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傳統戲劇:柳子戲
徐州的傳統戲劇:柳子戲
我國是戲曲之鄉,可是現在喜歡聽戲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家寧可玩遊戲也不願意碰戲曲有關的東西,不過打不得老人還是很喜歡聽戲的。應多開設一些戲曲課程培養下一代孩子的戲曲文化知識,讓戲曲文化得以傳承。那麼,徐州文化的柳子戲有什麼特點呢?
柳子戲是流行於以山東濟寧、菏澤、泰安、江蘇徐州為中心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餘個縣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有“糠窩窩”、“百調子”、“吹腔”之稱呼,是中國漢族戲曲古老聲腔之一。中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楊花柳,陽戲,是流行於土家族地區的一個老劇種,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劇種之一。柳子戲舊時在美土鄂西容司地區流傳的歷史較長,今稱鶴峰柳子戲。早在容美土司第十四代土司王田舜年襲位時,便在土司王府設有專業戲班,並與外來戲曲吳腔、秦腔、蘇腔、楚調同時演出。為後來的柳子戲與南劇形成奠定了基礎。
柳子戲是以元、明、清以來流傳於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並吸收高腔、青陽、亂彈、崑腔、羅羅、皮簧等聲腔的部分劇目及唱腔,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該戲與大弦子戲、羅子戲、卷戲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響;都以三絃作為主要樂器,輔之笙、笛,均屬絃索聲腔系統。
柳子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傳統劇目二百餘出,音樂唱腔曲牌六百餘支,調式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反工四調和轉調,一般以前四調為主。主要伴奏樂器有曲笛、笙、小三絃,俗稱三大件。唱詞是以長短句為主,透過掛“序”(齊言體)的手法,兩者交錯演唱,變化無窮,多姿多彩。
由於宮調繁多,音樂優美,唱腔典雅古樸、清新綿邈,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咳”和“百調子”之稱。加之行當齊全,各行都有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故能將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盡致、一覽無餘的展現在戲曲舞臺上。柳子戲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調為主。
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較大,現存的200多個傳統劇目中,由俗曲聯成的約佔二分之一。代表性劇目有《白兔記》(興圍、回圍、磨房)、《金鎖記》、《孫安動本》、《玩會跳船》、《抱妝盒》、《燕青打擂》、《三盜芭蕉扇》等。俗曲曲調委婉曲折,能夠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稱。其曲牌有曲子與小令和客腔。
柳子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竹笛、笙、三絃,伴奏時以單旋律的隨腔齊奏為主。在伴腔時,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與唱腔相同,而笙和三絃則可加花變奏;演奏過門時,笛子可即興發揮,與笙和三絃構成支聲復調,藝人稱其為“嚴絲合縫”、“風雨不透”。
柳子戲的樂隊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部分組成。絲竹樂器俗稱文場,以笛子、笙、小三絃為主,兼用嗩吶;打擊樂器稱武場,包括板鼓、大鑼、小鑼、手鑔、小鑔、堂鼓、四大扇等樂器。打擊樂合奏時,發出“荒、撲、歹”的聲音,音調鮮明,與其他劇種多有不同。
傳統戲劇:蘇州評彈三笑的背景故事
許多人都是看著星爺的電影長大的,這些都是我們的年少回憶,小編印象中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秋香的三笑留情更是勾走了唐伯虎的心。
那麼,本期瞭解蘇州評彈《三笑》的背景故事。
風流才子唐伯虎(凌波)在蘇州虎丘山遊玩,遇到相國夫人帶了四個美婢來燒香,其中的秋香(李菁)美豔出眾,不禁為之神往,秋香臨行前向他一笑、再笑、三笑,使他神魂顛倒。
唐伯虎在蘇州一寺院內邂逅華太師府豔婢秋香,驚為天人。虎尾隨不捨,狀甚瘋麻,香三笑留情。虎為親近佳人偽裝窮人,改名康宣,混入太師府當書童,才華深受太師賞識,賜名華安。
香早慕虎名,虎向香表露身份,香不信,更戲弄虎。虎無計可施,幸得好友祝枝山授以妙計。虎謊稱山有意聘他作西賓,允他選一婢女為妻。太師為挽留虎,準他在眾婢女中選妻。虎得償所願,娶得美人,夜潛出相府,與香遠走蘇州。
該片將美麗的湖光景色、江南戲曲中的雜腔小調(如:紫竹調、茉莉花、銀鈕絲、吟詩調、知心客、道情調、山歌調、吳江歌等各種曲牌)和充滿喜劇色彩的唱詞、唸白交織一起,使影片高潮迭起,笑聲不斷,讓觀眾在視覺、聽覺上得到美的享受。
向群影片中飾演唐伯虎,表演出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向群扮相儒雅俊朗,表演細膩準確,瀟灑自如,極富神韻。各種心緒,都被向群刻畫得絲絲入扣、入木三分,舉手投足帥美飄逸,將“才子的風流”詮釋得淋漓盡致。
