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德不配其位其殃必下一句

德不配其位其殃必下一句

  德不配其位其殃必下一句是厚德方能載物。這句話出自《朱子家訓》,《朱子家訓》又名《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朱子家訓》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為歷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下一句

  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譯為: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出發,傍晚就到達了崑崙山上。我本想在靈瑣稍事逗留,夕陽西下已經暮色蒼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陽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讓我的馬在咸池裡飲水,把馬韁繩拴在扶桑樹上。折下若木枝來擋住太陽,我可以暫且從容地徜徉。叫前面的望舒作為先驅,讓後面的飛廉緊緊跟上。

  賞析:《離騷》作為長篇鉅著,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關於它的內容層次,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己的世系、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鬥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政治態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中間部分是借女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述了“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並從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最後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後,轉而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

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下一句

  1、“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下一句是吾將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離騷》第97句。

  2、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上天下地尋找心中的太陽。結合上下文則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現在一般引申為:不失時機地去尋求正確方法以解決面臨問題。


路漫漫修遠兮的是什麼

  1、路漫漫其修遠兮下一句:吾將上下而求索。   2、“路漫漫其修遠兮”出自屈原的《離騷》(節選)。   3、原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

不配有災殃是什麼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下一句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出自《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又名《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

天令先令瘋狂

  天令其亡,必先令其瘋狂下一句是英雄之道,先狂後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天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定先讓他瘋狂,也就是失敗總是因為太狂妄,教導大家要保持謙遜的態度。   這句話似乎是唐太宗說,針對的是突厥。唐朝初年,突厥經常南下侵犯,唐太宗決心消滅突厥,說了這句話。   引用了老子,意思就是,想要他滅亡,一定 ...

非我族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下一句: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出自《左傳·成公四年》,原句:“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原文的意思是:不是我們同族,他的心思必然不同。楚國雖然土地廣大,不是我們同族,難道肯愛我們嗎?   早期民間流傳異族是指不是跟自己 ...

不在不謀是什麼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下一句,這句話出自於《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思是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指不過問別人的事情。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 ...

為人也的是什麼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春秋時,孔子帶學生周遊列國,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負責接待。他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事後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大意為,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 ...

應無所住而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下一句:不住即“皆是虛妄”。出自《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