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燈會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稱讚她是傳播文化的友好使者。
成都燈會西漢萌芽,東漢有形,唐代熾盛,近代成會,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
建國後至今已舉辦了三十六屆。如今成都燈會乘改革春風又較早地走出蓉城,衝出四川,推向全國,跨入世界。先後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福州、青島、武漢、烏魯木齊、太原、重慶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省內外、國內外數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所在地廣大群眾和港澳同胞以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譽。對成都燈會,在北京人稱“華夏一絕”,在廣州譽為“中國燈會之最”,在深圳等地稱為“中國燈會之首”,在馬來西亞被譽為“天下第一燈”。
成都彩燈在長期的發展中,融匯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彩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採用現代的鐳射、光纖、聲控、電腦程控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彩燈格外璀燦奪目,絢麗多姿。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製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歎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
成都彩燈表現的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中國古典文學,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間傳說故事,又有現代宇宙奧秘;既有飛禽走獸,又有奇花異草。成都彩燈融形、色、聲、光、動、高、大、奇、新、精和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人們稱讚她是“絢麗的詩,立體的畫、有聲的雕塑,流動的音樂”。
成都市燈會辦公室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其指導思想和宗旨是:弘揚民族文化,以燈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成都,提高成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發展彩燈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我辦願與國內外兄弟城市和各界朋友一道,為進一步發展彩燈藝術,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對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繼續努力。
比起其它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很小的變化。
一、臨終之處理為死者沐浴、容顏、括髮(頭髮梳理後挽成鬢)、更換壽衣,並在屍前陳設祭奠物。俗稱小殮。
