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撒拉族的婚姻習俗

撒拉族的婚姻習俗

  

  撒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幾種特點,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權;二是男子有憑 口喚 離棄妻子的特權,即男子如果對妻子不滿意,只要說三聲 我不要你了 ,就算宣佈離婚。而女子卻無權提出離婚;三是早婚現象很普遍。女9歲,男12歲,就要承擔婚嫁的 非日則 (神聖的天命)。從此,阿娜們不準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繡花或學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說親。四是近親通婚的較多。解放後,這些情形幾乎都已改變。

  撒拉族的婚姻分說親、行聘、婚禮三個步驟。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話。這是因為撒拉族人民長期受宗教和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青年成婚,須由 嫂吉 (即媒人)作介紹,父母作主。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於積了立一座 米那勒 (宣禮塔)的功德。在撒拉族當中,男家看中了誰家的姑娘,首先邀來 嫂吉 ,致意女家。女家父母應允後,還要請其親房叔伯俱至,其中舅舅的意見尤為重要。大家都應允後再由媒人向女家送訂婚茶一份和大耳環一對。茶葉是送給父母的,耳環是送給姑娘的。當日,女家做 油攪團 請來親房叔伯與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己定,決無反悔,並當場議定聘禮。雙方商定後,媒人帶著餘下的 油攪團 ,送給男家,作為覆命。

  撒拉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於積了立一座 米那勒 (宣禮塔)的功德。訂親時,男方先給阿娜送一對耳環,表示 系定 ,不再許他人,幾天後再送去一條圍頭的黑紗巾,算正式訂親。訂親全由父母做主,但必須徵得近親們的同意,其中阿舅的意見尤為重要。

  送彩禮時,聲勢雖大,禮並不多。送彩禮的人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八九十人,均為男人。一般人家,彩禮僅有細衣料一套(緞子或燈芯絨)、粗衣料一套(素布),還有一些化妝品,富戶人家則多送一件長羔皮筒。女方給新郎也只回敬一雙布鞋和一雙繡花布襪。這是因為相傳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阿里成婚時,阿里家貧如洗,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石磨和一床破舊的鋪蓋。法蒂瑪非常寒心,哭著對父親訴苦。先知對女兒耐心啟迪,說人在世上,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了,轉憂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為榜樣,忠實遵行。

  撒拉族的婚禮

  撒拉族的婚禮全在隆冬舉行。除了這時節農活少,人手閒、糧油足、肉類肥而又好儲藏外,主要還是人員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陸續返家。

  婚禮一般在黃昏舉行。儀式開始,先由女方的長輩在庭院裡給新郎戴上新帽,繫上繡花腰帶,再進上房,由已婚的至親陪伴,面對阿訇坐在炕上的木凳上。岳丈問新郎: 我女兒已許配給你了? 新郎點頭允認,然後阿訇起誦 尼卡亥 (證婚讚詞),把盤中的紅棗、核桃分撒給室內外的觀眾,婚姻算正式準認。

  娶親時,由新郎及其男親備上騾馬,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到了女家,新郎及男親都不進家門,而是坐在門外的場院裡,由女家先用油香等茶食招待,飯後請到叔伯家住宿。次日,女家設宴招待,宴席仍在門外場院進行。席前先由阿訇誦 尼卡海 ,即合婚經。誦經時,新郎跪在門外野地,新娘跪在家中炕上,阿訇站在院中高聲誦經。誦畢,將一盤紅棗、核桃、糖果等撒給門外眾人。席畢新郎及男親先回。

  阿娜出嫁這天,至親好友,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幼紛紛趕來,坐在新娘身旁,一邊看長輩給新娘梳妝打扮,一邊專心致志傾聽阿娜哭唱 撒赫稀 。