陳思思在影片中傳神地飾演了秋香一角,以其俊美的扮相,瀟灑自如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的喜愛,成就了她電影事業的高峰,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陳思思的肢體語言運用得很恰當。因為影片走戲曲路線,她在片中有許多戲曲動作,無論撫琴、甩袖還是俯身下拜,每一個動作都準確到位,一顰一笑成功地傳達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傳統戲劇:蘇州評彈的演唱特點是什麼?
特點指的便是事物的獨特之處,只有擁有了自己的特點才能夠營造出屬於自己的方向。而蘇州評彈則是兩種合二為一形成的戲劇,蘇州評彈的演唱特點是什麼呢?
那麼,本期一起來了解吧!
蘇州評話的特點:慢、委婉
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白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多說不唱。
但也有用作唸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徵。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引子是說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敘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裡噱”。用作比方、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類似,用隻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絃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
〔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透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
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揭秘:徽劇是什麼傳統戲劇的前身
徽劇是一種大多流行於安徽省境內的劇種,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地方戲曲。如今那麼多的地方戲種都是從一些有名的傳統戲劇中延展下來的。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一下徽劇是什麼傳統戲劇的前身。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 ...
傳統戲劇之一:梅花大鼓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非常多值得驕傲的藝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失去了繼承的人,梅花大鼓是到如今都還保留不錯的一項藝術,你知道梅花大鼓嗎?瞭解梅花大鼓的具體表演形式嗎?本期民族文化為你解析。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 ...
傳統地方古老戲劇:池州儺戲
戲劇的起源已經無法考察,中國戲劇的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戲劇透過舞蹈、音樂、語言等形式,在舞臺上敘述一段事件。你可曾知道古老戲劇池州儺戲?一起來了解下吧。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池州儺,屬《論語》中所載“鄉人儺”。它起於明代、盛於清朝,主要流佈在九華山麓方圓百里的貴池、青 ...
湖南傳統戲劇之花:湖南湘劇文化
湖南有著多種戲曲表演形式,而湘劇也是其中之一,湘劇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等地。湘劇文化也一直是湖南甚至全國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後,眾多的湘劇曲目對現代戲影響很大。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走進湖南的湘劇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湘劇”名稱最早見諸民國9年(公元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明代成 ...
嘉興傳統戲劇藝術:海鹽牌子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傳統藝術繪畫、書法、音樂、戲劇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嘉興文化中,有很多的歷史名人、飲食文化、傳統戲劇藝術、名勝古蹟等等。一起來看下傳統的戲劇藝術:海鹽牌子。
海鹽牌子又稱“堂名”,是坐著唱的戲曲請唱班,屬曲藝敘唱類中的 ...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高甲戲一改演幕表戲的習慣,開始進入新劇目與編演現代戲的新時期。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1],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 ...
佤族的傳統節日:新水節新火節
新水節
??新水節又稱"迎新水",時間在佤歷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曆11月。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的頭人蓋大房子時,全寨歡歌起舞。而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陌生的漂亮姑娘來和頭人兒子廣格倮王子對歌。廣格倮簡直對不贏她,王子愛上了姑娘,要求跟姑娘回家向姑娘父母求婚。姑娘在路上撒下粗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