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猴子撈月,詞語,啟示:這群猴子太傻了,竟幹出如此不切實際的事。然而世上也有類似的人,他們憑幻想辦事,其結果能不與猴子一樣嗎?
2、出處《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
3、典故:從前有五百隻獼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樹下.樹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現.這時獼猴的首領見此月影,對眾猴伴說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應當一同撈出它,不要讓世間的長夜變得黑暗。大家一起議論道:說說有什麼辦法能撈出它來?這時獼猴首領說:我知道撈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樹枝,你抓住我尾巴。經過許多手腳相連線,就可以撈出它。這時眾獼猴,就按照首領的話,許多手腳相連線。樹脆弱枝折斷,所有的獼猴跌落井水中。
1、水中撈月: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2、水底撈月: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3、海底撈月:到水中去撈月亮,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
4、海中撈月:比喻勞而無功,白費氣力。
在成語詞典中未查詢到猴撈月結尾的成語。
海中撈月:從海中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同時也表示一個由下往上的動作。
出處: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七卷中“監安府也沒奈何,只得行個緝捕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轎伕,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
近義詞:徒勞無力、海底撈針、枉費心機等等。
反義詞: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等等。
水中撈月: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明代羅貫中和馮夢龍《平妖傳》第十五回中“這些眾人當作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訪西問;那有訊息;正是水中撈月何曾有,海底尋針畢竟無。”
近義詞:竹籃打水、徒勞無益等等。
反義詞: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等等。
海底撈月:從海中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
出處:唐代釋元覺《永嘉證道歌》中“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符合條件的成語有兩個,分別是:
1、海底撈月,從海中撈月亮,形容做事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成語出自明朝小說家凌濛初所著《初刻拍案驚奇》:“監安府也沒奈何,只得行個緝捕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轎伕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
2、水中撈月,意為到水中去撈月亮,藉以比喻徒勞而無功。出自佛教 ...
海底撈月,也作“水中撈月”、“海中撈月”。撈:撈取。從海中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同時也表示一個由下往上的動作。出自唐·釋元覺《永嘉證道歌》:“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七卷:“監安府也沒奈何;只得行個緝捕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 ...
水中撈月。釋義: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出處:宋代黃庭堅《沁園春》詞:“鏡裡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例句:恰便似沙裡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
2、海底撈月。
釋義: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
出自:唐代釋元覺《 ...
釋義:鏡子裡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虛幻的景象,也用於比喻詩中不能從字面來理解的所謂空靈的意境。
語出:唐朝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崢嶸棟樑,一旦而摧。水月映象,無心去來。"
近義: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用法:作主語、賓語 ...
1、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有可能為了虛幻的事物而受到傷害,但是到頭來卻什麼都得不到。
2、這個故事出自《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過去有一個伽師國,國內有一座波羅柰城。在城郊人跡稀少的森林中,生存著數百隻猴 ...
猴子撈月是生肖猴。
猴在漢字為載體的生肖紀年中,猴年是很受青睞的。從唐、宋開始,傳統民俗便常以猴作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徵。比如常有畫猴子騎在馬背上,取言“馬上封侯”的寓意;小猴騎在大猴背上,表示“輩輩封侯”;另在“九猴攀松”中,松代表永久,有長年長壽的意思。 ...
原句:猴子撈月,一場空。
註釋:形容努力和希望全部落空。
出處:《猴子撈月》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僧只律》載:佛以諸比丘說,過去世時,伽屍國波羅奈城有五百隻獼猴,一日在林中玩耍,來到一井邊,獼猴主見井水中有一月亮倒影,於是對同伴說: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們應把它撈出來,以免世間長夜暗冥眾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