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彝族撮泰吉+人類的祖宗戲

彝族撮泰吉 人類的祖宗戲

  在貴州威寧縣草海西北面38公里多的板底鄉有個名叫裸嘎的彝族村寨。海拔2800米的裸嘎不但出產蕎麥和土豆,還出產一個獨特的文化事象:撮泰吉。

  蕎麥養活裸嘎人的生命,撮泰吉滋養和撫慰著裸嘎人的心靈。蕎麥和撮泰吉構成了裸嘎人生活中的兩樣東西,這樣的日子已經不知道有多長了。

  “撮泰吉”系當地彝語音譯,彝語中,“撮”字義為鬼,“泰”義為變化,“吉”義譯為玩耍,因而簡稱為“變人戲”,即人類變化的戲,從表演的跡象看,人類剛由猿進化到人的時候,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矮步蹲走,不能像現代人說話只能用氣聲發音,發出一種怪腔怪調。以及從遊牧作業轉變為農耕作業而出現許多墾荒、栽種、收穫等場景。在它的表現形式中也大量表現人的生殖本能,並藉助祖先的靈魂來保佑後人的平安,其意義為驅鬼除邪。

  撮泰吉主要內容是驅災除邪,迎祥納福,可分為祭祀、正戲、喜慶、掃火星,而掃火星僅限為正月十五舉行,所有演出都在夜間進行,深夜朦朧、神秘、幽深、恐怖與奇特的氣氛下,火把、燈籠閃亮發光,交相輝映,十分壯觀。

  演出通常由10人至17人參演,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獅子,二人扮牛,二人擊打鑼鼓,四人打燈籠火把,六人扮角色,角色名稱如下:

  惹嘎阿布,義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歲,是自然神與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語調說話:青布包頭,用玉米棒插於頭上表示金角義為古老,戴細繩或麥草製作假須,象徵長壽:戴著兩個生雞蛋殼連綁而成的眼鏡,象徵透視混沌與朦朧,看清事物的變化與發展,扮演者多為世襲,一般不能改變。

  阿布摩,義為老爺爺,1700歲,戴白鬚面具,其面具最寬大厚重。畫橫波浪白紋飾,以黑巾包頭呈圓錐狀,象徵蒼老,其是阿達姆的配偶。

  阿達姆,義為老婆婆,老奶奶,1500歲,是阿布摩的配偶,戴無須面具,面具大至呈圓盤臉狀,上端畫螺旋形的白線紋,臉龐部位畫下斜波浪白紋飾,用黑布包頭為圓錐狀。初上場時背嬰兒阿安。

  麻洪摩,義為苗族老人,男性,1200歲,戴黑鬚面具、畫直式波浪白紋飾。

  阿安,義為小娃娃,是阿布摩阿達姆之子,戴無須白色紋飾的小面具,在正戲下半場方才入場。

  戴面具的演員,要以白布帶纏腿,以白布帶搭肩交叉於腰間,象徵人類初期人是裸體,圓錐頭飾是以條的黑、白巾包頭一二圈,象徵人類初期人的頭飾。

  相關器具、製作面具須用:刀、斧、雜木料,服裝布料為青藍白布,及鑼鼓、燈籠、火把等,板底鄉曙光村裸嘎組村民中口傳身教。

  撮泰吉是儺戲,有演員,有角色,有道劇,有劇情,有儺具共五面,用杜鵑、青槓等雜木作料,將園木鋸下,對剖為二,取其一半,用刀斧粗略加工,挖空背面,將正面的眼口鼻鑿通即可,然後用黑色顏料塗成黑色,再用白色顏料畫上波浪紋飾,以示各角色的特徵,其造型的主要特點為,腦門格外隆凸、鼻子粗直修長,高鼻樑;眼睛外角上揚,呈逆八字型,無唇齒,無耳朵,給人一種雅樸、原始,怪誕,猴氣濃重,無鬼氣,無邪氣,無秀氣,無脂粉氣,雄渾大氣的感覺。

  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藝術創作的結晶,源於生產生活,是彝族先民祈求祖先保佑,驅鬼逐疫,趨吉納福的一種民俗儺戲。

  撮泰吉流傳分佈面甚小,但至今還在裸嘎流行,是至今還原汁原味儲存著的原生態藝術形式儺文化。撮泰吉不論從反映內涵,還是表演形式、演出習俗,都是彝族固有的,極少受其他民族文化現象的交叉和影響,它的發現被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重視,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人類的祖宗戲”等。

風格別樣的演出:彝族撮泰吉

  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自從盤古開天闢地到現在,中華文化已經有五年多年曆史了。這麼多年曆史風雨的洗刷,有些文化融合了,有些傳承了下來,彝族的撮泰吉就是歷史的見證。一起來來彝族文化裡看看吧。

  彝族“變人戲”,彝語稱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它深藏於貴州莽莽烏蒙山深處一個叫裸戛的村寨。每當春節期間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帶的彝族同胞就會演出“撮泰吉”,舉行“掃火星”的驅邪納吉活動,祈求火災、瘟疫遠離人們,讓平安幸福永遠伴隨彝家。演出的內容有祭祀祖先、民族遷徙、拓荒耕種、買賣牲畜、交媾繁殖後代等,最後才逐戶為全寨掃除火星。這與古代中原地區流行驅鬼逐疫的大儺有大致相同的內涵。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們稱為“神鬼”,主要已未完成進化成人類的猿猴特徵來進行裝扮,充滿神秘感;面具為突額大鼻,身穿黑衣,纏繞白布帶,表示初民為裸體,頭飾包纏成尖頂狀,行走為羅圈腿步態,言語為抽氣發音含混不清。演出的全過程相互只能以角色名稱稱呼,如叫真名,怕被勾走靈魂。過去演出都在夜間舉行,場地在村後的平地上,以燈籠及火把照明,面具存放在村邊的山洞中。

