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文化歷史:挖掘麵條的前世今生

文化歷史:挖掘麵條的前世今生

  麵條有大約四千年的發展史,是一種製作簡單而且使用方便的食品,麵條的品種多樣,有山西的刀削麵、北京的炸醬麵、蘭州拉麵等等。

  那麼,從中國飲食文化來說,麵條的前世今生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人為什麼會吃麵條?這得從人類發現發明食物的歷史說起。我們知道,人類發現火之前,主要是生吃食物;發現了火之後,最初只知道把採摘的植物的果實和獵獲的動物的肉煮熟、烤熟了吃;對植物的果實是粒食,還不知道把植物的果實粉碎了吃,粉碎果實是在石磨出現之後。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麥子、穀物的粉食才成為可能。有了麵粉和米粉之後,怎麼把其做得好吃,又在考驗著人們的智慧。那時候,有的人把麵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麵;有的聰明人把麵粉、米粉加水和成團,再捏成片放在湯中煮,叫吃湯餅,實際上是吃麵片;還有手巧的人,把麵糰搓成長條放進湯裡煮,這樣雖還叫吃湯餅,實際上就是吃麵條。

  中國人吃湯餅的歷史,是從東漢開始的,但一直到了宋代,湯餅才正式被稱作麵條。《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的麵條已有好多種了。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掛麵的記載,是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這樣說來,麵條的發明權應屬於中國人。

  但關於麵條的起源國,前些年在世界上卻爭論不斷。義大利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阿拉伯人也說是他們發明的。我們中國人拿出關於麵條的文字記載讓他們看,義大利人拿出他們關於麵條的壁畫照片讓我們看。還好,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揭開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吃的拉麵,經鑑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麵條。喇家毀於一場地震,這碗來不及吃下的麵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這碗麵條,為中國人贏得了麵條發明者的殊榮。此後,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麵條》的論文,到此,關於麵條發明權的爭論才算告終。

  麵條這種食品不僅做起來簡便,營養豐富,而且有一些種類還被演繹成故事,被賦予了人文內涵,比如長壽麵。傳說漢武帝時,有一天議完朝政,君臣開始閒談長壽之事,有人說臉長可以長壽,有人說人中長可以長壽,有人說耳垂長可以長壽,君臣們的議論傳到民間,逐漸變樣,把臉換成了面,說成面長可以長壽,人們為圖吉祥,為求長壽,就漸漸形成了在生日這天吃麵的風俗,而且這天的麵條要擀切得越長越好,以面長寓意壽長。

  又比如陝西岐山的臊子面。傳說有一個父母雙亡的窮書生,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麵條做得好,而且滷打得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嫂子為他打的滷中有肉有菜,唇齒留香,後來小叔子果然成了舉人,嫂子做的這種面就被譽為“嫂子面”。有人聽說了“嫂子面”的做法後,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考取功名,便仿製這種面,但孩子卻累累落榜,弄得又羞又愧,所以這面便又稱“臊子面”。

  再如三鮮伊麵。傳說伊尹的母親常年臥病,伊尹特意用雞蛋和麵,揉擀切條之後,先蒸熟,後油煎,這樣即使他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地吃麵,而且久放不腐。吃麵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頭和海鮮燉制而成的。伊尹母親在兒子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這種面又叫“孝子面”。三鮮伊麵的做法和今天的泡麵的做法很相似。

  麵條的演化歷史給了我們三點啟示:其一,一個民族的主要吃食都不是在短時間內偶然出現的,而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有無數人參與其中。我們今天在享受每一種祖先傳下來的美食時,應對前人充滿感恩之心。其二,一種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廣度,是和創造者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相關的。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麵條之所以能傳至義大利和日本、朝鮮,擴充套件至歐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為我們民族的經濟文化影響力曾經很大,我們民族曾為很多國家的人所仰視。美國的麥當勞快餐今天能在全世界開連鎖店,也是這個原因。其三,一種吃食、一種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習慣和傳統,便會對該地域人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很大影響,它會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愛及對該地域人的愛交匯在一起。

名酒的傳奇歷史:茅臺酒文化歷史

  茅臺是我國著名的白酒品牌,若說起酒精飲料,在國外最有名的就是各種雞尾酒以及其它酒類。而在中國的白酒則是為一絕,更是傳統的酒精飲品。

  那麼,本期瞭解茅臺酒文化歷史。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鹽商到邊遠的貴州省經商,因為當時交通不便,黔晉相距九千里,鹽商攜帶汾酒不便,就在貴州用當地的水和玉米、大麥,採取汾酒的釀製辦法造酒,沒料到貴州的泉水奇特,生產出的酒別具風味,從此茅臺酒就成了山西鹽商的私釀酒。當地詩人吟“家唯儲酒買,船隻載鹽多”即指此而言。

  歷史上最早記錄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以後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闢夷道,專門繞道茅臺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

  茅臺古稱益部,而枸醬,經考證為仁懷赤水河一帶生產的用水果參加食糧經發酵釀製的酒。在中國的釀酒史上,真正完整用食糧經制曲釀造的白酒始於唐宋。而赤水河畔茅臺一帶所產的大麴酒,就已經成為朝廷貢品。至元、明期間,具有必定範圍的釀酒作坊就已經在茅臺鎮楊柳灣陸續興建,值得注意的是,茅臺當時的釀酒技巧已首創了獨具特點的“回沙”工藝。

