雨的熱帶至亞熱帶氣候條件;含水層中存在著物質、能量輸入與輸出功能強大的動力系統。

  沖蝕型天坑

  沖蝕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質、地貌與水文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目前僅發現了兩例。

  其發育條件應具備:上部與下部應具備巨厚的非喀斯特化與喀斯特化岩層疊置結構並分別在上游與下游廣泛出露;岩層在整體上呈水平至平緩狀;下部喀斯特化岩層中存在100-200米厚度的含水層包氣帶;溫溼多雨的熱帶至亞熱帶氣候條件;有數十萬年以上的地殼持續上升歷史。

揭秘蕭山湘湖蜈蚣山土墩墓群 或與勾踐滅吳有關

  上世紀90年代初,在紹興發掘了轟動國內外的印山越王陵,墓主人為越王勾踐父親允常。

  很稀奇的是,允常的墓葬,用巨大的木頭如人字形般搭成一座木屋。歷經十餘年後,這樣相似的墓葬終於再次出現了。這一次,它不在當年越國國都紹興,而是在蕭山湘湖地區。

  去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與蕭山博物館聯合考古發掘了位於蕭山湘湖的蜈蚣山土墩墓群,這是杭州地區首次大規模揭露的土墩墓群,這座墓葬便在其中。昨天記者有幸見到了它。

  而就在它的對面,正是2500年前“臥薪嚐膽”的發生地、越王勾踐屯兵抗吳之地“城山越王城”遺址。墓主人是貴族已無疑,他會不會和勾踐有什麼關聯?專家們的考證結果令人期待。

  蕭山湘湖岸,文物遺蹟眾多,譬如著名的跨湖橋遺址。

  昨天上午,在考古專家們的帶領下,記者們爬上蜈蚣山。寒冬裡,此處依然青山蔥蘢,翠竹幽幽,只是一路陡峭山坡上一條狹窄散亂的黃泥路證明近來這裡發生了些特別的事。

  蜈蚣山頂,首先亮相的是一片身裹黃沙的亂石,它們簡單地圍成了一個框,像是用石頭劃地為墓的意思。

  往前走,便是那座神秘的貴族墓葬。它被編號為D30M4,按專業術語,叫土墩木室墓。大家見到它時,它顯得如此委屈——“褪”去了土墩,裡頭的四個墓葬光禿禿地立在那兒,最打眼的,是兩堆被燒得黑黑的木頭。周圍一圈殘留的黃土牆,顯示出它原本“唬人”的架勢——長38米,寬14米,高達2米多。

  這其中那堆高高的木頭,就是那稀罕的墓葬。它堆得如人字形,好像一個小木屋。考古發掘領隊楊金東說,古人以此寄託自己“視死如生”的觀念——希望人死去後能如生前般住在舒適的房裡。

  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寬約4米,“做工”挺精細。楊金東為記者還原——先鋪上一層大小均勻的石塊作為墓底,再鋪設一層緻密的泥土,然後再用巨大的圓木和方木構築“房屋”,然後再用四層土包裹結實。而當年,能用得上這樣木頭來做墓葬的,貴族無疑。

  蜈蚣山土墩墓群是杭州地區首次大規模揭露的土墩墓群,清理的31座土墩墓型別豐富多樣,時間跨度從商代末期至春秋末期。該墓群的發掘對構築中國南方地區商周文化的發展序列、深入探討南方地區商周時期的喪葬習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字坡的木屋結構墓並不多見,尤其是儲存如此清晰完整的。此前的一例,便是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轟動國內外的紹興印山越王陵,墓主人為越王勾踐父親允常。

  當年發掘印山大墓的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元甫,也特意前來看過蜈蚣山的墓葬。只可惜的是,因為曾經遭遇多次盜掘,這個墓葬裡只出土了兩個“豆”,相當於今天的盤子,古時用來盛肉。沒有更多證據來揭示墓主人的具體身份。

  但當地非同一般的歷史,給了大家豐富的想象空間。蜈蚣山對面,正是當年勾踐“臥薪嚐膽”的城山越王城遺址。當年,越王勾踐在這裡屯兵抗吳,故名越王城,又名越王臺。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正是越國邊境,橫跨過錢塘江,北岸便是吳越兩國兵將的衝鋒陷陣之處。因此,從時間的重疊性上說,楊金東並不排除這座貴族墓葬與這段歷史有關。

八千年前的文明——蕭山跨湖橋遺址

  在湘湖的一側,一個人工島嶼已初現雛形。這裡車來人往,一番繁忙的景象。也許,到了2009年,蕭山市民就可以看到一個“船”形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和一個橢圓形的跨湖橋遺址保護展廳。這裡將成為浙江第一個遺址公園,這裡也是蕭山人的驕傲。

