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縣境苗族祖籍多為湘黔。苗族婦女戴彩繡圓頭罩,周圍垂吊各色圓珠和花纓絡。戴大銀耳環。上衣繡紅色為方的花紋圖案,腰帶是整套衣裙的方要裝飾,分別由寬8㎝及5㎝兩條組成,用彩絲線鑲鏽,並在其下端綴各色各樣小珠、錢幣和彩色毛線,走起路來伴裙左右搖擺,丁零悅耳。綁腿為三角形黑布,縫上繡好的圖案和花邊。男子一般喜穿多件衣服,衣釦有7對佈扣,下穿略短寬腰大褲腿扭襠褲,小腿處裹腿布,多穿草鞋。
文山縣境苗族祖籍多為湘黔。苗族婦女戴彩繡圓頭罩,周圍垂吊各色圓珠和花纓絡。戴大銀耳環。上衣繡紅色為方的花紋圖案,腰帶是整套衣裙的方要裝飾,分別由寬8㎝及5㎝兩條組成,用彩絲線鑲鏽,並在其下端綴各色各樣小珠、錢幣和彩色毛線,走起路來伴裙左右搖擺,丁零悅耳。綁腿為三角形黑布,縫上繡好的圖案和花邊。男子一般喜穿多件衣服,衣釦有7對佈扣,下穿略短寬腰大褲腿扭襠褲,小腿處裹腿布,多穿草鞋。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苗族是古代遷居文山地區的少數民族。據載:明朝初年就有二千餘戶苗族從貴州省遷入今文山丘北縣定居。1796年丘北縣的膩腳出現了小平地等苗族村寨。苗族按自稱和他稱支系很多,僅文山州境的苗族,自稱有蒙豆、蒙沙、蒙顓、蒙斯、蒙邶等。他稱有白苗、漢苗、花苗、青苗、素苗等。苗語屬漢藏語系苗語支,文山州苗族的語言為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今本州有苗族人口419855人,分佈在州境的八縣。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歷史最古遠的成員之一。由於文山地區的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以及苗族的心態等因素,他們比較完整地保留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今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習俗、服飾、音樂和舞蹈,承傳著自己的倫理道德、審美思想、思維習慣,但先民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文化發展史,多以口碑流傳,口碑古籍蘊藏豐富。苗族的“蘆笙文化”是古籍文化的精典之一。
苗族傳統節日以花山節最為隆重,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初三、初四這幾天舉行。節日期間,開展到爬杆傳統體育活動,熱鬧異常;青年男女以對歌擇偶,歌聲起伏。花山節,是一個充滿著愛情、幸福、歡樂、吉祥的節日。
苗族的人生禮儀,仍保留傳統儀式。“苗族說親”、“苗族跪拜禮”、“苗族娶親過五關”等民俗,獨具地方、民族特色。
我州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主食一般為包穀和大米,其次還有蕎、薯等雜糧。苗族的原始宗教是多神信仰,表現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有少數苗族群眾信奉天主教。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的苗族不斷交流和合作,促進文山苗族經濟、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