  到黃昏時分,梳妝好了的新娘,由至親長輩二人攙扶,哭唱著緩緩退出大門,在門前的場院裡繞走三匝,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徵家中五穀豐登,到婆家生根發芽,然後登上新郎家送來迎親的騾馬,帶上面紗,由至親中已婚的兩名婦女陪伴,其它親朋簇擁送到婆家。這時,女方村裡早先嫁到男方村莊的婦女們,端著一盤盤香噴噴的 比裡買亥 (油拌的麵食),在村外的道旁熱情迎接,並通風報信,密告本村 擠門 的情況,使送親者有個精神準備。

  此刻,在新郎的大門口,村裡的小夥子們挽袖露臂,準備 擠門 --阻擋新娘入門。送親的一方認為,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寶貴的日子,應該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入洞房;迎親的一方卻認為這樣會有損於新郎的身價,以後難使喚和駕馭新娘,硬要新娘下馬步行。於是你衝我堵,興高采烈,大喊大叫,互不相讓,致使送親的人要把新娘帶回去。但這不用擔心,經長者對本村嗔怪一頓,對送親者和顏悅色地賠個不是,客人們仍和好如初,一一返回,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親長輩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後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 巴西阿什 。這雙象徵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餐畢,新郎家的妯娌們端一盆淨水,前來向新娘索取喜錢。她們用筷子或手攪動盆裡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徵婆家清白似水,願新娘深紮根,結碩果。撒拉語稱此為 蓋吉爾橋依 。

  這時,年輕人紛紛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滿臉塗上鍋灰,頭戴破草帽,眼掛空心蘿蔔鏡,用木棒抬起,或讓騎犛牛轉圈,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可觀的喜錢方才罷休。接著就表演 駱駝戲 、 宴席曲 。

  當晚成親,次日雞鳴而起,新婚夫婦各依伊斯蘭教進行沐浴,並盛裝出門,拜見公婆和長輩,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廣眾中,女方還要開箱 擺針線 ,陳列陪送新娘的嫁妝,大夥兒一一觀賞新娘的精心刺繡,新娘還要給男方家人和叔伯至親送刺繡的鞋襪、枕頭等。為了表達對新娘家長及至親們的深情厚誼,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錢財,予以酬謝。 對送親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遠的,當晚分別請到本 阿格乃 、 孔木散 家去住宿,次日,始擺宴席款待。宴席畢,還要分送 肉份子 ,凡女方的至親遠房,不論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給新娘的父母至親要送錢或衣料。隨即,由女方一老者說幾段 吾熱赫蘇孜 (婚禮讚詞),祝願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囑託親家對 羽毛未豐、年幼無知 的新娘多加愛護,言傳身教。

摩梭族的婚姻習俗

  1、阿夏異居婚

  阿夏 是摩梭語,意為親密的情侶。所謂阿夏異居婚,就是男不娶妻、鄉爾嫁人,男女雙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茬,清晨返回母親家裡參加生產生活,這叫 走婚 。阿夏異用好所生子女,屬於女方家庭成員,姓氏隨母,由女方家庭共同承擔撫養義務c生父與子女不在一個家庭生活,男方沒有法定的撫養子女的義務,但生父可去看望和關心子女的生活及教育。男女雙方一生可以結交多個阿夏,但不可同時結交兩個,只有跟一個終止了阿夏關係後,才能結交另一個。阿夏雙方結合自願,離異自由,一旦感情破裂,一方不再登門,或一方不再開門,甚至託人捎個口信,便可自己解除阿夏關係,另找自己的意中人,雙方沒有相互的怨恨和嫉妒,他人也無非議。因為男女雙方建立阿夏關係,完全以情愛作基礎,不受家財、地位的影響,不帶政治宗教的背景,所以從未產生過情殺、自殺,更不會牽涉到家庭和社會的紛爭。

