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德昂族的結婚習俗是什麼

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

  德昂族日常飲食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德昂族文化看看德昂族飲食習俗:日常食俗與節日食俗的不同。都有哪些的不同?

  日常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幹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煮成又酸又(火+巴)的酸(火+巴)菜,或加油、豆豉、鹽成雜熬菜。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滷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外出必須砍一段楠竹,削個斜口,放入茶葉注入泉水,用火燒開飲用,別具香味。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溼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制酸茶時在茶葉中加少許檳榔,放入大竹筒中壓實,密封筒口,存放一至兩個月發酵後取出,入嘴細嚼,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

  德昂族民間製陶和使用竹編制品歷史悠久,所有炊餐用具,大都是自制的陶器和竹器。

  節日、祭祀、禮儀食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

  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在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即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裡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嚐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飲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竹筒米酒。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祭日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洩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鬥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在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

  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舉行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搗菜、拌挑手魚、姜葉燉魚等。

德昂族的結婚習俗是什麼

  按照德昂族的習俗,迎親和送親都要關夜間進行。到晚上11點左右,新郎和小夥子們在歌手的引導下,前往女方家迎親。來到女方家大門外,迎親者們停下,歌手唱起了(歡樂調),意即通知女方家迎親的隊伍到了!

  女方家早有準備,聽到歌聲後,女方媒人取出一貢盤,裡面裝著各種禮物、花束和剪紙,讓新娘向家人、賓客逐一告別和敬拜。家人和賓客也對新娘囑咐再三,並送禮品給新娘。這時候,新娘會掏不住離別的傷感,一邊敬拜,一邊哭出聲來。

  半夜前後,新娘來到男方家中,當新娘登上夫家竹樓的時候,歌手又唱起了(歡樂調),歌聲中,新郎捧著裝有鮮花和剪紙的貢盤,領著新娘,依次向長輩和賓客磕頭作揖,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長輩們的關懷以及賓客的慶賀。長輩和賓客在向新婚夫婦祝福的同時,也送禮物給他們。

  儀式結束之際,小夥子在幾個歌手的組織下,形成了人數眾多的歌隊,團團圍住院新郎新娘所在的竹樓,同時也把姑娘們圍在裡面,以集體對歌的形式,和姑娘們對歌。一時間,歌聲陣陣,此起彼伏,笑語喧譁,歡聲雷動,婚禮沉浸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

  對歌要一直持續到天亮。等第二天太陽昇起的時候,歌隊又簇擁著新郎新娘到女方家去領取包頭。屆時,新郎戴篾帽披毯子,在女方家的在門口接受女方媒人捧出的潔白的包頭。這時,歌手們需唱(對歌調)。該調的演唱形式是歌手和女方媒人一問一答,感情真摯,妙趣橫生。之後,女方媒人引導新娘對孃家的人逐一敬拜,同時贈送禮物。贈禮時,要先主後賓,先男後女,先老後少,所贈的物品為毯子、筒帕、花束、剪紙、糯米粑粑等。接著,歌隊簇擁著新郎,在歌聲中讓女方家的媒人把剛才接受的包頭系在新郎的頭上,同時祝福新婚夫婦家庭和睦,吉祥幸福。這樣,婚禮才告結束。

德昂族敬牛的習俗

  每逢秋收時節,梁河縣德昂山寨的寨民就會將第一碗香噴噴的新米飯先送給牛吃。尤其是翁嫗們來到自家的牛廄前一邊親熱地撫著牛頭,一邊把一碗新米飯端給牛,好像在說: 我的老夥計,你辛苦了,快吃新米飯吧。

  傳說很久以前,德昂山上有兩兄弟,父母都先後去世了,只留下幾畝山地和一頭老牛。哥哥好吃懶做,弟弟阿南勤勞善良。有一天,阿南在地裡幹活,幹得又累又餓。這時,老牛突然開口對他說: 阿南,你哥哥在家裡正烤牛乾巴吃呢,你快回去吧。 阿南聽了老牛的話,拔腳就跑回家,果真見哥哥在吃牛乾巴。阿南又氣又恨,就和哥哥分了家,房屋和田都歸給哥哥,他只要了那條老牛。阿南牽著老牛在一個山洞裡住了下來,準備開荒種地過日子。山洞外有一塘清澈的湖水,人們叫它仙女湖。一天,天上的七位仙女真的就飄落在湖裡洗澡。老牛在一旁看見了美麗非凡的仙女,心裡想讓阿南娶一個仙女作妻子,便悄悄把一個仙女的衣裙藏起來了。夕陽西下,仙女們穿上衣裙飛回天宮去了,留下的那個仙女找不見衣裙著急地哭了。老牛走近她勸說: 天宮雖然富麗堂皇,但是聽說很寂寞。這裡有一個英俊而勤勞的青年,如果你願意留在這裡跟他生活在一起,他一定會給你帶來幸福和歡樂。 她是七仙女名叫扎蘭,在老牛熱情誠懇的撮合下,她高高興興地和阿南成了家,生了孩子,小日子過得比山崖上的蜂蜜還要甜,可是有一天,抱著孩子的扎蘭無意中發現了丟失的衣裙,她剛穿起衣裙就飄然離地,飛回天宮去了,從此天帝不許扎蘭重返人間。老牛來到天宮央求: 天帝呀,為了讓阿南和孩子過得好些,請施給他們一點五穀的種子吧。 天帝最終被老牛的好心所感動,給他們五穀的種子吧。 此後,德昂族學會了種莊稼。人們都說這是老牛給德昂族造的福,所以每年秋收之後,第一碗新米飯要先給牛吃。


崩龍族()喪葬習俗

  崩龍族中若一家有人病故老死,家屬即在門外對天鳴放三槍,寨裡的鄉親、鄰里聞訊,便揹著米、提著菜、拿著肉陸續來到死者的家裡。男人們找來一點銀器放進死者口裡,說是給他到陰間時做擺渡錢。接著用紅木樹葉蘸水洗屍體,換上新衣入棺。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天,每天早晚對天鳴放三槍。   出殯前,男人們抬起棺木,由死者的侄兒侄 ...

貢飯 的敬老習俗

  雲南省鎮康縣崩龍大寨和南傘的白巖一帶的德昂族,至今流傳著一種尊敬老人的傳統習俗——貢飯。   貢飯,德昂語叫“嘍蚌”,一般在農曆清明節後十天的傣歷潑水節期間舉行。其具體過程是:每當節日到來之前,各戶家長就要提醒主婦,多做一份上等飯菜,向寨中老者貢飯。節日這天,在全家老小高高興興圍吃團圓飯之前,主婦便在將這 ...

各民族傳統節日——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 ...

古茶新香滿邊寨:

  離開熙熙攘攘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朝西南方向行駛三十餘公里,就進入了德昂族最集中的聚居區——三臺山鄉。聞名中外的滇緬公路從它的心臟部位穿膛而過,黑亮的柏油馬路像根青藤把它緊緊地拴在中國西南邊疆的版圖上。這裡層巒疊嶂,雲蒸霧繞,充滿神秘。這裡的神秘不僅源於大山的深邃,更來自於德昂族文化的古老、豐富與 ...

中華民族: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 ...

--簡 介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 ...

  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