  “撮泰吉”的演出旨在驅邪崇、迎吉祥、祈豐收,正月十五的“掃火星”將整個“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惹戛阿布和“撮泰”老人在寨邊岔路口埋下三個雞蛋,並在上面燃起大火,所有的災難、病禍在這熊熊火焰中被燒掉。隔一些日子,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視其好壞以派段當年的收成和禍福。

  “撮泰吉”是一種古老的戲,其面具浸透了一種原始的積澱;前額突起,鼻子直長,以明顯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記。沒有眼珠和牙齒,只在相應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沒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歲月,人與神、生與死都變得模糊。單純、稚拙、懣憨、怪誕是“撮泰吉”面具的整體風格。

彝族的“吉覺”儀式

   “吉覺”儀式與義諾彝族傳統文化

  義諾彝族地區作為彝族傳統文化的腹心之地,有著最傳統和最純正的彝族宗教文化。特別是在美姑縣,大大小小的儀式活動佔據了山地彝族人一年中的許多時間。在美姑縣,“吉覺”儀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宗教節日活動。各種宗教儀式之所以如此興盛,是畢摩文化長期薰陶的結果,也是“鬼巫信仰”在彝族群眾心中有強大影響力的結果。鬼神崇拜在義諾彝族民間極為普遍,彝族人生命過程中的一切遭遇,都可以和鬼神扯上關係。在美姑,幾乎每一種疾病都有一種鬼名與之相對,且都有相應的儀式活動去拔鬼禳災。彝族群眾深信,這些遊蕩在周圍的孤靈亡魂,天界中性情不定的“神”以及地下的邪祟怪靈隨時隨地都會來左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為了更好地生存,避免災禍死亡,人們便想出各種辦法來控制和利用這些鬼怪。這也正是“吉覺”儀式的深層信仰內涵,它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群眾求吉避兇、祈福禳災的心理,增添了人們克服困難的信心以及對生活的希望。

  此外,在“吉覺”儀式中,我們還能看到團體力量的彰顯。在“吉覺”儀式中的鳴雞環節,當畢摩和助手使死去的雞發出啼鳴時,家人跟隨和聲,包括現場的人也可一起和聲吼叫。實際上,它代表了以集體的力量戰勝邪惡,參與的人越多,人們和聲吼叫的聲音越大,表示力量越強,鬼怪邪惡就越容易妥協,增強了團體的凝聚力。儀式最後,家人和在場的人共同分食儀式犧牲,一方面代表著一個受祝福的群體分享了神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集體的力量“消化”掉了鬼怪。舉行儀式的時候,家人必須全部參加(無法到場的要用其衣服來替代),圓融了親情,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吉覺”儀式中還債的觀念,則表明彝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平衡的價值觀。從“吉覺”儀式的目的來看,無論是遣返還是還債,都與索取與歸還有關。彝族群眾認為,人們在與人的交往中犯下的口債、在與自然的關係中索取自然的債,如果不及時償還,就會有鬼靈作祟。這表明了彝族群眾“不僅人類群體內部應該和諧相處,人類與自然物之間也應和諧相處”的世界觀。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和諧平衡的關係,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就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總之,每年舉行的“吉覺”儀式活動,許諾了彝族同胞們一個吉祥安康、平安幸福的希望,這樣的儀式活動為彝族山區枯燥單調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活力與生機。整場儀式就像是一場文藝大匯演,我們可以看到彝族群眾豐富的草偶、泥塑、經文唱誦等藝術,也從中窺探出了彝族宗教思想的深刻內涵。


亨獲得什麼尼斯紀錄

  金泰亨獲得的吉尼斯紀錄:最長時間不眨眼的吉尼斯記錄。   金泰亨1995年12月30日出生於韓國大邱,畢業於韓國藝術高中,韓國男歌手、男子演唱組合防彈少年團成員,在團內為歌唱擔當,2013年6月12日,隨組合透過單曲專輯《2 COOL 4 SKOOL》出道,2014年8月20日,隨組合釋出首張專輯《DAR ...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威寧彝族變人

  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是儺戲的代表分支之一,作為咸寧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演,變人戲以其獨有的表演藝術展現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種表現。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關於威寧彝族變人戲的內容吧。   “撮泰吉”是彝語。“撮”意是人,“泰”意是變化,“吉”意是遊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 ...

彝族和白族的傳統節日之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12米,根據平、閏年扎12或13道麥秸,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燒,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隨後小 ...

彝族節日——三月花會

  三月花會是雲南省祿豐縣高峰一帶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三日舉行。此時正值馬櫻花盛開,方圓數十里的彝族青年男女們在這一天要身著盛裝,聚集在當地花山樑子上,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日落西山才告別回家。也有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互相交流,感覺情投意合便成雙成對躲入密林中互訴衷腸。   關於三月花會,有一則傳說,古 ...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 ,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 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 ...

民間傳統節日塔克節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和後來從帕米爾西部、南部遷至塔什庫爾幹一帶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   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屬於歐羅巴人種的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 ...

傳統節日彝族插花節的由來和傳說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