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一詞漢語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
1、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審計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在註釋《孫子兵法》時作的《孫子序》中有“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之說,審計為“周密謀算”之義。
宋代審計司的建立,是我國“審計”的正式命名。從此,“審計”一詞便成為財政監督的專用名詞。
“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
“文”的引申義有三:
1、指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所載伏羲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倫理之說匯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尚書》疏曰:“經 ...
公民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和古羅馬的城邦時期。在這個奴隸制時期,在民主政治的雛形的基礎上,出現了“公民”的稱呼,也叫“市民”。古羅馬曾經頒佈過“市民法”,也就是公民法,用以調整羅馬市民之間的關係。
公民最早出現的國家在歷史上,最早的具有制度性的民主政治,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和古羅馬的城邦時期。在民主政治 ...
“公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歷史記錄上,從流傳下來的書籍可以發現,當時的執政官談論公民一詞已經非常習慣和自如,基於人類文明的歷史延續性應該可以推測出在前希臘時代就已經存在公民一詞。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 ...
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古希臘,遊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在17至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
出自《朱子語類》卷八七:“豈不可出來為他擔當一家事?”
基本意思是指承擔;擔負任務、責任等。
例句:
1、勇於擔當重任,不計得失。
2、你能擔當這份工作嗎?
3、他在公司擔當一名營銷總監。
4、自信的人一般都勇於擔當,擔當除了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同時擔當也是敢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事。
...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晉書·武帝紀 ...
最早記錄有“中國”一詞的青銅器是何尊,它是西周時期的物件,它在山西省出土,是一個非常典型而且著名的酒銅器。何遵上面的銘文講的是周成王姬誦繼承周武王姬發的遺志,從而建成周也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事情。
哪件青銅器上記錄了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這個詞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非常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