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壽慶儀式
安徽壽慶儀式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麵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出請柬,同時佈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徒”,兩邊掛賀連“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迴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麵。有不少敵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麵,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裡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臺)。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壽慶儀式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麵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出請柬,同時佈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徒”,兩邊掛賀連“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迴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麵。有不少敵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麵,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裡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臺)。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蘭州城關區民間壽慶習俗
蘭州城關地區,男女達60歲時 (花甲),生日方稱為壽。普通人家吃一頓長面(意為長壽麵)作為慶賀。有地位的或富裕人家的老人壽慶,則要大辦。祝壽者送壽桃(點心)、壽幛、壽聯、衣料、現金等。80年代以來,歐美習俗傳入中國,祝壽者改送大蛋糕等,也有送煙、酒和營養品的。主人則置辦酒宴款待。
泉港壽慶禮俗
江南地區到魏晉南北朝時,才開始出現了做生日的風俗,但出於孝親觀念,雙親健在時才可以做。後來,即使雙親亡故,也有人依然做生日。唐代更把生日慶賀與祝壽古禮結合起來,並傳承後世。
泉港一般以49歲(虛歲)為分界,49歲之前做生日稱賀生,之後稱為做壽。如79歲,人們雅稱“某翁(或某太夫人)七秩晉九大壽”。49 ...
撫州壽慶風俗
“滿月”、“週歲”,宴請親友。樂安縣男孩満15歲為滿丁之年,亦需宴請。
青壯年一般不行壽慶,有“三十沒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吃只雞,六十來賀喜”之說。六十壽誕,操辦壽宴,親友來多送壽麵、壽燭、衣料、紅包(現金)等壽禮。
金溪、崇仁等縣壽宴為兩餐,頭天為“暖壽酒”,正日為“拜壽酒”。置壽堂,晚輩為之 ...
湖南壽誕命名習俗:壽慶
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並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 ...
壽慶
做生
舊時,富家至30歲即作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說。鄞縣、寧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習俗,據傳起因於四十歲,因四與死諧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後推而廣之,相沿成習。做生排場較小,請親友赴宴,受請者送些生日禮品。
做壽
俗諺“富做壽,窮做親”。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壽,稱幾十大 ...
浠水的慶壽習俗
以前,人滿五十歲即舉辦壽慶活動,俗稱"做生"。大戶人家極為隆重,在堂屋裡鋪上氈條,先由壽星祭拜列宗列祖,然後高坐中堂,接受晚輩的跪拜。親友鄉鄰送禮祝賀,主家設宴招待,並請戲班或藝人唱戲、說書,很是熱鬧。貧苦人家則量力而行,簡便從事,個別人甚至逃到親友家躲避,人們稱此為"避壽" ...
十仙慶壽潮劇哪十仙
十仙慶壽是指鐵柺李、鍾離權(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木公,金母這十位神仙。潮劇十仙慶壽俗稱“五福連”,五福即“功名財子壽”。
潮劇又名潮調、潮州戲、潮音戲、白字戲等,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 ...
東巴教最重要的祭祀儀式:祈壽
宗教都有自己所信奉的神,而且不同宗教有著不同的信仰,但總體來說都大同小異。東巴教還是原始的信仰,相信萬物皆有靈,所以他們有著與別人不同的信仰,更具地方特色。他們的祭祀大典也是豐富多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巴教文化。
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書裡的內容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