1、客家人重倫理,親人感情甚篤。有疾,必延醫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藥石罔效,即隨時觀察其氣色五官,急召子孫親人,隨侍在側。若臉色蒼白,眼耳鼻舌縮小變形,飲食少進,即移寢於廳堂,放上門板,鋪上草蓆或篾席,讓病人臥其上,男左女右,頭在裡,腳在外。將原穿衣服剪開脫下,最外一件換上壽衣。(壽衣,色藍,六十大壽時,一般由女兒出資購買),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然後掛上帳。子孫守其旁,以盡最後之孝道。
2、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當病人氣絕時,點上香燭,在死者腳尾米把遠,放上一個大錢爐或一口爛鍋,孝子賢孫雙腳跪下,燒一定數量的紙錢,稱之“燒倒頭紙” 或“燒昇天錢”,讓死者到了陰間不缺錢用。然後香燭一直要燃到安葬為止。有“香火不斷”之意。
3、燒紙錢時,子孫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對子孫的厚愛,以示死者不該離去之意。
4當病人氣絕時,以紅布或紅紙包一塊玉或金或銀元或硬幣,塞於死者口中,稱之“含玉”,以示吉祥。
5、當病人氣絕時,馬上殺一個公雞,稱之“洗腳雞”。並煮成八分熟,置於為死者擺放的香桌下用籮筐照好。並烤七個小麥麵餅,用柳條穿上放於死者手上,稱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盞清油燈,稱之“長明燈”,為死者照明,不迷路,順利到達陰間。並倒擺一板凳,凳面朝裡,觸腳。凳後放一碗飯,上置熟鴨蛋一個,插上筷子,稱之“腳尾飯”。飯後置一香筒,點香拜之,香不可間斷,並燒腳尾紙(用銀紙)。另置盞清油燈在死者頭側,不能超過頭頂,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腳下移動,到安葬時移至腳部旁。
7、男死於家,稱之壽終正寢;女死於家,稱之壽終內寢。如死在他鄉或凶死,不可抬入廳堂,只能安放於大門側,以免凶神惡鬼進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頭在裡,腳在外,換上壽衣。其它禮儀都一樣。
8、人死後,堂上祖位、神位,均須以紅紙掩之,以免祖先、神靈蒙受晦氣。
9、所有紅紙書寫的對聯一律撕下,換上白色輓聯,以白紙書“忌中”或“嚴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貼於正廳門邊。
10、人一死,先遣子孫或鄰居親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請地理師(陰陽)擇日選定吉利日期:大小殮、移柩、祭奠、還山、安葬、測定方位...等。
11、選定日期後,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並派專人若干前往各親族戚友處報喪,並告知發喪安葬日期。今統印訃文寄達,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或以電報、電話告知。孝子報喪先不入其門,在門外叩頭後,方可進屋(一般都未進屋)。
12、選定若干名對喪事較內行者,協商安排善後事宜。賦予職稱、工作專案,分層負責,包括總務、出納、茶水、文書、跑腿、幫忙人員.....等。
13、死者的子女為孝子,見親族戚友、幫忙者均應叩頭。
14、人死後,守孝之女親人一般不用梳子梳頭;地不打掃,安葬後及時打掃;子孫原則上吃素飯,不吃葷,至安葬後方可吃葷,稱之“吃素”。