  人們總是在不經意中發現歷史。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那時的湘湖已經“名存實亡”,成為磚瓦廠取土的地方,但是湖底淤泥難掩驚世的文明。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動物骨角器以及人工栽培的稻穀顆粒,被列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更大的秘密在2002年被發現——出土了國內最早的獨木舟,這條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獨木舟讓世人看到了8000年前蕭山先民的智慧和勇氣。2004年,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正式誕生——“跨湖橋文化”是繼“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遺址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之最”:這裡出土的彩陶器,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器;用桑木邊材削制而成的弓,被國外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弓”;出土的簸箕類編織物,是國內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遺址中首次發現的;動物遺骨的發現,說明跨湖橋時期已經出現了家庭養豬,這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庭養豬;這裡還是中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

  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隻磚片瓦,跨湖橋揭開了對8000年中華文明的探索之路。考古學家稱,蕭山自古就是一個富庶的地方,這裡的先民曾經過著愜意的生活:在8000年前的跨湖橋這一帶,每年的1到5月,蕭山先民吃儲存的食物;6月份,有許多水果果腹;7到12月,以榛子、橡子為食。因地處海邊,他們經常吃海蟹,從殘留的遺蹟看,他們只挑大個的吃,他們對小海蟹不屑一顧。還有,8000年前,他們就開始種植水稻了,但並不僅僅為了填飽肚子,可能還為了釀酒,因為遺址中發現了類似盛酒的器皿。

  跨湖橋文化是蕭山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蕭山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併成為一張蕭山歷史文化金名片。獨木舟為我們載來的是先民穿越時空的智慧火種,那不單單是渡江過河的發明,更讓我們看到了祖輩們劈波斬浪的勇氣和豪情。

  如今,跨湖橋遺址的保護工作一直在繼續,跨湖橋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全面地瞭解蕭山先民的生活情況,而且由獨木舟這隻普普通通的小船所帶來的8000年文明探索之路還將繼續。


坪中秋盛裝上演民俗活動“裝故事”

  湖坪中秋民俗活動“裝故事”演出中 “我們家盈盈真勇敢,再笑一個,讓記者拍照留影!”盈盈是樂安縣湖坪鄉高屋下村的16個月大的女童,今年中秋期間,被村裡選派參加了為期7天10場“裝故事”的演出活動。9月11日上午,記者在湖坪街道拍攝“裝故事”活動時,盈盈的奶奶十分高興地要求記者給盛裝下的盈盈多拍攝幾張照片。 ...

一山一水 好不浪漫武當山太極

  活在當下的都市人,從鬧鈴中醒來,便機械式的開始一天的生活,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起,神經就開始緊繃,全身心投入到為生計奔波、為自己擠空間的遊戲中,情緒變得難以控制,性情也就更是不可言喻,忙完一天下來,早已經精疲力竭……想要浪漫談何容易,捫心自問浪漫的感覺是不是早就忘記了!只是偶然的機會來到了這個仙山秀水之地, ...

骨笛 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作為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首,至今散發著迷人的光彩。那麼,它究竟憑什麼能夠獲此殊榮呢?   故事還得從1979年說起。那年秋天的一天,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時,驚奇地發現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賈 ...

武當太極

  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仙山”、“道山”,除了文化豐厚,山色秀美外,武當山下的太極湖,也以溫柔的姿態給武當山地區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片湖光山色令人驚豔,陰陽間的勢運乾坤令人稱奇。   武當太極湖   山前湖水浩湯湯,山上松柏蒼老老。碧澄的湖水,波光瀲灩。逶迤的蒼山,峰巒如聚。神秘空靈的武當仙境,清澈靈動的太極秀 ...

大明湖:中國第一泉水

  在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有一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大明湖。大明湖是赫赫有名的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絃的美景而聞名四海,有“中國第一泉水湖”之稱。現在看大明湖,就如一面高傲的明鏡,悠然自得的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沉醉的目光。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上鳶飛魚躍,荷 ...

萬瀑千之山——碧羅雪山

  碧羅雪山是西瑪拉雅山的餘脈,屬於橫斷山脈,是貢山縣與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交界線及怒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碧羅雪山在蘭坪境內綿延142公里,海拔超過4000米的雪山就有15座。其中最高峰老窩山是這些雪山中最美的地方,海拔4500米,與瀾滄江的相對高差達3200米,原始生態系統儲存十分完整。山中氣候變化異常,飛 ...

摩梭人的“母親

  瀘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裡,意即山溝裡的湖。 瀘沽湖是國家4A級景區,居住在這裡的是摩梭人(注:不是“摩梭族”,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摩梭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民委等部門在第一次民族識別中,將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則為蒙古族),摩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