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作為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首,至今散發著迷人的光彩。那麼,它究竟憑什麼能夠獲此殊榮呢?
故事還得從1979年說起。那年秋天的一天,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時,驚奇地發現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賈建國猜想這些可能是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於是將它們送交到縣博物館。賈建國當時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引出了“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賈湖遺址。在一座編號為M282的墓葬裡,人們發現一具儲存完好的屍骨及60多件隨葬品。考古專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師或部落酋長。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側,就擺放著這支骨笛。
最終經測試顯示:這支骨笛已經在地下沉睡了八九千年,這一結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經過測音,骨笛不僅已經具備音階結構,而且還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是一種古代樂器。經動物學家鑑定,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製成。鳥類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兩端骨關節就是一個理想的發音管,很適宜做笛子。
資料證實,到目前為止,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儲存最為完整、現在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中國管樂器的鼻祖。這也是中國音樂考古中繼湖北曾侯乙墓編鐘、編磬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支賈湖骨笛呈黃棕色,製作精美,全長23.1釐米,笛身上鑽有七個圓形音孔,孔徑0.35釐米,分佈均勻,經測音可發出完備的六聲音階和不完備的七聲音階。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是儲存完整的一支,堪稱“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箕子
箕子,名胥餘,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
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箕子屢諫紂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於是箕子便披髮佯狂為奴,隨隱而鼓琴以自悲。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而囚禁之。武王滅商建周後,命召公釋放箕子,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今膠州灣東渡到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後,箕子過殷(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裡“狡童”係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今朝鮮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遺蹟。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
箕子與箕子朝鮮在中國商周古史、中國東北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箕子以一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出現在中國歷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其學問、其人品、其影響長時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評說,這本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箕子,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箕子其人、箕子朝鮮其事,在國內外學界爭論頗多,這之中既有書缺有間的問題,也有觀點與方法論的分歧,而後一點更為突顯,從而使古朝鮮史的研究成為學界的熱點。
《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國遺事》記載:“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鮮的歷史延續千餘年,直到西漢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立了衛滿朝鮮。箕子朝鮮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據說今之朝鮮喜愛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遺風。箕子胥餘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紂王無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鮮。箕子入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致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與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面古蹟三方面相互印證,都證實了箕子朝鮮的存在。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一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以來,或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朝鮮、韓國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這一歷史學說。
1、陶笛與瓷笛吹法及外形基本一致,區別是生存工藝。也就是說,陶是800-1200度高溫燒製的,瓷是1200-1300度高溫燒製的。就像你看到的紫砂壺就是屬於陶器,而元青花就是瓷器。陶笛與瓷笛都有許多不同的外形和開孔數。
2、音色上講,瓷笛比較清亮通透,陶笛比較委婉圓潤。 ...
濮陽並無博物館,中華第一龍的存放地址為濮陽市戚城公園。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 ...
1、現在陳列在河南省博物館;
2、河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金水路和人民路交會處;
3、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一點七八米,高零點六七米,昂首、弓身、長尾 ...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赤峰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赤峰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釐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赤峰玉龍曾有 ...
中國上古神話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透過各種帶有神話色彩的事件和人物反映了上古先民對世界起源和人類命運的理解。那麼就讓民間故事為你盤點在這些源遠流長的神話中曾出現過的中華第一共主——軒轅。
軒轅,即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
中華大地,遍地是寶,其中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現今已然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遺產,它們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矗立千年的中國古樹的相關資料!
章臺古梅,章臺古梅亦稱楚梅,位於章華寺大雄寶殿西側,據1993年專業調查,該樹屬蠟梅科、蠟 ...
奧卡利那笛是陶笛。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陶笛多數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狀似潛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燒製的吹管樂器。中國陶笛(實用新型)哨口類氣鳴土樂,陶笛演奏家,製作家周子雷借鑑中外歷代陶土樂器基本特點改革研發,指法指序科學便捷,音域寬廣,通常為陶土燒製的吹管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