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日滿

農曆十月過彝年:探訪彝族傳統節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彝年,彝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以其獨特的風俗吸引了很多來自各地的遊客。彝族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四省(區),人口達820多萬。我國最大的兩個彝族自治州分別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新年是在農曆的十月份,但不是所有的彝族同胞都過新年,過新年的主要分佈在大小涼山的彝族地區。

  彝族人稱彝年為“庫斯”,意思是過年,“年”的彝語是 “庫”,意為迴轉、迴歸。傳統的彝年雖然都是在農曆十月,但具體是哪幾天,則由彝族畢摩(彝族的祭司)根據曆法推算,選擇最佳時間進行。隨著民族文化發展的需要,在過彝年的彝族聚集區,政府規定了彝年的時間,如四川省涼山地區是11月20日至22日,雲南省寧蒗地區是11月16日至18日,但在一些未被規定時間的彝族村寨,村民仍然按照傳統的方法選擇年節的日期,如雲南省元謀縣的涼山鄉,一般在每年農曆十月、冬月或臘月的第一個屬兔日舉行。

  起源

  有人認為彝年源於彝族的十月曆。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先民創制的一種曆法,這種立法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有10個月,每月36天,另外有5天至6天的時間是過年的日期。十月曆用大寒和大暑這兩個元日來反映季節變化的規律。一些專家認為,當北斗星的斗柄指上時是大暑,為火把節;斗柄指下時則是大寒,為彝族年。另外,彝族人多認為彝年源於一些傳說故事。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多數故事發生的時間都是農曆的十月,或為某個英雄捨身救了同胞而把這一天設為紀念的日子,或為在這個時間內正逢大豐收而把其設為慶祝豐收的日子。

  各個地方彝年的天數不等,大部分地區主要過3天,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博”。而在小涼山地區的一些彝族村寨中,則要過7天。過節的時間不同,節日的具體過程也不同,但節日的主要內容和內涵卻呈現出了很大的相似性。

  節日前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準備的時間長短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各不相同。年前要準備好過年時食用和祭祀的東西,因為祭祀用的東西都要是新的。另外,還要購買新衣服等必需的年貨。過年前一天,每戶人家要把房屋、院子周圍打掃乾淨,以表示除舊迎新。

  祭祀

  在彝年中,祭祀祖先是最重要的儀式,通常在過年的第一天進行,小涼山地區的一些彝族在過年的第三天祭祖。祭祀的食物主要以彝族地區的特色食物為主。殺過年豬是彝年中的重要儀式,幾乎每家都要殺豬,有的地方是在年前進行,大部分地區選擇過年的第一天殺豬。有些村寨殺年豬有一套規矩,如果村寨中有“畢摩”和“蘇尼”(彝族人的靈巫),則要先殺他們家的豬,然後按照年長或輩分依次安排,由村裡的年輕人幫忙殺豬。如果有窮人家沒有殺豬,村民會自發地送一些去。豬身上的各個部分在儀式中的不同用途也體現了彝年中的文化。為了袪除汙穢,會在殺豬前用燒紅的鐵或石頭,一邊唸叨著一邊從豬頭繞到豬尾,然後才能殺豬。豬的內臟,如豬肝、豬腰等通常會用來占卜,預測來年的運氣和吉凶,占卜完之後,把它們燒熟用於敬奉祖先。

  祭祖先一般在年飯之前,由家庭中的長輩進行供奉。除了供奉豬肉之外,也有雞肉、牛肉、羊肉等,彝族人會把他們認為最好吃的部分先供奉給祖先,以表示尊敬。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彝族傳統節日包括哪些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火把節、補年節、慶年節、花臉節、草馬節、密士節、沙戶比節、土皇節等,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其中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每當農曆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準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

  “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麼”(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3、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4、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

  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5、草馬節

  草馬節流傳於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曆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相鄰村寨不選同一天,便於互相走親串戚,相互祝賀節日。這天家家做草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顏六色的駿馬;用南瓜葉做成馬籮,裝灶灰和草籽。當晚殺雞先獻祖宗,並塞雞肉和好菜進馬嘴,吃晚飯前放到村西方草叢裡。

  6、密士節

  密士是樹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全村殺一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7、沙戶比節

  “沙戶比”為巍山彝語,意為“嘗新麥”,時間在農曆四月中旬。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用新麥面和糯米舂餈耙,蘸蜂蜜敬祖,請親戚朋友嘗新,慶賀小春豐收。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餈耙等禮物回孃家探親。

  8、土皇節

  土皇節時間為農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選擇不屬於家人屬相日的一天晚上舉行送土皇儀式。

  彝族簡介

  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鉅著記載,自稱為尼(?),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彝族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

藏族傳統民俗節日藏曆年習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麵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鬥,鬥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在麵糰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麵糰,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鬥等擺於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揹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鬥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絃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絃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三月街

  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這種盛大的街期和傳統集會,每年夏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點蒼山中和麓舉行,為期五至七天。   三月街的起源與宗教活動有關。一說觀音菩薩在三月十五治服了為害人民的羅剎,為此,白族人民 ...

鳳凰古城傳統節日

  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古城各單位大賽龍舟,傾城而出,龍爭虎鬥,勝者,鑼鼓震天,鞭炮不絕,敗者,自是不服,相約明年再來。龍舟賽後,自是搶鴨子,大家一齊下水,各顯本領,不逞相讓。   八月中秋閤家團聚吃月餅,銀色月光遍撒小城,閤家團聚共敘天倫,抬頭望月,月園人也園。   九月重陽登高,秋搞氣爽,此時紫薑上 ...

傳統藏族節日時間表

  正月   大祈願法會   藏曆年—傳統節日,藏曆正月初一,節期三五天,藏語稱"洛賽"節。   祈願大法會——正月初三,紀念釋迦牟尼在祗園精舍城法會上用無比神奇的幻術和多種神變擊敗了卓切、那賴吉、傑瓦堅、尼吉普、諾堅、扎拉瓦堅等外道六師及其追隨者,大獲全勝,藏語稱"莫朗欽茂" ...

冬至寓意什麼意思 中國傳統冬至節日意義

  冬至寓意什麼意思 中國傳統冬至節日意義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 ...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分別是什麼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分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1、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歲首、新歲 ...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1、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彝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為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彝族年:   是四川省 ...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有哪些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1、春節:於陰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其主要節日活動有:操辦年貨、伏、做新衣、撣塵、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   2、清明節:於陰曆三月間,即陽曆四月五日前後;需要掃墓。   3、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