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風情民俗
揚州的風情民俗
古城揚州的民俗風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古樸純雅,令人陶醉。
遊人至揚州,如果適逢其時,不妨入鄉隨俗。體察民風民情,定然別有一番情趣。
維揚燈會 一年一度的燈節,農曆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十五是高潮,稱元宵佳節。傳統的維揚燈會就在這時舉行。《望江南百詞》中說:“揚州好,燈節慶元宵。絳蠟滿堂家宴集,金龍逐隊市聲囂,花鼓又高蹺。”揚州扎彩燈,集彩扎、裱糊、書畫、詩文、剪紙、刺繡、編結等技藝於一體。燈的式樣很多,有簡單普及的兔子燈、西瓜燈、元寶燈、荷花燈、蛤蟆燈……有工藝複雜的龍燈、船燈、麒麟燈、壽星燈……還有揚州特產琉璃燈。維揚燈會還和猜謎結合起來,稱為燈謎。
揚州時俗,十三日、十五日晚上吃圓子,十八日晚上吃麵,俗稱“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 二月二,龍抬頭 到了二月,春意萌動,天氣漸暖,春耕大忙即將開始。揚州民俗,出嫁女兒於二月初二帶子女回孃家小憩。故揚州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帶活猴”之說。 百花生日 農曆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也稱花朝。揚州時俗,花朝日用紅布條系在花枝上,謂之掛紅,用祈良辰美景,百花繁盛。 三月三 三月初三,也是傳統的踏青挑薺之日。民諺有“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之說。踏青挑薺,採回薺菜,或包餃子,或做圓子,滋味特別鮮美。此外,三月三還是江都仙女廟逢集的日子。 立夏嘗新 立夏之時,早種的果蔬菜已成熟登盤。揚州人立夏所嘗之“新”,有櫻桃、新筍、青蠶豆、揚花蘿蔔,鰣魚或鹹鴨蛋。此外,揚州人還有立夏稱體重,吃綠豆糕、茶葉蛋的習慣,說是這天吃了茶葉蛋,夏天可以不中暑。 端午節 端午節在五月初五,揚州人口語稱“五月節”。五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就忙著包粽子。粽子是用新鮮蘆葉包裹糯米制成,有的還摻紅豆、蠶豆瓣、紅棗、鹹肉、鮮肉、火腿、香腸等,味更鮮美。這天,揚州人有用百草水洗澡,午飯喝雄黃酒和吃“十二紅”的習俗,還有插蒲艾以驅邪和用艾草煙燻室內的習俗,也有劃龍船的習俗。 六月六曬伏 揚州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說法。“紅綠”是指五顏六色的衣物。此俗現在已不限於六月初六,只要進入伏天都可以曬衣物,故又稱“曬伏”。六月六,揚州還有吃餃子的習慣,說是這天吃了餃子不會疰夏。 六月十九觀音會 相傳陰曆六月十九為觀音菩薩生日,揚州信佛的男女都要到觀音山燒香,人如潮湧,熱鬧非常。四鄉八鎮的人,也都紛紛趕來。上山的路上,有些特別虔誠的信徒,在膝蓋上綁了紙,走三步就叩一個頭。六月十九算是正日,但六月初一就開始有人燒香,直到六月二十以後,才算完了香事。 乞巧節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揚州人有七月初七看巧雲和月下穿針應“巧”的習俗。舊時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
英山風情民俗——喪葬儀節
子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除了生前孝順奉養外,身後安葬,更是畢生大事,必須隨俗遵禮,不可馬虎。一般慣例,當父母死亡,三月內大殮,然後擇日出殯,出殯前,孝子孝女,輪流值夜守靈,族戚來吊,伏地俯首,叩以大禮。婦女守靈痛哭,訴述生前的恩情,男的含悲忍淚,支配族人,料理喪葬事務,服孝分別親疏,子女頭戴孝巾,長及後背,身穿白色毛邊孝服,足穿全白毛邊孝鞋,女婿、侄兒,頭扎白方巾,孝服及鞋與子同,但是光邊的,再次頭孝與女婿等同。不著孝服,僅在衣袖及鞋頭佩上白布,以示孝意,而表哀思。
屍體入殮,換穿三腰五領(三條褲子,五件上衣)葬服,俗稱壽衣,靈柩停在上堂,以供祭奠,陳屍的杉樹棺木,以八廓(八塊木頭)的為上品,有雙無單,十廓的次之,十二、十四廓的又次之,十六廓的最差,外漆黑色,高壽的可漆紅色,通常頭七(七天為一個,共有七個七)之內必須入土安葬,若墓地難選,或日期犯煞,也得移靈郊外,選個適當而安靜的地方。暫時停厝在那裡,過了一年牛載,再行入土。這種情形,並不多見,出殯行列,按樂隊、道士、靈柩,捧著靈牌的長子、孝家、送殯的族戚親友等為順序,到達墓地,入土築墳、立碑、行禮、喪葬禮儀至此完成。
靈柩入土後,服孝並非到此終止,尚須做中和齋,頭七和尾七最為重要,必請道士誦經,未滿七(四十九天),孝子不能理髮及訪友,屆滿過年要做齋醮,又稱道場,場面和天數,依貧富而定,最少一天,至多七日,做單不做雙,三天、五天的最普遍,意在超渡亡魂,最後—天的晚間,焚化錢紙,包袱、靈屋、靈牌、服孝期限,至此完畢。而後只有春秋二季掃墓了。所謂“慎終追遠”的孝道,概略如此。
這就是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的喪葬儀節。
英山風情民俗——過年習俗
