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戰國時期服飾圖案

戰國時期服飾圖案

   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百家蜂起,諸子爭鳴,社會思潮和觀念空前活躍。這時器物的裝飾紋樣有了較大的變化:森嚴拘謹的饕餮紋、蟠螭紋讓位於奔放活潑、富有生氣的人間題材,表現在服飾上的嚴謹的設計變得舒展了。 從戰國的服飾圖案來看,很多圖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繪了,而是採用自然物象的變化紋樣。這說明人們在圖案的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理想化的東西多了起來。這不僅表現出人們的審美情趣的提高,而且也使服飾紋樣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戰國時代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從殷商到周的發展過程,使服飾圖案在設計形式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又開始一改嚴謹細膩的設計風格,來追求一種活潑大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服飾圖案受秦瓦當藝術的影響,開始注重藝術形象的整體性,而不是拘泥於細部和區域性的刻畫。在藝術處理上,多用以少勝多、以虛帶實、造型概括逼真的對比手法來表現那種簡潔淳厚的美。這種風格上的大起大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活躍是分不開的,這說明,文化上的進步必然在物質上得以表現。如果說戰國以前服飾圖案以嚴謹規劃為特點的話,那麼秦統一後,服飾圖案則以明朗、大方、活潑、奔放來表現生活。 "飛鴻延年"圖是圖文並茂的典型的吉祥語瓦當。畫面用一個飛著的鴻雁頸將"延年"二字隔於兩側,很自然地分割成兩半,這與我國中軸線式的對稱美相吻合。鴻雁呈十字形翱翔姿態,大方、灑脫、奔放。雁的頸誇張得很長,頭部一直伸向瓦的上方,呈鳴叫狀,似乎讓人聽到雁鳴的聲音,這種聲形結合的畫面足見構思巧妙。"延年"二字呈方形,平正、穩定,整個圖案圓中見方,曲線、直線、弧線經營巧妙,動靜結合得體,對稱中有變化,顯得均衡、富麗、神奇,給人以視覺和心理上的美感享受,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經過長期戰亂後要求"康寧"的心理。秦的雲紋瓦當風格給人以大氣、廣博的感覺,充分發揮了線的藝術特點,厚重深沉中求輕盈,在力度剛勁中求活潑。這些雲紋圖案依據"雲"的自然變化規律強調了一個"變"字,猛一看好像相同,但仔細品味則各有獨特風格。這種瓦當圖案,在清代的服裝上得到了運用。

