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揭秘錫伯族的由來與起源

揭秘錫伯族的由來與起源

  錫伯族文化的歷史悠久,說起錫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幾千年。在幾千年前,錫伯族還是一個無人知曉的小民族,經過漫長時間的的積澱和發展變革,錫伯族發展成了現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模樣。這其中錫伯族究竟經歷了怎麼樣的歷史呢?讓我們來看看錫伯族的起源和由來吧。

  歷史上,錫伯族是個很少有人知曉、名不見經傳的弱小民族,卻有20多種不同的稱呼和寫法。如在西漢末年被稱為須卜;東漢以後又被稱為鮮卑、西卑、犀紕、胥紕、私比、師比等;北魏、隋、唐、宋時期則被稱為室韋、失韋、失圍;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稱為失必、失必兒;明朝後期和清代史書中,則把這個民族的族稱寫成實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錫北、錫卜、錫伯等。

  錫伯二字最早出現在清太祖實錄中關於烏拉部克錫納都督被殺後,其孫“逃往錫伯部綏哈城”的記載,以後陸續見諸於《聖武記》等史籍中。此後的史書中,用錫伯二字的越來越多,辛亥革命以後基本統一使用錫伯二字。但錫伯族家譜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認定民族成分時,使用了“錫伯”二字,這才有了統一規範的用字。

  對於一個民族的名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寫法,“錫伯”是本民族的自稱,在用漢文譯寫這一民族名稱時,除前述因少數民族受歧視而導致不負責任的隨意性之外,還有一個翻譯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同音異形問題。

  當初這個民族為什麼自稱“鮮卑”呢?《魏書·序紀》中記載了一個神話傳說。相傳錫伯族先民拓跋鮮卑,原雄踞大鮮卑山一帶,過了67代到成皇帝毛時,已“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又過5代到宣皇帝推寅時,率眾“南遷大澤”,即今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湖地區,此地方圓千餘里,是一個湖泊眾多的沼澤地帶,於是謀劃繼續向南遷移,但沒等執行這一計劃,推寅就死了。

  到了第七代皇帝拓跋鄰時,有一位神人進言,說這個地方荒涼而又偏遠,不適合建都城,應該繼續遷徙。這時皇帝鄰已年老體衰,無力率眾完成遷徙大業,於是將皇位授予兒子詰汾,稱聖武皇帝,並命其率眾南遷。在聖武皇帝詰汾奉命率眾南遷過程中,遇到了重重磨難,“山谷高深,九難八阻”,這使詰汾對遷都產生了動搖,正在他想停止前進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頭“其形似馬,其聲類牛”的神獸在前頭為遷徙隊伍引路。

  在這神獸的引導下,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走出了困境,到達了匈奴故地。拓跋部人稱這神獸為“鮮卑”獸,將其奉作為本部民眾帶來吉祥幸福的神獸來崇拜,為感其恩,以示永誌不忘,遂將其圖形鏤鑄於金屬帶鉤之上,稱為鮮卑部落帶,又稱神獸帶,並將“鮮卑”作為了本部的名稱。這是個神話傳說,這類神話傳說幾乎在各個民族的矇昧時期都有過,今天看來,完全可能是圖騰崇拜的產物。

  在海拉爾、大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等廣大地區有許多以“鮮卑”、“室韋”、“錫伯”命名的地名和山河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西遷伊犁的錫伯軍民沿途留下了許多以“錫伯”為名的地名。如西遷錫伯軍民路過的地方有被後人稱為錫伯圖、錫伯渡的,圖是駐紮的地方,渡是渡河的河口,皆因錫伯人而得名。

雲南納西族的由來與起源

  隨著麗江古城旅遊業的發展,納西族被更多人熟知,並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大批的遊客。納西族有支系摩梭人,現在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那麼,你知道,納西族是怎麼發展來的嗎?關於納西族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古羌族的後裔,現在,小編就為大家揭秘納西族的由來及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納西族文化吧。

  納西族系古羌人後裔,自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時期納西族先民在在今陝西、甘肅一帶建立犬戎國,立都於靜寧縣(今威戎鎮),據文獻記載納西先民為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犬戎國就是炎黃部落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遊牧、畜牧為主。

  東漢時期納西先民在四川境內建立——白狼國,其屬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礱江以西的白玉縣等地區,與雅礱江東邊的犛牛國相鄰。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白狼國曾是一個興盛繁榮的國度,並和中原的大漢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

  唐代,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後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越析詔。史稱越析詔“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忌”。越析詔為時不長被南詔所滅,納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後,納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間,在唐朝、南詔、吐蕃三大強勢的夾縫間苦苦周旋,艱難生存。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鑄就了納西族深沉堅韌、靈活機動的民族性格。同時,納西族的文化受到這三大文化圈的潤澤,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濫觴。

  宋代,納西族先民的政治環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南詔也陷入了混亂;東邊的宋王朝則窮於應付北方遊牧民族,無力經略西南。“故自南詔以後,麼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棄其地,成甌脫之疆,經三百五十年之久。”納西族由此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獨立發展時機。在社會經濟生產獲得充分發展的同時(農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產狀態),政治上分散的麼些部落漸趨統一;東巴文化體系逐漸宏大完善。