15、人死後,將死者睡的床鋪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時,把死者睡的床單、被單撕開一半,留一半給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後在墳壙上連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燒給死者;並把床鋪移動立起靠牆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後才用。
16、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二、入殮
1、老齡長者早已備有棺木,稱之為“壽棺”,壽棺內須裝上錢紙,到人死後備為“燒倒頭紙”用。如未備有,派人買棺木或請人做;買的棺木抬回時,子孫須哭泣至門外接棺。
2、請懂行的人,牽背筋線(又稱牽背線)。用白紗線或白棉線在兩根長板凳(凳面向地,四腳向上)繞線,按年齡多少(圍長板凳腳一週為一根),一歲一根,滿十歲加一根,以此類推。然後栓成像人頭、四肢的樣子,備用。
3、大殮前,至河邊或用井水舀水洗屍。小殮時,男帶帽,女帶縐紗、耳環,頭墊布枕(菱角枕)(內裝狗毛、雞毛或稻戎、細節稻草)左手執扇、手帕、驗粄,右手執桃枝,棺木底放背筋線、串銀紙墊底,腳穿布鞋,左腳前放銀紙、右腳前放金紙。另放棺席布、過山褲,褲腳一正一反,再蓋上親友贈送之蓋面被,最後再蓋上孝子之蓋面被,被上胸前放照身鏡。大殮時,放一套衣服,死者得衣,子孫得褲,然後封棺,(客家話“褲、富”同音,故子孫得褲)。有錢人家還給死者戴上金銀首飾。
4、封棺時,道士要講一些年齡段的人,不要看封棺,稱之為避煞。
5、封棺時,請道士敲打銅鑼、念詞,備牲禮祭祀。男死,由族長封棺;女死,由女之孃家封棺。由孝男一人代表跪請之。封棺時,先由善其事者用粗釘(五寸釘)釘好,然後再由封棺者用斧頭敲之,並講五句吉祥話。另備小釘串上五色布,釘於棺蓋前頭,稱之“子孫釘”。封棺時,正釘、副釘皆須給予紅包。孝子在靈棺前“哭喪”。
6、封棺後,靈柩停於廳堂,前設香案,擺香筒、燭臺、酒杯、茶杯及果盆、水果祭之。弔唁者一到喪宅,必先上香,燒紙錢,子孫在側答禮。
7、封棺後,每天早、中、晚,特別是晚上都要有人“哭喪”,一般為女兒、媳婦,直至發喪。
8、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三 、服喪
1、孝杖:父死用竹,母死用刺桐,長度為齊心窩,今則尺餘,長短不論。
2、銘旌以白布九尺長,用紙書死者名諱、諡號(對角書寫)共十七字貼於布上。
3、 喪事用紙,除使用白紙外,男死用青紙,女死用黃紙。男為乾,乾為天,青色;女為坤,坤為地,黃色。
4、 神主牌上書十二字,只有“主”寫成“王”字。
5、 制孝子戴用之頭箍、耳塞。父亡塞左、母亡塞右。父母俱亡,不用耳塞。
四、成服
1、做道場做禪子前,先行成服禮,孝子跪下接受族長或孃家代表遞給之孝服、孝帕(今有用黑袖套代替)、香袋、麻繩,稱之為披麻戴孝。授與者須講四句好話,然後各自穿上喪服,戴上孝帕,拴上香袋麻繩。戴孝帕有“滿堂白”、“見禮白”兩種。“滿堂白”,即到場的人均發白孝帕布。“見禮白”,即出禮的人不管來多少人只發一根白孝帕布,但至親的也均發。另外幫忙人都要發白孝帕布。用於做道場,做禪子,發喪、送葬時披戴。
2、成服,有棺前成服與當空成服兩種,皆須備禮物。當空成服須設上下界禮物,上界齋蔬天金壽金、長錢爆竹、五幹五溼。下界五牲禮物敬天,服滿亦須當空除服。
3、成服禮儀式。行成服禮、陣設,執事者各執其事。升炮、擊鼓三通,鳴金三匝。大樂三吹,大銅三發,細樂三奏,金鼓齊鳴,更細樂。孝子執杖匍匐就位,跪臥仗,稽顙(額)(三次)。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獻酌,奠酒,獻帛,伏俯。請讀祝文,樂止,宣讀,復樂。孝子執杖起立,跪、臥、杖。司樽者酌酒,一獻酌,獻饌(注:吃的食物。意為菜),呈箸(音:注。筷子),二獻酌,獻禽,呈箸;終獻酌,獻鱗(魚),呈箸、獻食,佑(又)食,獻茶,獻帛,稽顙(三次)。孝子執杖起立,禮成,升炮,樂止,孝子執杖匍匐入幃。
4、穿上喪服後,一概不得進入廚房。
五、三獻禮
