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揚劇文化了解:揚劇的發展與演變

揚劇文化了解:揚劇的發展與演變

  揚劇的產生最早是由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後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那麼,在揚劇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什麼樣的演變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去了解吧。

  揚劇最早的源頭,要上溯到江都一帶的花鼓戲和香火戲。花鼓戲有兩個角色,分別為小面(小丑)和包頭(小旦)。

  演出時先由全體演員“下滿場”,即一種集體歌舞,然後由小面和包頭對歌對舞,稱為“打對子”或“踩雙”。

  這種花鼓戲從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它劇種的劇目,可以演40多個情節簡單的劇目,如《探親家》、《種大麥》、《借妻》、《僧尼下山》、《蕩湖船》、《王樵樓磨豆腐》等。

  揚州花鼓戲原為對歌對舞的“打對子”,只有一小面(醜),一包頭(旦)兩個腳色。後來發展為“三包四面”的群舞,並穿插笑話“打岔”。清康熙年間,民間已有此類花鼓演出。

  此後內容不斷豐富,開始搬演《補缸》、《小寡婦上墳》、《雙怕妻》等小戲,並從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親》等劇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臺,出現了能演40多個劇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戲。

  因用絲絃伴奏,唱腔比較細膩,故俗稱“小開口”。蘇北香火戲原為農村酬神賽會時,香火(男巫)扮演的戲。劇目出自長篇《神書》,其中有《魏徵斬龍》、《秦始皇趕山塞海》等關目。

  因用鑼鼓伴奏,唱腔比較粗獷,故俗稱“大開口”。1957年曾發現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書《張郎休妻》。

  1911年,“大開口”由揚州進入上海,改稱“維揚大班”,名演員有程俊玉、潘喜雲等。1919年,“小開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進入上海,改稱“維揚文戲”,名演員有葛錦華、臧雪梅等。

  由於“大開口”與“小開口”語言一致,30年代初合併演出,以“小開口”為主,稱為“維揚戲”,後簡稱“揚劇”。

揚劇文化了解:揚劇的經典劇目

  揚劇隨時地方小劇種,但在新中國成立後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各大優秀劇目名滿大江南北,有這多轟動全國戲曲界的優秀劇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去了解關於揚劇的經典劇目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都的揚劇事業蓬勃發展,江都揚劇團排演數百出劇目,《香羅帶》、《玉晴蜓》、《喜娟》、《修匾記》等優秀劇目名滿大江南北。

  上海共有八個維揚劇團:勇敢、苦幹、華庭、聯合、革新、新生、改進、三發,1951年合併為五個,正式定名為揚劇團。

  之後,演員潘喜雲、金運貴、崔東昇、高秀英、石玉蘭、華素琴等相繼返回江蘇、安徽,就地參與和發起組織蘇北揚劇團(後為江蘇省揚劇團)、揚州市揚劇團、安徽天長揚劇團等。

  1954年,上海的揚劇《上金山》、《八姐打店》、《偷詩》等劇目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顧玉君、筱奎童、蔡元慶、丁曼華等分別獲演員一、二、三等獎。

  1958年,經過整風後的上海華聯、友誼、藝宣三個揚劇團,分別歸屬普陀、楊浦、閘北管轄,並擁有一批編導演職員,在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中,較成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婦徵西》、《珍珠塔》、《洪宣嬌》、《紂王與妲己》、《碧血揚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掛帥》、《秦香蓮》、《海公大紅袍》等劇目。

  揚劇的傳統劇目,據統計有四百多個,經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有百餘個,其中,50年代的《百歲掛帥》被攝製成舞臺藝術紀錄片,60年代的《奪印》(《恩仇記》)被幾十個兄弟劇種劇團移植上演。

  《鴻雁傳書》是揚劇著名演員高秀英以唱工擅長主演的單折戲,曾被灌製成唱片,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另外,新編傳統戲《包公自責》演出後也頗得好評,為外省的劇種所移植。還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還鄉》等也都是轟動全國戲曲界的優秀劇目。

揚劇文化了解:揚劇的曲牌運用

  揚劇,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其唱腔曲調有100多種,常用的有20多種,對於曲牌的運用也很有特點,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瞭解吧。

