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中國文化遺產日的圖示採用金沙“四鳥繞日”,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區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國家文字。

  中國文化遺產日圖標表達了我國人民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我國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神聖使命感。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太陽鳥的寓意和象徵

  圖案的正中描繪的是順時針旋轉的太陽,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徵12個月;周圍逆時針飛翔的四隻鳥,象徵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象徵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鳥的腳為三趾,即所謂“三足烏”,或許與“金烏負日”的傳說有關(金烏揹著太陽在天上飛行)。

  圖案的來源是古代蜀人的一個金飾,而這個金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考古發掘,而是由建築工地的渣土中揀出來的,大致是在商周時期製作。製作的時候,先用自然砂金熱鍛為金箔,然後用堅硬物刻劃圖形而成。

  商店巴人居住在今重慶一帶,蜀人居住在成都一帶。巴蜀交戰,巴被蜀滅掉。《華陽國志》記載,蜀國的王朝興廢依次是蠶叢(圖騰動物是長條眼睛的蠶)、柏灌、魚鳧(fu,圖騰動物是魚鷹)、杜宇(圖騰動物是杜鵑鳥)、開明,等等。杜鵑鳥啼血的故事就與杜宇、開明的王朝更迭有關。傳說杜宇王朝被開明王朝篡奪,於是杜宇的國君死後變成杜鵑鳥,夜夜悲鳴。李商隱的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

  再回到中國文化遺產的這個logo,“四鳥繞日”圖案是中華先民崇拜太陽藝術表現形式的傑出代表之作,所表達的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責任心和神聖使命感。以此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稱太和山。方圓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等勝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險,洞室幽邃。山上有屬於道教的巨大古建築群,主要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峰頂建於明代的金殿,以銅鑄鎏金著稱,是我國現有的最大的銅質建築的珍品之一。武當山為武當派拳術發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中葉),面積1.6平方公里,是納西族聚居地。有黑龍潭、五鳳樓等名勝古蹟,建國後曾發現“灕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環繞,黑龍潭水分三條支流穿越古城而過,途中又分成條條細流入牆繞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聞名遐爾的東巴象形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東巴經等,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的寶貴實物例證。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為方形,牆高約12米,周長6.4公里,面積2.25平方公里,有甕城、垛口、敵樓、角樓等城防設施,以及魁星樓、點將臺、關帝廟等附屬建築。明、清兩代均有補修,但基本上還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古典園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為代表,集中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精華,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造園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充套件專案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原為清代行宮花園。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宮,明代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頤和園。佔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有各種形式和型別的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分為勤政、居住、遊覽三大活動區域。全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氣魄宏偉,手法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天壇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市城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和黃穹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有垣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黃穹宇前有著名的迴音壁和三音石。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分佈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窟內有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並富於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也體現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陵寢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儲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現儲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寢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顯陵。清皇家陵寢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魏(386年至534年)。歷經4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石窟全長1000米,有佛洞1352個,佛龕785個,造像約10萬尊,題記和碑刻6300餘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奉先寺主佛盧舍那高達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成為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日是什麼意思 文化遺產日是什麼來的

  文化遺產日是什麼意思

  文化遺產日一般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保護文化遺產的節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文化遺產日的確立是為了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文化遺產日是什麼來的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聯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為“四鳥繞日”金飾圖案。圖案中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陽,呈現出強烈的動感,象徵著光明、生命和永恆。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環繞太陽飛翔的四隻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而整體完美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

  The Great Wall

  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建築萬里長城,東起渤海灣山海關,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1.2萬餘華里,橫跨中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禦敵,便據險修築長城。秦統一中國後,把分段的防衛牆連線起來,建成規模宏偉的萬里長城,以後各朝又陸續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舊有的基礎上逐漸改建成如今的面貌。萬里長城氣魄雄偉,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於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後經多次重修與改建,仍保持原有佈局。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餘間,周圍宮牆高10餘米,長約3公里,四腳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整個建築群氣勢宏偉豪華,佈局開闊對稱,內外裝飾壯麗輝煌,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

  Mogao Caves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俗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後歷代相繼鑿建。洞窟分上下五層,高低錯落,依次排列,南北長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柱窟和覆鬥頂窟。現存已編號洞窟492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3000餘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1900年於藏經洞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繪畫作品5萬餘件。莫高窟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體,是我國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佈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能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Zhoukoudian Ruins of Peking Man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型別,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建國以來,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製石器和用火遺蹟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in Chengde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佔地560餘萬平方米,建築物達110餘處,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周圍環繞長10公里的石砌宮牆。宮殿區分正宮、東宮、松鶴齋、萬壑松風等四組建築。正宮的澹泊敬誠殿全為楠木結構,各種大典均在此舉行。是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孔廟、孔林

  Temple of Confucius,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孔廟為我國最早、最大的祭祀孔子的祠廟。佔地約10萬平方米,殿堂466間。主要建築物有金、元兩代的碑亭、明代建造的奎文閣和清代重修的大成殿。孔府與孔廟毗鄰,為孔子後裔直系子孫衍聖公住宅。孔林為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立有歷代頌揚孔子的碑刻。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藏布達拉宮

