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2、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透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原文
作者: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於《孟子》。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 ...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2、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堅持正義,就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就必然陷於孤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是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 ...
主旨: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於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於統治者是否得道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
1、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援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 ...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為壞事幹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全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 ...
大意是說,立志於正道的少有朋友,爭名逐利的卻有許多氣味相投的同伴。
選自王符所著《潛夫論·實貢》。
王符,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位元組信。漢族,安定臨涇人。 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