1、行祭禮前先點香告靈、告祖、告天神。
2、祭奠前準備各種禮物,包括主家與親戚之五牲及豬羊。女兒、女婿要辦三牲(今為豬肉一份、雞或鴨或鵝一隻、魚一條。全熟)。豬在左、羊在右,子孫燒香後,推出孝子為主祭,孝孫(或孝侄)一人為陪祭,請諳祭禮過程者為執事。預先請好禮生三人,一人為“通”,一人為“引”,一人讀祭文,行三獻禮,祭奠時子孫先焚香叩拜,再行三獻禮。
3、祭奠場所多設喪居庭院或較寬敞之空地。依地理師指定之方位放置靈柩。柩上披一新毛毯,擺一香案,案上有香爐、蠟燭、水果(或果盆、罐頭)案上放哀章、奠章、紙幡。香案前放一束稻草或草蓆、或跪墊,備禮生引至靈前跪下參拜。香案三、四尺前設供桌,供桌數目視祭品多寡而定。供桌上擺喪家提供牲禮(五牲)及親戚帶來之牲儀。末端桌上擺三杯酒,三碗雞胗雞肝,備三獻禮祭用。供桌前設跪拜用之稻草、麻袋或跪墊。
4、供桌左方擺豬、右方擺羊。稱之“少牢”。供桌下襬一碗茅砂。
5、香案右方為禮生通之站立位置,“引”則站於末端供桌之旁,讀祭文之禮生則站於香案之側,孝子孝孫等穿有喪服者,圍於靈柩四周,其餘觀禮立於供桌兩側或前方。
6、提供祭拜牲儀者,包含喪家、孃家、出嫁女婆家及媳婦孃家。祭奠完畢,牲儀各自帶回,喪家須給紅包,紅包內金額由理事者決定,以牲儀摺合現金或加一、二成為原則。
7、祭奠時進行奠禮之禮生三人,須給予禮生肉(豬肉二斤)一塊、毛巾一條、紅包一個。
8、三獻禮儀式。行祭奠禮(或行賓祭禮)肅靜,陣設,執事者各執其事。升炮、擊鼓三通,鳴金三匝。大樂三吹,大銅三發,細樂三奏,金鼓一齊鳴,更細樂。主祭者(賓)就位,參神,鞠躬,詣輿洗所,授巾,巾淨,輿畢,復。跪,叩首,興平身。詣香案前,跪,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獻酌,奠酒,獻箸,伏俯。讀祝文,樂止,宣讀,復樂,興平身。復初位,行初獻禮,主祭者(賓)由東階升詣××老大(儒)人之靈座前就位,跪,一獻酌,奠酒,獻饌,呈箸,叩首,興平身,復初位。行亞獻禮,主祭者(賓)由東階升詣××老大(儒)人之靈座前就位,跪,亞獻酌,獻禽,呈箸,叩首,興平身,復初位。行終獻禮,主祭者(賓)由東階升詣××老大(儒)人之靈座前就位,跪,終獻酌,獻鱗(魚),呈箸、獻食,佑(又)食,獻茶,獻帛,叩首,興平身,復初位。跪,叩首(三次),,興平身,三揖辭神,禮畢,徹饌,升炮(主唱),孝子出幃,答禮,稽顙(三次),答拜(三次)。
六、做道場,做禪子
1、人死後,請道士或和尚追修功德。
2、做道場,一般都有男家祭(即致悼詞)、女拜血盆、行三線、破地獄等儀式。 家祭,一般都用客家話,顯得虔誠,樸實,不忘祖宗。由孝子請四、五個十年左右童男,向死者靈前叩頭禮拜,少則2400拜,一般為3600拜,敲一下木魚,拜一下,為死者消災。破地獄,由和尚手持法器領著孝子圍著預先放好的小青瓦的圈子轉,邊轉道士邊念“消災經”。念畢,和尚手持法器將小青瓦打碎。從東西南北中破,共五門。以讓死者少受陰間地獄之苦難,早日上天堂。破地獄完畢,吃血酒,孝子每人都要給紅包,少則一個,多者三個。
3、做道場是依時間長短分:道場功果連宵(即一夜),為經濟不是很寬裕人家採用;下午連宵(為下午加一夜)為一般人家常用;其它一晝一夜、二晝一夜就視喪家的經濟條件而定。
七、點主
1、成都客家的點主,一般安排在安葬前一天的午夜舉行,由孝子雙手置於背後,反持神主牌跪地,接受點主,或設點主臺。死者是男的,由族長或男家有名望的人點主;死者是女的由孃家代表點主。點主之人稱點主官。點主官用硃筆將前書神牌之“王”字加一點成“主”,稱之“點主”。點主時,由道士或陰陽先生引導點主。點主者,須講四句巴適話。點主官下點主臺後,孝子要備一份禮品送給點主之人。
2、請先生書寫香袋,外書名諱諡號七字或十二字,內放書寫生卒年月日時之紅紙,另請工人制香籃、香筒、靈位牌,備安香火之用。
八、營葬
1、發喪前一兩天,請地理師(堪輿家,又稱陰陽)選擇吉地,帶工人攜帶鋤、箕、糖果、金香、往墓地測方位、挖壙。壙寬一弓手(兩手插腰,兩肘間之距離)長九足掌(腳尖至腳跟長度之九倍)深約棺木之高度。並在挖好壙焚香化靈屋。在安葬前一小時,要用豆杆、柏樹技、紙錢燒墳壙,稱之為燒筋井。