  The Potala Palace in Lhasa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傳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為紀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贊干布的婚事而興建,已有1300多年曆史。宏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建築依山壘砌,宮殿高13層,達117米,全由花岡石砌成,飛簷金頂,雕樑畫棟,氣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貴的宗教、藝術和文化寶庫。內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體現了藏式建築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風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與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充套件專案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日什麼時候確立的 文化遺產日是每年的什麼時候

  文化遺產日什麼時候確立的 文化遺產日是每年的什麼時候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於2005年12月確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2005年12月,我國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什麼意義

  遺產是個古老的詞彙。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輩留下的財產。在這種傳統的遺產觀中,遺產只是一種私有的物質財富。進入19世紀中期以來,遺產的內涵悄悄發生了變化。開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共財物視作遺產。這是另一層意義上的遺產,就是文化遺產。它是一種公共的、精神性質的財富,需要人們共同熱愛,世代傳承。

  最先和最鮮明地表達出新的遺產觀的是法國作家雨果。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壞者宣戰》中,用激憤的語言斥責當時大肆破壞法國城市歷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衛著法蘭西的歷史文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要“為名勝古蹟制定一項法律。為藝術立法,為法蘭西的民族性立法,為懷念立法,為大教堂立法,為人類智慧最偉大的作品立法,為我們父輩集體的成果立法,為被毀壞後無法彌補的事物立法,為一個國家前途之外最神聖的東西立法……”

  這段話寫於1832年。法國正處於工業化發端之際。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責任,令我們驚訝,也令我們欽佩和感動。這篇在人類文明程序中具有先覺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遺產觀說得如此明明白白。

  物質文化遺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靜態的,是實體。比如文物器物、經典古籍、大文化遺址、重要的歷史建築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廣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中間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等。

  然而,由於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的、共同認同的,它一直被認為是底層的文化而不被重視。但它是養育我們的一種生活文化,每個人都是在這共同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它直接表達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徵,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比如中國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現在頤和園和故宮上,而是深邃而鮮明地體現在春節的民俗之中。故此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遺產日的確立首先顯示一種非同尋常的必要性和極強的現實意義。近幾年,社會上在對待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上正在迅速覺醒,一方面是急速的現代化造成普遍的文化失落感,引起了人們對民族傳統的精神迴歸;一方面是協調和整體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全面的政績觀是一種先進和科學的思想。由此,文化遺產的保護、環境保護的關懷便漸漸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關注點。

  文化部主導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宣部批准的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和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調查與認定專案,正在全國各地全面展開。一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已經初見端倪。然而,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保護不能只是政府與專家學者的事,主要是民眾的事。民眾是文化創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眾不珍視、愛惜,不保護、傳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終還是要中斷或消亡。

  今天由國家確定“文化遺產日”,顯示了當代中國對自己文明的認識高度,表現了一個民族文明的自覺。只有進入現代社會,才會把歷史文明視為不可替代的珍貴的精神遺產。所以說,珍視和保護遺產的本身就是先進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今年6月9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遺產日不是紀念日,它是一種人為的主題日。要設法使公眾成為這一天的主人,成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參加者。要使國家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日;使國家舉措轉化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文化行為。

  世界需要一個經濟高度繁榮的中國,更需要一個社會全面進步與協調發展、比古文明更加文明的現代中國。一個尊重自己歷史文明的國家必然贏得世界的敬重。我們的文化雖然不是人類共有的,卻是人類共享的。我們保護自己文明的同時,也在為人類保護一份巨大的、珍貴的、不可替代的財富。


為什麼設立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幾月幾號

  為什麼設立文化遺產日   為了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因此設立了文化遺產日。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 ...

中國文化遺產作文500字

  1、舉世聞名得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合12000多華里,它被譽為“萬里長城”,可謂名副其實。長城初為秦始皇下令修築,前後共動用了幾十萬民工,用39年得時間才完工。長城得修建,有利於抵禦北方匈奴得騷擾,因而保證了那裡農業得正常進行,對中原一帶得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遠望長城,高聳雄偉,蜿蜒萬里, ...

中國文化遺產標識是什麼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是指由國家文物局確定併發布的中國文化遺產圖形標誌。2005年08月17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佈採用成都金沙“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四鳥繞日”金飾2001年出土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專家也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這是本世紀中國考古的一個重 ...

五年級中國文化遺產350

  1、中國的文化遺產有很多,古代的兵馬俑便在其中。   2、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現在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時墓葬的一個類別。   3、人們在西安市一共發掘出了三個兵馬俑坑,加起來1912 ...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構成及寓意是什麼

  1、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是由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構成的,專家也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   2、太陽神鳥圖案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其造型精練、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   3、太陽神鳥圖案是中華 ...

中國文化遺產300字

  1、秦兵馬俑位於我國陝西省西安市,它舉世無雙,是世界的珍貴的歷史文物。   2、秦兵馬俑規模巨大,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裡面約有八千個兵馬俑。將軍俑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型別眾多。將軍俑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昂首挺胸,顯得十分威武。   3、武士俑上身穿著短甲,下身穿著緊扣褲,右 ...

中國文化遺產手抄報內容

  1、北京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12 文化遺產。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2、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