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坪中秋盛裝上演民俗活動“裝故事”
湖坪中秋盛裝上演民俗活動“裝故事”
湖坪中秋民俗活動“裝故事”演出中 “我們家盈盈真勇敢,再笑一個,讓記者拍照留影!”盈盈是樂安縣湖坪鄉高屋下村的16個月大的女童,今年中秋期間,被村裡選派參加了為期7天10場“裝故事”的演出活動。9月11日上午,記者在湖坪街道拍攝“裝故事”活動時,盈盈的奶奶十分高興地要求記者給盛裝下的盈盈多拍攝幾張照片。
9月6日至12日,農曆八月初九至十五,樂安縣湖坪鄉街道上人山人海,彩旗飄揚,鞭炮聲、鑼鼓聲、歌舞聲、喧鬧聲響徹雲霄,備受矚目的大型中秋民俗活動“裝故事”隆重上演,吸引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上海、杭州分會的數十名攝影愛好者和近萬城鄉群眾、遊客前來拍攝、觀看。
湖坪舉行“裝故事”活動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文革期間中斷後,1984年恢復“裝故事”活動,至今也有20多年。盛況空前的民俗活動吸引了周邊群眾數萬人前來觀看,將湖坪街道擠得水洩不通,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提前數天從外地趕到湖坪住下,為的就是一大早起來搶佔有利位置拍攝“裝故事”這個民俗活動。專程慕名而來拍攝的上海攝影師陳先生感嘆道:“湖坪‘故事會’活動規模之大、參加人員之多、喜慶氣氛之濃實屬罕見,獨具特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湖坪“裝故事”是湖坪王氏獨特的民俗文化活動,深受樂安群眾喜愛,其規模宏大,歷史悠久。2008年被批准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該村村譜記載,明萬曆年間,湖坪突然瘟疫流行,人畜死傷無數。王氏族長依據山西“裝故事”的習俗,讓村中十餘名年輕人分別裝扮成“鍾馗”、“鐵腳”等剎神,敲鑼打鼓,搖旗吶喊,連續七日七夜方將瘟神趕走,湖坪村從此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為了紀念驅瘟成功,湖坪村爾後每年中秋節期間都舉行“裝故事”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裝故事”不再是單純的驅瘟避邪形式,而逐漸演變成一種祈福酬神的民間娛樂活動,也增加了對眾多歷史英雄和傳奇人物的裝扮。湖坪“裝故事”人物一律由1—3週歲兒童裝扮,按村中群眾說法,參加過“裝故事”的兒童膽子大,無病無災,能健康成長。因此,家家戶戶都爭著送自家孩子參加“裝故事”,以求健康成長。
今年69歲的王明年,是該村“裝故事”傳統活動的總策劃人之一,據他介紹,從1984年開始,他便參與策劃村裡的“裝故事”,每年“裝故事”的時間是農曆八月初九至十五。但早在一個月前,村中王氏七房的主事人分別在本房各家精心挑選數名身體健康,面貌清秀的1—3週歲男女兒童,於初九早晨,集中到王氏宗祠前,按照故事情節的要求,由其他主事人幫助兒童穿著打扮起來,所有的服飾頭盔都是根據兒童身材特製的,生、旦、淨、末、丑角色齊全,蟒袍摺裙盔樣樣齊備。主要裝扮的故事有,三國系列的空城計、孔明借東風、劉備招親、呂布戲貂蟬,以及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白鶴樓醉酒,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孃教子,打漁殺家等。王明年說,以前保留的故事本上記載有30多出故事裝法。裝扮好後,其中一位剛滿週歲的女孩要綁紮在故事架的上層鐵柱上,鐵柱頂上有一座位C型護杆,用軟絲帶固定,下層故事架上站立2—3位裝扮人物,每臺故事架由四名壯漢扛抬,一人手持長長的T型木杆隨後,以保護故事架上層的小孩,調整其動作或給孩童送水喝。
開始遊行時,每臺故事架前由十面紅、黃、綠三色彩旗開路,一支十餘人組成的樂隊押後,樂器有二胡、笛子、月琴、笙、嗩吶、號筒以及鑼鼓等打擊樂,演奏的主要樂曲有“南詞頭”、“鑽山龍”、“八板”、“金雞禪佛”、“麻婆子”、“楓樹情”、“倒掛廉”“糜風細雨”、“紡線”、“介寶”、“五句半”等,最多時出12臺故事,最少不得少於7臺,一般白天在集市街道上巡遊,觀看者人山人海,並紛紛向故事架上拋擲糕點、水果、紅包,以示讚賞祝福,場面壯觀,熱鬧非凡。到了晚上,重新裝扮起來,打上燈籠、火把、“窯籠”(一種鐵製網狀用松柴點燃的農家照明工具),吹吹打打,走村過戶,到鄰近村莊玩耍,長龍般的火把隊伍,在夜色中別有情趣,整個活動在中秋之夜結束。
陽泉中秋節民俗活動有什麼 中秋好玩的習俗解析
中秋佳節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個時候正是秋意涼爽之時,加上月亮又圓又大,因此也有了團圓的寓意,特別適合晚上全家人一起圍桌在月下吃月餅賞月,促膝長談,以表懷念之意。而在陽泉中秋節民俗活動有什麼?中秋好玩的習俗解析?