魏、晉、隋代時期的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源於生活,服飾圖案形成於人們的觀念,因而,作為源於生活和形成於觀念的服飾圖案,自然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的觀念的提高而不斷髮展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魏、晉時期的服飾圖案 魏、晉時期的服飾圖案除了繼續沿襲漢以來的藝術風格外,線上條的設計上趨於粗獷,給人一種肥厚之感。在服飾的圖案上,並不是刻意地追求區域性,而主要是追求服裝的整體線條美、飄逸美,以此來表現服飾的美感效果。如在服裝上出現的舒展、飄逸的大裙襬,寬鬆袖口,都是以整體的造型美來表現生活的。當時,人們在衣著的整體表現上以豐滿、肥壯、飄逸為時尚。 ■隋代服飾圖案 到了隋代,儘管隋只統治了37年,但在服飾的表現上卻趨於華貴,圖案紋樣的運用還是雲紋多。這種華貴之風一直沿續到了唐。可以看出,在服飾裝飾上,隋代服飾圖案有驚人的成就,服飾紋樣描繪在彩塑衣服上,有聯珠紋服飾圖案、獅鳳紋服飾圖案、團花織錦圖案紋樣,其色澤金光閃耀,可與真實的織錦媲美。這些圖案的紋樣是隋代服飾圖案的代表作。其技藝高妙,紋樣新穎、別緻,在菱形格式中,佈滿了白色的聯珠與黃色雲頭波形紋樣,以忍冬卷葉和團花陪襯著獅和鳳。蹲獅和體態輕盈和舞鳳,對稱、連續、交錯排列,形象清晰、秀美、生動,是隋代織錦圖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飾圖案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飾圖案,在唐代日趨寫實的基礎上出現了種類不同的裝飾風格。這時期的服飾、承前代的形式,在圖案運用上不僅將雲紋發展成朵雲紋樣,而且更多地運用了"吉祥圖案"。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視野更加寬闊,服裝的配件設計更加多了起來,特別是在宋代,開始注重幞頭這種飾件的裝飾效果了。幞頭,即著公服、常服時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 在後周時,幞頭就一改以前的幅巾樣式為四腳幞頭了;後來經過隋、唐、五代的發展變化,變成裹戴的一種樣式;到了宋代,幞頭就成為服飾中的主要首服了。為此,出現了各種樣式的、各種圖案紋樣的幞頭。其顏色的運用多是兩種顏色,或兩種顏色以上的。與之相應地又出現了革帶。革帶,以宋代的服飾中是標誌官職高低的一種配件。製作革帶的材料和裝飾都很考究。在圖案的設計上還是運用變形的雲紋或回龜紋。圖案效果給人以明快、簡練的感覺。宋代服飾圖案,運用的多是雲紋、回龜紋,同時也有朵雲的,婦女的頭飾也運用雲紋。宋、元、明、清時期的雲紋圖案,也是在唐代日趨寫實的基礎上出現了種類不同的裝飾風格。 例如:一類在"吉祥圖案"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一種如意雲圖案,幾個如意雲相互連在一起,增加了圖案的裝飾趣味;另一類的"自由式"雲紋逐漸變為寫生雲紋圖案了,明清時期雲錦圖案的雲紋,就是典型的例子。雲錦圖案上的雲紋大都作為龍鳳、獅子、蝙蝠等的陪襯,除?quot;四合雲"等是規則的雲紋圖案外,其它大部分以寫生的"行雲"、"大雲"、"臥雲"等為主。"行雲"是一種像飄浮在藍天的雲,有徐徐而動的感覺,幾乎和真實的雲彩一樣;"大雲"其特點是任意向四周發展,形成"連身通氣"的氣勢,也是接近寫實的。由於雲紋在當時錦繡中運用極為普遍,因此,雲錦藝人總結了畫雲的口訣:"行雲綿延似流水,臥雲平擺像如意,大雲連身通氣,小云巧面生靈",來描繪各種雲形圖等。 明代圖案在繼承前代圖案的同時,創造並豐富了諧音圖案和寓意圖。為明代明憲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頭戴善冠,穿有滿地雲紋襯托團龍及十二章紋樣的服飾,冠以紗,折角向上,後名翼善冠;袍用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繡金盤龍一;帶佩玉,靴為皮之。皇帝常服飾有云紋及十二章的各種紋,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備、文武雙全、能呼風喚雨。明朝冠服制度規定,皇帝在舉行祭禮和大典及處理朝政時要穿有龍紋的袍服。明神宗萬曆皇帝壽聖節(即誕辰)所穿的龍袍與憲宗皇帝龍袍相似,只是滿地的雲紋樣圖案被滿地的寓意圖紋所代替。它的裝飾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紋樣寓意的內涵更為深刻,僅在明萬壽服服飾圖案一個紋樣裡,美好寓意的紋樣就如此豐富。另外,隨之發展的,如桂花和萬年青,意為富貴萬年青;太陽和鳳凰,意為丹鳳朝陽;蓮花和鯉魚,意為連年有餘;金魚和海棠,意為金玉滿堂;蝙蝠和雲,意為福從天降。這種寓意圖案還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從上述圖中可看出,不論是團龍、坐龍,還是行龍,都呈現出程式化造型,雲紋、植物紋、鳥紋、魚紋也都趨向寫實,表現出程式化造型特點。清代的服飾是我國服飾發展的頂峰,服飾圖案在這時的裝飾作用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如果說歷代服飾圖案都有一定的發展,都有尚可創造的餘地,那麼,到了清代,服飾的裝飾紋樣就是繁雜堆砌。如果說清代服飾的發展與歷代服飾也有不同的話,那麼,在這裡所要說的,就是各種服飾配件的完善、圖案的繁瑣,以及等級觀念在圖案上的反映更加森嚴明確了。 清代的服飾除了承前代的裝束外,主要是在裝飾物件上更加完備了,如服裝出現了馬蹄袖的上衣,出現了馬甲(坎肩)。 在圖案的設計上承襲十二章的紋樣,在明代的八吉祥紋樣的基礎上,集圖案的裝飾作用之能事,使之達到了繁紛的程度。服飾上的裝飾也如此紛繁。這一時期,服裝出現了一種叫補子的裝飾,以補子的紋樣代表官職的貴賤。補子紋樣的差別反映了清代等級的森嚴。清代的帽子一改歷代的式樣裝束,而注重帽子頂上花翎的裝飾,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職。下面就具體冠來說明清代冠上花翎的表示內容。皇帝夏朝冠,背面。頂三層,前飾金佛,後飾舍林,此為舍林中飾東珠七顆。清代以帽子有無花翎和頂子的製作材料來區分封建貴族的政治地位群王冬朝冠,正面。頂金龍二層,上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貝子夏朝冠,頂二層。前飾舍林,戴三眼花翎。民公夏朝冠,頂與冬朝冠同。頂鏤花金座,中銜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鎮國公吉服冠。頂用紅寶石,戴雙眼孔雀翎。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薰貂為之。頂三層,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鳳七,後金翟一,翟尾垂珠,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條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這些裝飾的重要意義,就是顯示其高貴的政治地位。皇子福晉夏朝冠(背面)。青絨為之。其他與冬朝冠同,即頂鏤金三層,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條二,末綴珊瑚,青緞為帶。


周代服飾圖案

  到了周代,隨著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紡織業也應運而生,於是出現了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繡品。人們用它製作服裝,於是出現了冕服。《虞書·益稷》篇中記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裡所說的用五彩色施於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繡的方法施於冕服上,說明 ...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源於生活,服飾圖案形成於人們的觀念,因而,作為源於生活和形成於觀念的服飾圖案,自然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的觀念的提高而不斷髮展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下面是從商周時期到近代中國服飾圖案的發展狀況 ★ 商代服飾圖案 ★ 周代服飾圖案 ★ 戰國時期服飾圖案 ★ 漢代服 ...

唐代傳統服飾圖案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 ...

商代服飾圖案

  我國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歷程,有著悠久的歷史。服飾圖案據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記載是商代。那時,奴隸主身著的是帶有雷龜紋的服裝。圖案的裝飾主要表現在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襟、下襬、褲角等邊緣處及腰帶上;表現形式主要是規則的回龜紋、菱形紋、雲雷紋,而且是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的。這表明,那時我國的原始 ...

戰國時期的魏國是現在的哪裡

  1、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2、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3、魏國( ...

李冰是戰國時期哪國人

  李冰是戰國時期的人,生卒年、出生地不詳,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   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稱謂

  1、諸侯之間,應該是以國家來稱呼的,比如,鄭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鄭伯】,齊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齊侯】,要是恩怨比較深的,可能會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至於諸侯稱呼屬下,會稱呼【子】【先生】【卿(對上大夫的稱呼)】,視情況而定。屬下稱呼諸侯的話,會稱呼【王上】   2、先秦的詩歌的話,集中在《詩三百》中,也就是《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