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嚴師之惰的意思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出自《三字經》,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1、原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2、注:鍥:鏤刻。舍:停止。
3、釋義:刻幾下就停下來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即要持之以恆而不能半途而廢,要目標專一而不能三心二意。
4、這是荀子《勸學篇》中的名句,千古流傳。“鍥而不捨 ”作為一種治學精神,是極可貴的。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幹事業,貴在持之以恆,貴在數年、十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鑽研;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決計幹不出事業來的。
教不嚴師之作中的“惰”是懶惰的意思。此句話出自《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解釋為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在中國古代經典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讀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廣泛,包括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出自《道德經》,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名奪利。然而,老子所講的聖人,所為所不為既不是說人性善,也不說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
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 ...
解釋: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翻譯為: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現實中的應用: 事情的發展都是客觀因素聚合而成,不能去 ...
1、意為:事後別後悔,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2、出處: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說《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3、翻譯:凡所屬官吏,仍然有重蹈覆轍的,以及有意歡迎,很少考慮嘗試的人,一經調查發現,白簡無情 ...
1、三寸不爛之舌,漢語成語,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形容能說會道,善於辭令的口才。
2、出處:
毛遂幫助趙國的平原君去楚國談判獲得成功,回國後受到平原君的表揚。平原君說,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幾百,都不如老毛。結論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給予高度 ...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出自周敦頤《愛蓮說》。
2、《愛蓮說》周敦頤·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1、勝之不武,意思是勝過對方,不是憑勇氣、智慧等因素,引申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勝利。
2、勝之不武是一個漢語詞語,並不是成語。
3、出自《左傳·襄公十年》:“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意為:“城池小而堅固,小就沒有名聲,堅固就不容易取勝。城小,打勝了也顯示不出武力強大,打不下來就淪為笑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