  現代揚劇音樂對於曲牌的運用,大致有以下四種方式:

  1、一曲多唱。同一曲牌,在節奏、旋律上作適當變化,以表現多種感情。

  2、曲牌組合。採用揚州清曲的套曲格式,根據劇情需要,將調性相近的曲牌有規律地組合,多用於人物的大段敘事和抒情。

  3、摘句連線。根據唱詞內容的需要,摘取若干曲牌的樂句,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體現詞意,使詞、曲結合得更為貼切。

  4、舊曲變體。對原曲牌進行翻新。

  揚劇伴奏樂器分為文、武場。文場以高音二胡為主,中音二胡或四胡為輔,佐以琵琶、揚琴、三絃、月琴、竹笛、嗩吶。武揚有板鼓、大鑼、鐃鈸、堂鼓、堂鑼等。

  揚劇的韻以大鼓、大鑼等打擊樂為主,鑼鼓經和吹奏曲片不少同京劇鑼鼓經、吹奏曲牌相似,另外還吸收、利用了揚州清曲的吹奏曲牌。

  揚劇的角色行當雖有生、旦、淨、醜的區別,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當的表演藝術多從崑劇、京劇吸收而來,但始終保持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色和生活氣息,丑角尤為突出。

  在表演現代題材劇目方面,還借鑑了話劇的某些手段,但仍不改其傳統的喜劇特色。


揚劇文化揚劇的角色行當

  揚劇主要流行於蘇中、蘇北、蘇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屬於地方小戲,但其角色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醜。各大類別的劃分、作用也十分明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瞭解其角色行當吧。   在花鼓戲、香火戲並行時期,花鼓戲以旦和醜為主,香火戲則重生角。在花鼓戲中,醜一直居於主導地位。當時花鼓戲大多在廣場演出 ...

揚劇文化揚劇的藝術特點

  揚劇在其表演藝術、音樂、唱腔曲調等都很有特點,是其繼承本地亂彈和揚州民間等歌舞藝術傳統、戲曲聲腔後的結果。那麼,下面,感興趣的朋友們就跟小編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瞭解其藝術特點吧。   揚劇的表演藝術,一方面繼承本地亂彈和揚州民間的花鼓、香火、秧歌、雜耍、龍燈、麒麟唱、蕩湖船等歌舞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又從流行於揚 ...

揚劇文化揚劇的唱腔曲調

  在每種戲劇中,其劇種的唱腔曲調都各有特色。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揚劇的唱腔曲調,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看看這個由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的劇種,它的唱腔曲調有什麼不同。   揚劇的唱腔曲調有100多種,常用的有20多種,其中原屬花鼓戲的,多數以劇名為調名,如〔探 ...

呂劇文化呂劇的角色行當介紹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劃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其它地方劇種的影響,使得其表演藝術變得更加豐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呂劇文化中一起去了解它的角色行當吧。   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 ...

蒲劇文化角色行當之生行簡介

  在蒲劇的角色行當中,有生、旦、淨、醜四行,行當中的角色也會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和影響程度來劃分不同的人物表演,演員知名度高角色也就更大。今天,就先讓我們一起到蒲劇文化中瞭解其生行的主要內容吧。   生行   在這些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 ...

紹劇文化紹劇香羅帶劇情簡介

  《香羅帶》是紹劇的傳統劇目之一,講述的是守備唐通,誤疑妻林慧娘與書生陸世科私通,後瞭解情況的故事。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紹劇文化中具體瞭解關於紹劇香羅帶的劇情介紹吧。   劇情簡述:   寫守備唐通,為兒子林官聘書生陸世科為師。一日,陸畏寒臥床,林官取其母棉被為先生禦寒,又以其母之香羅帶捆被。唐通至 ...

紹劇文化紹劇的角色行當

  紹劇,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在紹劇中,其藝人的角色行當共13種,有“十三先生”之稱,分為白臉、花臉、旦三堂。那麼,其具體的角色行當劃分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紹劇文化中去了解吧。   紹劇角色行當分為三檔(藝人習稱“三堂”):白臉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也稱副老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