  2、阿夏同居婚

  這種婚姻形態是在阿夏異居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男女雙方不再是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女到男家,或者男到女家,共同生產生活,養育子女。這種阿夏同居婚,是在男女雙方經過長期的異居走婚,感情較為牢靠,且年紀已近中年後組合的。無論是女到男家,還是男到女家,都是根據雙方家庭人口及勞力的多少來定,不帶任何錢財及門第意圖。所以,進行阿夏同居婚不必花費聘娶和人贅的錢財,結合和離異都由雙方協商。如果雙方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感情破裂而發生離異,也不會引起財產及子女歸屬的糾紛,因為這些同居的阿夏無論到哪家,仍是母系大家庭,不是他們另立門戶,財產仍屬大家庭所有,無論孩子靠哪邊,都屬大家庭成員。

  阿夏婚雖然結合自由,但母系血統近親禁止結交阿夏。摩梭男女在生產生活中相識後,一般由男子主動求愛,送給女子戒指或圍巾等禮物,若女子接受了,並回贈腰帶或其他裝飾品,就算是建立了阿夏關係,男子就可以走訪了。但是,男子初次到女阿夏家,決不會悄無聲息地進去,而要帶點菸酒茶之類的 鍋莊禮 ,徵得女方家庭的同意,才可以公開出入女阿夏的家門。社會上的人也就承認了他們的阿夏關係。

  3、一夫一妻婚

  除了上述 阿夏 婚的兩種形式以外,在摩梭村落也有大約20%的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由於忽必烈率軍南下進入瀘沽湖之後,在當地置答藍管民宮,後又更置永寧州(府)土司,加之喇嘛教傳人,在永寧、瀘沽湖等地實行帶有政教合一色彩的統治,宮吏沿習男娶女嫁的一夫一妻婚。還有金沙江邊的拉伯、加澤、託甸摩梭和寧菠縣城附近的堪口壩、瓦開等地摩梭,由於歷史上很早以前就與其他民族雜居,漸漸走上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之路。配偶雙方都是經過邀媒說合,重禮聘娶,長輩主婚,舉行儀式,並宴請村鄰,被社會公認的夫妻。正式結婚後,解除婚

  姻關係不像阿夏婚自由,必須取得雙方家庭的同意和社會的認可,辦理必要的手續。目前隨著物質生活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寧菠摩梭人中正式結婚的人數逐漸增多。

赫哲族的婚姻習俗

  赫哲族實行氏族外婚制,早年子女婚姻由父母包辦,近年婚姻自主了。過去的婚姻方式有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的父母直接商量、雙方兒女相互換親和指腹為婚四種,也有童養媳。赫哲族結親沒有門當戶對的觀念,不大講究貧富之分。男女雙方的父母為子女選擇配偶的標準,主要是以能漁擅獵、為人正派忠厚為選擇男方的條件。選擇女方的條件則是以人品好、針繡手藝巧和聰明賢慧為標準,容貌並不是主要條件。

  赫哲人的結親過程是:由男方提親,說成後就算訂婚了。親事訂成後不久,先過小禮。這一天,媒人、未婚夫及其父母帶著給姑娘的禮物和酒、肉等到女方家。酒席上,商定女方需要的彩禮數目、過大禮的日期和交換男、女訂婚媒貼這三件事。小禮過完,兩家就正式結為親戚了。之後是過大禮。就是在結婚的前幾天,男方將女方所要的衣服、被褥、傢俱、首飾、酒肉直至馬匹等物全部送到女家,雙方商定娶親日期。娶親時,不管兩家相距多遠,都由男方接親,個別人家也有女方送親的。婚禮均在早晨太陽出來不高時舉行。

  赫哲人的婚禮,早年只是把姑娘接回來,舉行簡單的儀式即可。到了清朝末期就有些繁瑣了。什麼敬酒、拜天地、跨馬鞍子、拜祖宗三代、向新娘訓話等等。現在赫哲族的婚姻形式及婚禮,已與漢民族基本相同。

  綵船、雪橇迎親

  赫哲族人結婚娶親有兩種方式迎親:春、夏、秋走水路,用彩逢船;冬天則用雪橇迎親。裝拌一新的迎親船或雪橇,在太陽昇起時出發,一路吹吹打打引得鄉親們觀望助興。

  新娘由其哥哥背上彩船,隊伍再歡歌笑語直奔新郎家。經地一整套儀式之後,人們開懷暢飲,喜慶婚姻。

  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 坐福 ,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麵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改嫁女抱樹痛哭

