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我國的跪拜禮

我國的跪拜禮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兇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端午節習俗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端午節習俗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端午節習俗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端午節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端午節習俗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端午節習俗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端午節習俗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端午節習俗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端午節習俗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端午節習俗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端午節習俗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端午節習俗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端午節習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裡總會四處瀰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著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裡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麼?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著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中國奇特的跪拜禮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物件,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兇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二月二:我國民間趣味風俗

  農曆二月初二,又稱“春龍節”,這一天,除了“剃龍頭”外,我國民間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麵 ...

中國的跪拜禮特點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 你瞭解中國的跪拜禮嗎?中國的跪拜禮有什麼特點呢?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瞭解中國的跪拜禮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中國的跪拜禮特點,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 ...

中國的跪拜禮–風水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 ...

奇特的跪拜禮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 ...

我國近30年消失文物多半毀於建設

     近30年來全國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近日,國家文物局公佈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其中指出,一些地方對文物保護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施工緻文物損毀消失   2012年4月至5月,全國人 ...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岳母節”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我國民間,每到端午節女婿們都要給岳母送節禮,俗稱“送端陽”,端午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感謝岳母的節日,因此又稱為“岳母節”!   俗話說“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不過,女婿們還是得小心翼翼。端午節這天女婿們都要孝敬岳母,要給岳母送鹹蛋、酒、魚肉等,以表達感激之意;席間女兒女婿說些感 ...

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