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週歲”,宴請親友。樂安縣男孩満15歲為滿丁之年,亦需宴請。
青壯年一般不行壽慶,有“三十沒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吃只雞,六十來賀喜”之說。六十壽誕,操辦壽宴,親友來多送壽麵、壽燭、衣料、紅包(現金)等壽禮。
金溪、崇仁等縣壽宴為兩餐,頭天為“暖壽酒”,正日為“拜壽酒”。置壽堂,晚輩為之祝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一慶壽,祝壽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滿月”、“週歲”,宴請親友。樂安縣男孩満15歲為滿丁之年,亦需宴請。
青壯年一般不行壽慶,有“三十沒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吃只雞,六十來賀喜”之說。六十壽誕,操辦壽宴,親友來多送壽麵、壽燭、衣料、紅包(現金)等壽禮。
金溪、崇仁等縣壽宴為兩餐,頭天為“暖壽酒”,正日為“拜壽酒”。置壽堂,晚輩為之祝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一慶壽,祝壽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蘭州城關地區,男女達60歲時 (花甲),生日方稱為壽。普通人家吃一頓長面(意為長壽麵)作為慶賀。有地位的或富裕人家的老人壽慶,則要大辦。祝壽者送壽桃(點心)、壽幛、壽聯、衣料、現金等。80年代以來,歐美習俗傳入中國,祝壽者改送大蛋糕等,也有送煙、酒和營養品的。主人則置辦酒宴款待。
江南地區到魏晉南北朝時,才開始出現了做生日的風俗,但出於孝親觀念,雙親健在時才可以做。後來,即使雙親亡故,也有人依然做生日。唐代更把生日慶賀與祝壽古禮結合起來,並傳承後世。
泉港一般以49歲(虛歲)為分界,49歲之前做生日稱賀生,之後稱為做壽。如79歲,人們雅稱“某翁(或某太夫人)七秩晉九大壽”。49歲以下的人過生日,都要吃雞蛋麵,面線和雞蛋分別寓以長壽和圓滿之意,有的還煮其它佳餚,全家人一同聚餐慶賀,享受天倫之樂。壽慶儀禮更為人們所重視,父母都健在,當年父母一方做壽,子女要敬奉雙親各一份壽禮。
滿49歲開始,每十年一大慶,歲數逢九逢十都要舉辦壽慶,境內都稱為“做十”。一般是逢九慶壽禮儀較為隆重,逢十慶壽禮儀較為簡易。泉港大部分地區壽者是在生日當天做十,而南埔、界山一帶做十的日子卻都定在正月初三,也就是女兒女婿日,生日當天只是按一般做生日的禮俗進行。至於人們為何逢九做十,一說“九”與“久”諧音,寓有“歲壽長久”之意,謂之歲壽可添不可減;一說方言“九”和“狗”諧音,人們忌諱之,故逢九即說做十。兩者都體現了泉港人對數字的講究。境內一般認為:“二”謂一雙,成雙成對,覺得吉利;“四”與“死”諧音,極其禁忌;“八”恰與相命的生辰“八”字相合,視為理想;“九”,與“狗”諧音,故極禁忌;“十”則有十全十美、圓滿的意思。
舊時富裕人家做十,先要佈置壽堂,在壽堂上掛著紅燈、大彩、壽幛、壽聯,正堂還有一幅由一百個壽字拼成的百壽圖,長案上紅燭高燒,擺放著麵粉做成的大壽桃。那時亦有拜壽之禮,民俗認為清早為陽中之陽,故拜壽時間都安排在早晨。一般只讓子女和女婿、媳婦和內外孫拜壽,其他親友若要拜壽,則只拜百壽圖。有的人家當日還會請戲班子演戲慶賀,大辦壽筵宴請來賓,場面隆重非常。
新中國成立後,壽慶之禮較為簡樸。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逐漸進入老年人社會,慶賀長壽之風日趨盛行。慶壽時,要備辦禮物祭祖,親友送面線、雞蛋、燭、炮等來慶賀,主人設壽筵答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活寬裕人家還會出錢演電影,慶祝親人做十。
出嫁的女兒若已育有子女,逢孃家父母做十,要帶豬腳、面線、雞蛋、酪花和壽桃粿等上門拜壽。如孃家兄弟為父母舉行隆重壽慶,嫁出的女兒則要備辦十個盤一擔,裡面除燭、炮、衣、褲、鞋、襪、帽外,還有壽糕、壽麵、壽米團、壽龜、壽桃、綠豆、豬腳、花生等回孃家拜壽。父母高齡或夫婦雙壽,儀式更加隆重。受拜者收禮物時,除衣、帽、襪外,“麵食”類不能全收。
做十這天,凡是住在一起的嫡親兄弟,他們都要給“做十”者祝壽,但只煮兩大碗線面,面上鋪好佐料,每碗安放兩個剝殼的蛋。做十者通常是收一碗退一碗,表示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