  勤勞、質樸的赫哲人不尚門當戶對、嫌貧愛富的婚姻觀念,男女雙方多以勤勞正直、賢慧能幹做為擇偶的根本標準。不是同一民族的人都可成婚。

  早年,赫哲族存在著父母包辦婚姻。但由於民風素樸,家教平實,極少有夫妻不合吵鬧離婚的。無論孃家、婆家,都把子女離婚視為家族的醜事。

  但赫哲族對寡婦改嫁卻不加限制。年輕的女子意外喪夫後;既可改嫁夫弟,繼續維繫與公婆的和睦關係;也可外嫁他人,為自己將來的生活找到依託。寡婦改嫁要在為亡夫送魂脫去孝服之後,一般不再舉行婚禮儀式,請親友喝酒認定即可。

  改嫁接親的途中,如遇到大樹,寡婦則須抱樹痛哭,以此象徵脫去晦氣,重新生活......。


撒拉族喪葬習俗及禁忌

  在撒拉族當有人病重時,其親朋好友都要帶著茶、糖等禮物來探望。如果平時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如背談、造謠中傷、冤枉、欠帳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對方的口喚(即原諒對方)。關於宗教責任,如沒完成應做的禮拜、應封的齋等,病人要向安拉求饒,進行深刻的懺悔。病人臨終的時候,病房內絕對禁止吵鬧,除親戚骨肉外,他人不 ...

龍鳳呈祥 漢族的婚姻習俗

  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 納彩 、 問名 、 納吉 、 納徵 、 請期 、 親迎 等,稱之為 六禮 。   納彩 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後人叫 說媒 ; 問名 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 換龍鳳帖 ,然後卜卦 合婚 ; 納吉 即為 訂婚 ; 納徵 為 ...

回族的婚姻習俗

     一 回族的婚姻觀及婚姻形式   回民的婚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習俗慣制,如對婚姻的認識和態度,選擇婚配的條件以及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等都具有鮮明的民俗特點。   (一)回族的婚姻觀   包括回族對婚姻的認識、態度以及對結婚配偶選擇的要求和婚姻制度等。   回族認為,婚姻是構成家族、產生親族的基 ...

賴索托婚姻習俗

  在賴索托,實行一夫多妻制。但現在絕大多數人只娶一個妻子。現任國王在娶王后時,曾特意表明只娶一個王后。   少年長大後,要離開父母,自立門戶。當他想結婚時,完全不必為羞於啟齒而尷尬。只需選擇一個清晨,把正在吃奶的小牛犢,趕到山坡上自己吃草。父母看到,就會明白他的心事。一旦選好女孩,就請媒人牽一頭母牛去說媒。 ...

加彭婚姻習俗

  加彭處在傳統婚姻與現代婚姻並存階段。農村大部為傳統婚姻,而城市則盛行現代婚姻。   加彭的許多部族實行一夫多妻制,娶第一個妻子一般由父母做主,本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娶第二個和以後幾個妻子,則可由本人做主。娶妻一般要送彩禮,總額高達15至20萬非洲法郎,這對於一個年收入僅8萬非洲法郎的農民來說,已是相當可觀了 ...

海南古萬洲婚姻習俗

  婚姻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基礎。人類要延續,家庭要發展,最終由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所決定。   海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這裡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1、定禮 必須送檳榔,富者盛於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說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 ...

義大利婚姻習俗

  訂婚戒指 義大利人實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自由戀愛,他們的婚嫁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大同小異。今天的義大利男女相互接觸的機會很多,他們可能尋找自己心愛的伴侶。青年人利用同學、同事、同鄉等關係或透過親友介紹,在旅遊、滑雪、打球、觀看賽馬、賽車、賽船或跳舞、唱歌、觀看文藝演出等活動中互相結識,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