2、預先寫妥墓碑,請雕刻工匠刻好。
3、安葬前一夜,打齋普渡眾位無祀孤魂。分葷、齋兩界,各設香案,各插一支香牌,葷界寫“本境男女無祀孤魂香位”;齋界寫“南無焦面菩薩香位”。案上擺設各種祭品,及壽金、銀紙、割金、巾衣...等。每碗祭品上均須插上一支香。
4、打齋普渡夜,將死者神主牌放置旁邊,以禮品祭之。稱之“陪席”。
5、普渡時,道士誦經念詞,宣讀紅紙書寫之普祭文。
6、發喪前,先請先生作哀章,奠章祭文,誄辭、吊辭...等,以備行祭禮時應用。
7、婦人,死還須準備轉祖衫,一疋藍布,一疋黑布,各八尺長,還孃家留念。
8、停柩期間親朋弔唁,並致送奠儀、輓聯、挽幛等,執事者應登記。親朋來時,死者子孫須跪下迎接。
9、神主牌插於香爐,由長子、長孫捧之。另有招魂竹、紙幡亦由捧香爐者持之。
九、發喪
1、發喪,也稱出殯。發喪前,先將靈柩移於廳堂外,設香案、供桌,擺上所有祭品,行發引禮祭之。
2、發引禮儀式。同成服禮,只把頭尾兩句改動一下:“行成服禮”改為“行發引禮”,“入幃”改為“退位”。其餘完全相同。
3、打火把。用稻草紮成草辮子兩根,根據安葬地遠近來定長短。由兩人打火把,在發喪前十來分鐘前出發,按預定的線路走向安葬地。
4、丟買路錢。丟買路錢之人,沿打火把人走的路線走,一路丟一路的錢紙。遇橋或過函要插香錢。
5、送葬。先花圈,祭幛,孝子端靈位、遺像、靈幡走在靈柩前,再樂隊,然後是靈柩,最後孝女親族戚友。一直送達墓地。稱“送上山”。送葬隊伍頗為壯觀。
6、抬柩者均由族人或幫忙人擔當,今由葬儀社包辦。沿丟買路錢之路線走。
7、靈柩抬起後不得著地;如距墓地遙遠必須中途休息,必須以長板凳二張承之。送葬者須面向靈柩跪著休息。死者及大,以示尊重。
8、靈柩所經之路途,路上須燃放炮仗。現有些場鎮一般不許燃放炮仗。
9、靈柩到達墓地,置於壙旁,依地理師所擇時辰下葬、掩土、做墓頭。
10、下葬後,地理師還要給孝子女留後土。孝子女背朝墓地,雙手捧土拋向墓地,然後牽起衣服背後兜起,地理師向孝子女撒些大米粒。以示後人發達。
11、送葬回來後,送葬者須先跨火堆(柏樹枝),然後圍一棵樹或預先劃的圓圈轉三圈,再吃點菜食,方可進屋。
12、發喪之日,死者家屬要辦酒宴答謝賓客。酒宴中有一道菜,是用豬肉截成的“三角肉”,代替了九鬥碗中的肘子肉,稱“坨子肉”,帶薑汁味。酒宴要完時,孝子女面向賓客下跪,由禮生代孝子女答謝賓客,孝子女三叩首謝拜。注:現在按《成都市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提倡火葬,禁止土葬,故以上禮儀有所更改,隨禮就可。
十、善後事宜
1、靈柩掩土(火化)後,回喪家應安香火或安靈。孝子女將麻繩、香袋拴於神桌腳上。然後是除孝服。
2、發喪後,死者之床鋪被席及所用器皿,該拋棄者以火毀之;該留者刷洗乾淨,再搬回原位。
3、所留衣物及遺下存款由子女均分,其所遺銀錢,稱為“手尾錢”。
4、女死,於發喪後將孃家的悗布應給孃家帶回。
5、發喪後,需要“送火”,連續三天。首日送至墓地並圓墳,孝帕留尾。次日後漸縮短。
6、回煞。所謂“回煞”,傳說人死後,鬼魂(三魂七魄)要回家收陽間足跡,如遇人驚擾,魂魄就回不來,故家人須迴避。回煞日期,是由陰陽根據死者出生、死亡時間推算出來。時間多在晚上,家人不能在家住,須到其他地方“躲煞”。
7、人死之日算起,每七日須做七。五七為女兒七(妹子七)由女兒備牲儀拜之。並在七七四十九天中,一天三次即在吃飯前上香、敬飯。
8、出行。人死後,其配偶、子女須到孃家、舅舅家或至親家走動一下,各走一家。受出行親戚要回贈燒箕一個、甘蔗二根、菲菜二把、包子九個、筷子九雙。
9、上新墳。第二年立春之後,至過社前就要上新墳。子女商量辦,要在將墳墓前跪拜之地剷平,墳上壘土,焚香拜祭。
10、除孝,亦稱“除靈”。人死後一般在一年以上,古時也有滿三年,今也有120天后除孝的。子女定一個時間,備辦祭祀物品,帶上買的銀可子、孝帕一起去墳前,焚香拜祭。並撕一小塊孝帕,連同紙錢一起焚之。