  至明末清初,仁懷地域的釀酒業到達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間,茅臺地域獨步天下的回沙醬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臺白酒的品牌開端湧現。以“回沙茅臺”、“茅春”、“茅臺燒春”為標記的一批茅臺佳釀,成為貴州白酒的精品。

  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張廣泗向朝廷奏請開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鹽入黔,促使茅臺釀酒業的更加旺盛,到嘉慶、道光年間,茅臺鎮上專門釀製回沙醬香茅臺酒的燒房已有20餘家,其時最著名的當數“偈盛酒號”和“大和燒房”。到1840年,茅臺地域白酒的產量已達170餘噸,創下中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產範圍,“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成為那一時代茅臺忙碌氣象的歷史寫照。

詳解漳州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周簡介

  在漳州文化中有著一個好名“魚米花果之鄉”它養育著一方名人,歷史上養育著一大批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其中還有一位愛國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一位明末的著名學者和書畫家。世人尊稱“黃聖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黃道周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皋書舍,從事講學著作。三十八歲中進士,先後任明天啟朝廷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禎朝廷翰林侍講學士,南明弘光朝廷吏部侍郎、禮部尚書,隆武朝廷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和兵部尚書等職。由於黃道周為官清正,不諧流俗,忠言直諫,常遭貶謫。

  說起黃道周一生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黃道周是在明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刻登上政治舞臺的。崇禎皇帝因中後金的反間計,處死抗戰名將袁崇煥,重懲輔臣錢龍錫等。朝中無人敢言是非。黃道周激於義憤,連奏三疏。剛愎自用的崇禎大怒,將他降三級呼叫。黃道周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前後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職,甚至治罪入獄,表現了為國為民、光明磊落的情懷。

  晚年,他受命於危難之時,自請募兵北上抗清,在向江西姿源進軍中,於牛頭嶺首戰告捷,但終因後援跟不上,孤軍深入而失敗,在童家坊被俘。

  清軍得到黃道周,認為勝過佔領幾個州的土地,設宴招待,派人說降,都被他嚴詞斥責和諷刺,並絕食以示必死之志。就義那天,他談笑風生,從容為人揮毫酣書。臨刑前,他咬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當時是順治三年三月初五。他61歲。

  黃道周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先後講學於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才。世人尊稱之黃聖人、石齋先生。著作甚豐。《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孝經集傳》等,後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現存詩兩千餘首,被俘後”見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詩,出自憂憤,最為感人。

  他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他的楷書主要學習鍾繇,比起鍾繇的古拙厚重來,更顯得清秀、飄逸。


埋藏千年的歷史紅山文化玉器特點

  玉石在中國的意義,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飾品,而是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載體,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之一,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縣牛河梁遺址,19 ...

城市旅遊文化解說泉州番仔樓歷史

  在中國著名景點中番仔樓是泉州地區比較特別的建築,有著比一般的欣賞價值,這種樓一般都為民國時期南洋歸來的華僑所建造,因為大部分建築材料都從南洋運過來所以被稱為“番仔”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番仔樓(又稱:番客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築。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 ...

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城是中國古代最高的成就,被稱作是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一直隨著歷史的變遷,到現在這座古城也一直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如果你想要去旅遊,千萬不要錯過這麼一座歷史名城。本期北京文化,帶你瞭解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   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滄桑歷史,當時它的名稱叫 ...

客家文化特點在漫長的歷史遷徙中產生

  說道客家文化那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歷史淵遠了,在地區文化中嶺南是客家的發源地也是形成客家文化的主要地方。早在先秦時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始皇平定之前那時候的嶺南還是蠻夷之地,之後才開始了文明的進步,現如今客家人普遍分佈在廣東、福建、廣西、臺灣等省份。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客家文化的形成程序吧。   ...

台州歷史文化名城臨海

  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在少數,可是知道的就那麼幾個,大家都只是遇到了才回去注意的,比如要去旅行才想到要去了解。都覺得我們有些坐井觀天了。台州就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知道叫什麼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走進台州文化看看吧。   臨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唐以後一直是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時為畿輔,臨海作為其治所,在各方 ...

感受歷史文化氣息慈禧太后行宮

  相傳當年督辦衙門聽說慈禧太后要來避暑,便重金聘請高人設計太后行宮,但由於慈禧太后未成行而沒有開工。據說現在的慈禧太后行宮是根據當年的圖紙所建。傳說,慈禧太后的行宮的修建還與當時她的一個老情人有關。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本期鶴崗文化來為你解答。   慈禧太后行宮是清光緒年間,為迎接慈禧太后到觀都金廠“胭脂溝”視 ...

感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炎帝陵

  談到歷史,肯定有相當多一部分人都很喜歡的。那麼在株洲文化中,有這麼一座歷史文化氛圍相當濃郁的建築——炎帝陵。炎帝陵已有千餘年曆史。以前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也是歷盡滄桑,屢毀屢建。那麼留到至今的炎帝陵是什麼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炎帝神農氏“以姜水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