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揭西燒煙架和舞火龍

揭西燒煙架和舞火龍

  揭西縣五經富鎮歷史上鬧元宵有燒煙架、舞火龍兩項活動。這兩項藝術始於乾隆,傳自蘇州,後傳到豐順埔寨。1987年埔寨的火龍舞上省城,其古樸的風格、壯觀的場面、精彩的表演,轟動省城。有些精彩鏡頭,曾拍進電影故事片《花街皇后》。

  燒煙架全憑架上功夫。煙架分主柱和副柱,主柱高三丈五尺,柱身置橫木十二支,各長三尺為架。架上吊著花籃或鯉魷或套圓幕的圓形火斗。當此線燒至火斗時,圓幕自動卸落,顯出鬥內之物。各個火斗的節目各不相同:鬥雞、鬥鵝、鬥魚、鬥牛、追賊、舞金獅、老僧遇虎、貓捉老鼠等,俗稱“人鬼架”。在數百支明燭的照耀下,各自表演,栩栩如生,趣味盎然。這些火斗自下而上逐個演完,到頂端,十幾支橫放火筒在機關推動下,一齊噴火,火花射出五丈以外,先向左,後向右飛速地呼呼旋轉,火花從天而降,紛紛揚揚,叫做雪花蓋頂。此時,煙架周圍地下二十支“地犁”一齊向上噴火,勢似噴泉;柱最高架左右兩個火斗,千支火箭吱吱嘯叫,如瑰麗的流星,撒開無數星光,五彩繽紛,幻出奇光異彩。

  還有一個精彩的節目叫“鯉魚跳龍門”。“龍門”又稱“禹門”。故事出在“大禹治水”。大禹為民間治水解除了水患,鯉魚歡跳起來。這個節目由七八條赤膊大漢高擎大金鯉,歡跳幾次後鯉魚嘴裡就噴火吐珠,龍門也隨之火珠噴發如同浪花飛濺,滿江金鯉蹦跳,十分好看。舞火龍又名“燒龍”。龍以篾作骨,以紙或布塑外殼,彩成青龍或金龍,長二十餘米,九節或十幾節連成,節節裝有火箭。舞時,龍由十五個頭戴草帽,身穿褲衩的赤膊大漢高高擎起,前頭一壯漢高舉連柄火球導路,龍隨火球擺動前進或騰躍或潛游翻滾,活潑歡樂。他們鑼鼓喧天,划動“火蛇”繞場三匝,然後用香火或“火蛇”點燃各節的火箭引線,此時,火龍疾走如飛,萬箭齊發,口吐彩珠,星星點點,呼呼嘯叫。頓時,白霧迷濛,火龍時隱時現,氣勢雄渾,輝煌壯觀。

  時代在前進,技術在革新,現在加上電動控制,龍的兩眼電光閃閃更為形象生動。開放改革以來,人們已不侷限於鬧元宵燒煙架,舞火龍了,鄉鎮裡逢著諸如校慶、大橋落成、中秋聯誼會等喜慶日子也舉行了這兩項藝術活動。它植根於人民群眾中,歷史悠久,深為人民所喜愛。

中秋節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香港中秋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不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責任編輯:admin)


香港大坑中秋節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 ...

西縣生育習俗

  洗三朝 客俗嬰兒出生三天後給嬰兒洗澡,俗稱“洗三朝”。十二日蒸糯米飯,煮姜酒,請鄰居到家“吃喜酒”。也有送雞肉、豬肉及姜酒至親戚或鄰居家中,分享共慶的。親戚鄰居各贈一對雞春(蛋),多則三對,表示祝賀。女婿要送姜酒及雞肉、豬肉到岳家報喜。岳家收後即轉送親戚鄰居。   慶滿月 如生長子,則較隆重,當日設宴請親 ...

西的“送鬼”

  “送鬼”風俗在揭西客家農村中很普遍,村民家中如有不如意之事,如生病、小孩夭折,便認為有鬼在作祟,便備祭品去拜鬼。又恐陰間眾鬼爭食祭品,家鬼在陰間不爭不到食或被異鬼欺侮,因此就要去送鬼(祭鬼)。   送鬼時間在晚上10時左右,地點在三岔路口。祭品有糖果、豆乾、面線(麵條)、雞蛋之類。屆時,擺好祭品,燒三柱香 ...

西新娘路遇換手帕

     揭西縣農村兩個新娘同日出嫁,路線相向而行,相遇途中,兩位新娘要交換手帕。   解放前女子出嫁到男家,要坐花轎,途中如兩轎相遇,轎伕抬近停下,讓新娘伸手交換手帕,手帕是普通的,與平時人用的一樣,不同的是,手帕內有包有思茅和蔑草,這二種草民間說是避邪之物,包好後,用紅毛線縛住右手執著,以備交換。如無相遇 ...

西縫孝服拜師的風俗

  揭西縣河婆、五雲、上砂、下砂等鄉鎮農村,解放前有喪家請縫衣師傅做孝服,孝子們要拜師傅的習俗。   凡有人逝世,請縫衣師傅去喪家縫製孝服。為了表達孝子們的孝心,在族長的帶領下,孝子們用托盤端著三杯茶,來到縫孝服處,哭著在縫衣師傅面前拜師傅。這時的縫衣師傅不能空手站著受拜,更不能空著手去領茶喝,縫衣師傅必須手 ...

西放水燈

  揭西縣五經富鎮,民間流傳著一種放水燈的風俗。風俗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五經富人放水燈無規定時間。舊時鄉民修孤骨,或有錢人死了,七日喪後放水燈,藉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災獲福、庇佑兒孫,甚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水燈的製作,先時用蕉葉或其它闊葉連結成蓮花碗型,或船型,上面點燃香 ...

西送聘與回禮

  揭西縣潮語區送聘禮俗,大體與潮屬各地相同。送聘也叫送聘傳時,即在男女雙方協商嫁娶日期之後,由男方託媒送去聘金禮物。送古禮者具寫迎娶帖式和婚書門符,一般人家僅是送聘金禮物。聘金禮物和女方的嫁妝多少都是事先商定的。聘金是送給女方父母的;禮物如金銀首飾、服裝、布疋、則是送給兒媳的;錦糖、餅食、發棵是送給女方贈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