  清代以後,木府勢力漸趨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納入中央王朝轄治的版圖,使麗江失去了“西南藩籬”的政治區位優勢,且木氏土司把持的莊園領主經濟漸已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消極因素。1723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木氏土司此後一蹶不振,受益的是麗江經濟,麗江的地主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手工業也漸趨繁盛,麗江古城的格局最終形成。殉情現象由此大量蔓延,麗江被外人稱為“殉情之都”。

  鴉片戰爭以後,納西族地區也進入了社會動盪時期,此間以麗江人俗稱“亂世十八年”尤為慘烈。清咸豐、同治年間,大理杜文秀起義涉及麗江,進行了長達18年拉鋸戰,麗江損失慘重。張星源先生的《麗江史略》有載:“道光年間(1821—1850年)戶口下6405戶,男婦大小3128276個光緒朝戶口15152、男女大小46456個,較之道光朝減戶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一,鹹同回漢殲殺之殘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時納西族人民積極響應,宣佈脫離清政府統治,並參加了護國運動等反帝批封建運動;抗戰中納西族為國捐軀者達400多人,因當時大陸交通線被日軍切斷,後期緬甸失陷,中國的陸路交通線只餘昆明——大理——麗江——拉薩——尼泊爾——印度這一條。麗江成為重要中轉站,麗江的商業、文化、教育由此盛極一時。

  1949年7月1日,麗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96年,麗江發生7級大地震,死傷3200多人,經濟損失達45億元。1997年12月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6月,“三江並流”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同年9月,納西族東巴古籍被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2003年7月1日,麗江撤地改市,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成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和古城區。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維西、中甸(今香格里拉)、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據史學家考證,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人口27.8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詳解:高山族由來與起源

  高山族是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高山族社會發展比較緩慢,長期處在一個原始社會的狀態。隨著與外界交流逐漸頻繁,原始的高山族文化漸漸被人們認識。那麼,高山族的族源是什麼?高山族的由來是什麼?它有著一段怎樣的歷史?一起來看看吧。

  高山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指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漢族及其他中國大陸民族以外的“中華民族”人口,範圍大概相當於歷史上漢族所謂“生番”,日本殖民當局所謂“蕃人”、“高砂族”,或當前臺灣當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總和。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兩大類∶

  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臺灣漢社會中;

  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

  由於歷史上原居平地的臺灣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群並無明確法律地位,借用中華民國早期分類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為“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範圍,小於廣義的“臺灣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群的實際總和。“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臺灣,被認為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

  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大陸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臺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

  邵族原被歸類於平埔族,2001年納入原住民的第10族。原居住於宜蘭,後大舉遷居至花蓮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經過族群認同調查後,於2002年正式認定為第11族。太魯閣族則於2004年被政府認定由泰雅族獨立出一個族群,成為第12族。2007年原隱身於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獨立為第13族。

  2008年原被列含於泰雅族之賽德克族經行政院第3089次院會(4月23日),決議透過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4族。至2008年4月23日,臺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另有未被確認的族群,包括: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羌族的由來起源

  羌族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它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然後民族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所以說它及古老而又年輕。在羌族文化中我們可以見到許許多多羌族的特色與習俗,但是你瞭解它的起源嗎?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羌族起源傳說   大禹在我國名聲很大,許多人瞭解羌族是從大禹與羌人的關係開始的。 ...

淺析中國朝鮮族的由來起源

  中國的朝鮮族與朝鮮跟韓國最初都是同屬的,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去朝鮮族文化探索中國朝鮮族的由來與起源。   朝鮮民族也是多個民族不斷融合的產物。從原始社會時期通古斯部落南下朝鮮半島開始 ,到西周初年中國歷史上的商族遺民箕子率 ...

伊斯蘭教齋月的由來意義

  開齋節也就是齋月。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之一,和宰牲節還有聖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這也是伊斯蘭教文化的組成部分。伊斯蘭教在開齋節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的活動,用來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這一天也有很多習俗和禁忌。那麼,你知道開齋節的由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 ...

景頗族的起源歷史

  景頗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也是是雲南地區獨有少數民族。景頗族有著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稱得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十分豐富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景頗族的起源嗎?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景頗族文化的歷史由來吧。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 ...

相學前世祖上之功

  相學揭秘前世與祖上之功   先不論輪迴之說的真假,歷史上有一門相學中論到,不同面相特點的人,前世來自不同的六道,也有論到透過這個人的情況看到祖上的德行等問題。   這兩者,一是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一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在中國文化中,人秉天地父母所孕育,每個生命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從出生的 ...

蕭山湘湖蜈蚣山土墩墓群 或勾踐滅吳有關

  上世紀90年代初,在紹興發掘了轟動國內外的印山越王陵,墓主人為越王勾踐父親允常。   很稀奇的是,允常的墓葬,用巨大的木頭如人字形般搭成一座木屋。歷經十餘年後,這樣相似的墓葬終於再次出現了。這一次,它不在當年越國國都紹興,而是在蕭山湘湖地區。   去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與蕭山博物館聯合考古發掘了位於蕭山湘 ...

恐怖的西藏矮門起屍俗(組圖)

  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區民房的門都很矮。即便是華麗的樓閣,其底樓的門仍較矮,比標準的門少說也矮三分之一。除非是孩子,一般人都有必須低頭彎腰才能出入。而且門口地勢內低外高向裡呈慢坡形,這樣更顯得房門矮的出奇,給人一種房與門的比例嚴重失調的感覺。   自民主改革以來,大規模拆遷,從前那種老式的矮門已所剩無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