11、合火。除靈後將香袋燒燬,取其灰與香灰放入祖先神位前之香爐內,稱“合火”。 若有父母、其配偶健在,不能合香碗,父母、其配偶不在後才能合。
12、成都客家人,在死者十年後,擇吉日撿筋,再請地理師選吉地安葬,稱為撿筋葬,也叫二次葬請看老黃曆網的文章有詳細的描述。每年應備牲儀,率子孫至墓地祭掃,以黃紙掛於墓碑上方之中央,稱之“掛紙”。
成都賽區--天秤座馬雪陽
一直在探求馬雪陽和馬天宇有什麼親屬關係,後來無果而終。總結來說,天秤座的小男生,可愛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巨蟹座的小正太。或者說馬雪陽無辜的眼神讓媽媽們更加心疼,簡訊發個不停,為的就是讓這個乖孩子不斷晉級。具有偶像潛質的臉,如果遇到好公司包裝下,內地的偶像劇市場也就有希望了。 ...
成都賽區--射手座張傑
和公司一拍兩散後想以白紙姿態重回選秀場,張傑天真也好,幼稚也罷,他想唱歌的心情不容忽視。背後強大的粉絲團替他保駕護航,直進全國11強。
射手座的兩大特徵“人緣佳”和“愛自由”都在張傑身上得到體現。我型我秀冠軍的光環已經不再,但作為能夠壓住舞臺的選手裡,他的鋒芒還是不可阻擋的 ...
2月5日,遊人在南京夫子廟景區內觀燈。元宵節將至,各地紛紛舉辦各種燈會,處處都是流光溢彩、燈的海洋。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2月5日,在西安市小雁塔舉行的龍年元宵廟會上,來自中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們身著漢服,跳儺舞、驅儺、提燈夜遊走百病,上演了一場廟會上的 穿越 。吸引了大量遊人駐足觀看。圖為 ...
東田各莊村是密雲水庫岸邊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從地貌上講屬丘陵地帶,全村500多戶,大部分姓劉。就是這個隱藏在丘陵岸邊的劉姓村莊裡,卻流傳著鮮為人知的六個多世紀前的山西古老的移民風格“九曲黃河陣燈會”。
“九曲黃河陣燈會”,是古老的“陣法”與民間花會的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 ...
“三大炮”是成都的一種名小吃,在文殊坊和錦裡隨時可見它們的身影,長年食客絡繹不絕,深受人們的喜愛。除此之外,每逢廟會、花會和其它重大節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總能聽到“砰、砰、砰”的“炮聲”,並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
成都比較著名的“三大炮”店有兩家:福祿軒耗子洞和李長清店,都曾榮獲“成都市名小吃”的稱 ...
麻辣牛肉乾、文君酒、五胖鴨、元寶雞、全興大麴酒、滷漆製品、瓷胎竹編、蜀箋蜀繡、蜀錦、糖油果子、老成都牛皮糖(裕牛)、雞蛋幹、豆腐乾、輝煌糕點系列、龍鬚酥和波絲糖組合裝、
黑米酥、南瓜酥,蛋茗酥、核桃糖、花生糖、老成都牛皮糖(裕牛)、(黑米)鍋巴、天府花生、賴湯圓,龍抄手,鍾水餃等
2、家庭必備:
...
藏曆正月十五這一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會擺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鳥魚蟲和人物形象,歡慶酥油花燈節。
藏族以酥油奉佛之俗可追溯到松贊干布時期。7世紀中葉,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帶去的尊者釋迦牟尼像被供奉在大昭寺內。根據佛教傳統,用以供佛的物品有特殊規定。供花表示佈施,塗香表示持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