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出自《道德經》,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名奪利。然而,老子所講的聖人,所為所不為既不是說人性善,也不說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
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慾、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慾”的純潔本性。使人們不貪慾。使人無知無慾也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儘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聖人的無為而治。老子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聖人的有為和亂為造成的。
解釋: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為: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準則。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現實中的應用: 事情的發展都是客觀因素聚合而成,不能去改變這些趨勢,想改變也改變不了的,只有順應事情的趨勢。不為指不違反自然趨勢。
大道之行不責於人的意思是遇事不指責別人。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很高的修養。當處於優勢的時候,不能咄咄逼人;當處於劣勢的時候,也不能隨意指責他人。
老子提倡大道之行不責於人。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 ...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
2、出處:王陽明的《傳習錄》。
3、例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實踐證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強大凝聚力,激發了積極的合作意願,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功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指導原則。 ...
“資生之業糜不畢生書"的意思是:幫助謀生的經驗技術,無不都寫在書裡。
此句出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其中,“資”譯作幫助,“生”的意思是謀生,“業”意為經驗、技術;“糜”指眾多,形容詞; “畢”表示完畢,譯為“全部” ...
分內之事舉手之勞何謝的意思是辦事情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哪裡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有何必親自來說謝謝,這句話出自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於貞元九年(793年)寫給韋舍人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透過生動貼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處境、心理狀態、要求和對方的身份作用具 ...
意思是世間之事都在不斷的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
出自《金剛經》偈子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後來演變為“一切有為法,當作如是觀。世間之事,皆為常事。“意思是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些平常的事,一切都有法度,就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 ...
喜行不言色意思是人的想法、感情不向外表露,不露聲色,不露悲喜,穩重自持,胸有城府。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納諫》。不把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能抑制住內心的喜悅,高興。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既未說明也不能透過表情使人體會出來。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相近,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 ...
1、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意思是:年輕人滿懷雄心壯志,不訴說一己的愁煩。
2、《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歌詞具有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味,同時又通俗易懂,易於上口。雷蕾的曲委婉深沉,蕩氣迴腸。而劉歡的演唱更是一氣呵成,令人過耳不忘。
3、《少年壯志不言愁》是一首激昂慷慨、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人民警察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