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植杖而耘籽的而是什麼意思
或植杖而耘籽的而是什麼意思
順接連詞,表示兩個動作的前後相繼。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
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情操。作品透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陶淵明生於352或365年,卒於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或植杖而耘籽的而是什麼意思
1、或植杖而耘籽的而:順接(承)連詞,表示前後兩個動作的前後相繼。出自《歸去來兮辭》。
2、原文節選: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我不殺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我不殺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
伯仁: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晉朝時期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王敦之亂時,周顗被大將軍王敦殺害,終年五十四歲,後追贈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康”。
王敦叛亂時,王導因為怕受牽連,每日都帶宗族二十餘人跪在宮闕外請罪。恰好好友周顗入宮,王導哀求說:“伯仁(周顗字),我一家百口就託付給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宮對明帝說王導忠誠,明帝聽從他的意見。
明帝又留周顗飲酒,周顗酒醉出宮,王導還跪在宮門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卻噴著酒氣說:“我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換取金印,掛在手肘後!”王導自以為周顗不救他,甚為怨恨。
其後王敦入建康,徵求王導意見,問周顗是給他高官還是殺掉,王導都默而不語。於是王敦就殺掉了周顗。
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是
1、反其道而行之是漢語詞彙,拼音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解釋為採取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2、【出 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3、【英 文】to act in a diametrically o ...
子曰默而識之的意思
1、“子曰:默而識之”的意思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出自《論語·述而》。
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意思
1、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一個漢語詞彙,直譯為君子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內涵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出自《論語·里仁》篇。
2、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什麼
1、意思是: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2、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
扶牆而入倒地而出是什麼意思
“扶牆而入,倒地而出”也可說成“扶牆入、扶牆出”,是形容吃自助餐的情況:在進去餐館前餓的“扶牆進”,經過大快朵頤飽的“扶牆出”。
吃自助餐的最佳順序是:
1、先素後葷;
2、甜品最後吃;
3、用烹調法篩選食物;
4、不新鮮的海鮮不要吃;
5、少喝碳酸飲料;
6、水果是最健康的甜 ...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什麼意思
1、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的意思:帝嚳治理民眾,像水灌溉農田一樣,平等而公正的遍及天下。
2、帝嚳(kù):姬姓,名俊,華夏族。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號高辛氏,黃帝曾孫。帝嚳是帝嚳部落的首領稱號,帝嚳部落是夷人的一個分支,與顓頊部落有近親關係,帝嚳後來繼承顓頊為東夷部落集團的首領。
...
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思
1、意思: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
2、原文:《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