一年三節,以過年最為隆重,從臘月初八殺年豬起,一直準備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東西為最多。諸如曬“凍米兒”。燙豆糕兒、打“糯米粑”,做各種粑類,如圓寶、糠果、釀酒、打豆腐……等,真是豐富極了,特以凍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三者做法各不相同,凍米是將糯米煮熟,然後日曬夜露,直至於透,下鍋一炒,立即爆成粗大的顆粒,雪白無瑕,香脆酥甜,非常好吃,泡在雞湯、肉湯裡,更加一味。豆糕兒是將粳米、糯米、豆類混在一起,用水泡漲,磨成稀薄的漿糊狀,做法有二:其一是用鐵皮平底盤,倒入一層層薄薄的漿糊。放在鍋裡蒸,蒸熟取出。冷卻後捲筒切絲曬乾,吃時水煮,幹炒均可,加上雞湯、肉湯、味道鮮美極了。其二是用炒菜的鍋以慢火煎烤,然後捲筒切絲曬乾,吃法與上同,似乎更香一點,糯米粑是將糯米煮熟,趁熱倒在木盆內,用粗木棒拉爛,取出壓平涼幹。切成如同豆腐的方塊,吃法煎、煮、炒、烤均可,尤以煎、烤最為香脆可口。
準備過年食物,女性負主要責任,男的以清理債務為重點。應收的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財納福,過一個快樂新年。可貧窮人家是:“三十的躲貓兒,初一的大擺手”。意思是:過年怕債主逼債,到處躲藏,到正月初一就好了,因為從三十夜到元宵節。債主決不能向債務人討錢,可以放心大膽了。
年夜飯這個名詞,在英山稱“年飯”或“團年飯”,時間多在正午或天亮前(稱吃更飯),這要看各族的傳統,共同習俗,為先燒香拜祖先再開飯。並須關緊大門,不讓叫花子闖入,萬一闖了進來,決不能打發他走,應請一同入席,說是添丁進口的好預兆,說的話要吉祥如意。為了防止兒童口不擇言,特在廳堂上張貼“不禁童言”或“百無禁忌”的紅紙條兒。滿桌菜餚,有三必吃和三不吃的規矩,那三不吃呢?一不喝湯,免得出門常會下雨,二不吃雞,避免來年常吵架,三不吃魚。以討個年年有餘,事事如意的好預兆。何謂三必吃呢?一、園寶需吃,多吃可以發大財,二、長命菜(幹豇豆兒做的)要吃,吃了能夠長命百歲;三、安樂萊(幹馬齒莧做的)不但要吃,還要將菜湯澆到在頭上,以保四季平安,飯畢,長輩發紅包、晚輩收壓歲錢,晚間禁例大開,閤家同樂。燈火齊明,通宵達旦、謂之守歲;東方未白,大放鞭炮。出天方,開大門,迎接大年初一。這天早晨,先至上堂向長輩磕頭拜年,祝賀福壽康寧,然後分長幼尊俾,挨家挨戶,拱手作揖。恭賀發財,各家都備有煮好的臘肉粑面招待,一日之內,至少要拜上十多家,每請必吃。縱有薛仁貴能吃鬥米秤肉的本領,也要掛免戰牌。故對粑面大多僅喝一口湯就領情了,少數吝嗇鬼,專門打病老虎,乘無福消受之際。同樣添上一大碗。獻點假殷勤。此外尚有東家請,西家接,奉陪新姑爺的酒宴。從初一吃到正月十五,別的事情,一概不管,因此英山有句俗語:“過了正月半,各人找事幹”。事實上也無事可做。全年收成在倉裡,衣著食物都已備齊,欠債無人催要,整個大地,都封凍在冰天雪地裡,有啥可乾的呢?
這就是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的過年習俗。
英山風情民俗—喪葬儀節
子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除了生前孝順奉養外,身後安葬,更是畢生大事,必須隨俗遵禮,不可馬虎。一般慣例,當父母死亡,三月內大殮,然後擇日出殯,出殯前,孝子孝女,輪流值夜守靈,族戚來吊,伏地俯首,叩以大禮。婦女守靈痛哭,訴述生前的恩情,男的含悲忍淚,支配族人,料理喪葬事務,服孝分別親疏,子女頭戴孝巾,長及後背, ...
英山風情民俗—過年習俗
一年三節,以過年最為隆重,從臘月初八殺年豬起,一直準備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東西為最多。諸如曬“凍米兒”。燙豆糕兒、打“糯米粑”,做各種粑類,如圓寶、糠果、釀酒、打豆腐……等,真是豐富極了,特以凍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三者做法各不相同,凍米是將糯米煮熟,然後日曬夜露,直至於透,下鍋一炒,立即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香港特有的民俗風情
香港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不過,細心的觀眾可能會從很多電視劇裡發現一些很傳統的習俗,比如漁民出海時的祭拜儀式、婚嫁儀式中的 上頭 、古老宗族中的點燈儀式等等,這些與香港及華南地區四個主要族群多采多姿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流傳到今天,有的已經消失,有些簡化後仍然儲存下來。今天就帶您去體驗一下香港本地民間 ...
回族民俗風情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佈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
衛氏大宗祠外擬建嶺南民俗風情區
恢弘又滄桑的“紅祠堂”心和衛公祠。
衛氏大宗祠裡的燕子斗拱是皇親國戚才能建造的,廣州僅一座。
瀝滘四座古祠新定為“文保” 原改造方案有望調整
海珠區瀝滘村“城中村”改造中,規劃的回遷房擬主要分佈在地鐵3號線以西和南洲水廠東側兩個區域,共計數十座高層樓宇,而衛氏大宗祠外擬建嶺南民俗風 ...
民俗風情自芬芳
近年來,黎川縣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設中,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注重保持農村歷史文脈和地方建築文化特色,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農村文化,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促進農村整體的和諧發展,使黎川農村——
圖為湖坊村“坐戲盤”民俗文化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