陽泉中秋節民俗活動有什麼
祭月亮
中秋之夜,家家團聚,在院落東面擺上供桌,上置月光馬兒(即月神圖象)、月餅、西瓜、毛豆、水果等,全家仰望一輪皓月,主拜者叩頭敬獻,口誦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供器中有香爐、燭臺等,香爐中點燃一種盤曲的線香,稱為芸香。一俟玉兔東昇,月光照臨桌上供品,便表示月光菩薩已領受了這份情意,於是燒香焚紙,皆大歡喜。
打月餅
山西地區普遍稱中秋節為八月十五,是民間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山西人過中秋節,祭月是民間悠久的風俗;
而月餅即是祭月最首要的供品,又是全家人歡度節日的食品,還作為贈送親友的禮品。農村習慣自已製作,稱為打月餅。每逢節日來臨,家家都要架鍋,自己烤制月餅。
中秋好玩的習俗解析
走月
中秋節之夜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河上,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度厄之味在。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遊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遊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
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遊樂之後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這個節日祭祖,要比其他一些節日隆重,祭品之中,一定要準備好楮衣。或者是因為七月暑盡,季節更換,必須更衣防寒,跟人間所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同一種用意。一般人家,祭祖在家中公廳舉行;有錢人家,則祀先於諸寺,先期醵金作“盂蘭盆會”(乾隆(揭陽縣誌》)。
盂蘭盆會是佛教重要的歲節儀規之一。據《佛說盂蘭盆經》說,佛弟子目犍連的母親不信佛法,死後被打進阿鼻地獄。目犍連修成羅漢果,用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群中受苦,於心不忍,用自己的法力送飯給母親,誰料飯未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炭火。目犍連不勝悲哀,求佛超度。佛祖指示目犍連,在七月十五眾僧安居修行圓滿之日,敬設孟蘭盆會供,以百味果食供養十方眾僧,仗其法力解脫母親。目犍連照佛祖的話去做,果然使母親脫離餓鬼道。佛祖又讓佛弟子們仿效目犍連的做法,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這樣,終於形成了盂蘭盆會的佛教歲節儀規。《佛說盂蘭盆經》的這個故事,與中華民族的孝道十分合拍,梁朝開始,在中國逐漸風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逐漸中國化而且家喻戶曉。到宋元以後,盂蘭盆會也逐漸由孝親變為祭鬼。嘉慶《澄海縣誌》載,七月半“各寺僧建盂蘭盆會誦經,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儀規性質就已經改變。揭陽、惠來、潮陽、南澳等縣,祀祖於盂蘭盆會,則還保留著佛教的本義。
潮汕的祭鬼節,時間並不固定在七月半。自七月初一起七月底,各鄉各里,迭次有施濟孤鬼的祭祀,俗稱“施孤”,亦稱“普渡”。這也是盂蘭盆會的變相吧。
乾隆《普寧縣誌》記載了該縣七月半一種獨特的習俗:“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這一習俗義式,或者是為了祭祀稻穀之神。
民俗活動"送王":漳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
被列為文物保護點的漳州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10月27日下午迎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送王”。
進發宮被供奉在一條船上,船位於九龍江舊中山橋上游。這座廟,寬約90釐米,長約85釐米,高約88釐米,十分袖珍。據傳,進發宮已歷經500多年滄桑,“送王”儀式代代相傳,已延續百年。
據廟裡的負責 ...
【福田亞細男】近代日本的歷制改革與民俗活動
日本採用太陽曆(譯註:陽曆)始於明治六年(1873)一月一日,官方自此以後就使用根據太陽曆的年月日了。但是,太陽曆的年月日與一直以來使用至今的舊曆的年月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季節感上也不能相對應。因此,在這之後舊曆仍然被使用,並且,對於作為新曆的太陽曆的利用也想盡了辦法。太陽曆真正作為唯一的歷制、漸漸形成 ...
佛山社壇民俗活動
社壇,是供奉后稷神,故稱社稷,俗稱社公。但供奉之神不是偶像,多是以石頭代替或以石碑刻上后稷之神,有的只是刻里社的社名(因明代制度一里設一社)。第一忠義社,社內建有石麒麟影象,故有麒麟社之稱。自明至清代,佛山約有 40 餘社之多。
祭祀社壇,傳說與古代祭初地祗有關,佛山也不例外 ,因相沿日久,舉行祭社多 ...
安義民俗活動
安義民間燈綵種類繁多,主要有龍燈、板燈、馬燈、花籃燈、蚌殼燈和採蓮船等。每逢新春或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民間燈綵活躍於城鄉各地,深得遊客喜愛。
龍 燈 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共七節、九節不等。有游龍與滾龍之分。游龍又稱懶龍,只遊不舞,安義石鼻鎮、黃洲鎮一帶多見,滾龍則需另加龍珠一節,龍燈隨龍珠方位上下 ...
春節民俗活動——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 ...
春節民俗活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 ...
春節民俗活動——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