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淺談苗族服飾的歷史及其演變過程

淺談苗族服飾的歷史及其演變過程

  “這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儘量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縱使不能抵擋黑夜的來臨,我們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苗族服飾瞭解瞭解苗族服飾的歷史及其演變過程。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游地區。他們的歷史可上溯至堯、舜、禹時代。戰國時吳起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這個“三苗”或“三苗國”的地域,在今江漢、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帶。春秋戰國時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荊楚地區被稱為“荊蠻”。“三苗”後裔“荊蠻”勢力的興起,大約在商朝前,成為後來掘起的楚國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區而被稱為“五溪蠻”、“武陵蠻”、“長沙蠻”等。到唐、宋及其以後時期,苗族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國南方再度呈現出自己的重要影響,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後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與苗族的關係亦日漸密切,對苗族的認識也有所增強,於是“苗”遂從若干少數民族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民族的族稱重現於文獻之中。現在苗族分佈的狀況,大約成形於漢唐時期。

  流傳於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古歌《跋山涉水》這樣描述苗族先民的遷徙:“古時苗人住在廣闊的水鄉,古時苗人住在水鄉邊的地方;打從人間出現了魔鬼,苗眾不得安居,受難的苗人要從水鄉遷走,受難的苗眾要從水鄉遷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他們追趕著太陽的足跡,他們相信“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好生活就在山那邊。”苗族先民在壓迫中遷徙,他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望,遷向陌生的領地。

  苗族從古至近代,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遷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佈格局。第一次發生在遠古時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經堯、舜、禹三代的不斷“征戰”、“竄三苗於三危”,包括苗族先民在內的“三苗”集團被分化瓦解。第二次發生在西周至戰國時期,西周對“荊蠻”的多次用兵和楚國勢力的擴充套件,苗族先民大部被迫離開江湖平原,遷入五溪、武陵地區。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描述了這時期大規模遷徙狀況。

  第三次發生在秦、漢至唐、宋時期。這時期苗族的主要流向,是從五溪、武陵地區向西、向南遷徙。向西進入川南和貴州大部分地區,有的經川南和黔西北開始遷入雲南;向南遷入湘西和廣西,有的又由桂北進入黔南、黔東南。第四次大規模遷徙發生在元、明和清時期。

  這時期苗族繼續從五溪、武陵地區遷入貴州、廣西,並從貴州、廣西及川南經過不同線路進入雲南,由雲南陸續出境,遷徙至東南半島的北部山區。這些大規模遷徙主要是各朝發生的戰爭和推行的民族鎮壓政策所致,亦有因天災原因逃荒的小規模遷徙。

  此外,苗族其實還有第五次大遷徙,即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戰爭又迫使大批苗族難民從東南半島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今天分佈在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狀況。

  苗族縱貫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形成了如今分佈在黔、湘、滇、川、鄂、瓊和國外的與其他民族大雜處小聚居的格局。在遷徙和不斷開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儲存了自己的文化並將之影響他民族的同時,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華,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滿生機活力的絢麗多姿的文化。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淺談苗族美女們的日常服飾與穿著

  每個女的都希望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的,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都說世上無醜女,只要你肯下功夫在自己的身上,醜女就不會與你掛鉤。畢竟人靠衣裝,沒靠靚裝。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苗族服飾看看苗族美女們的日常服飾與穿著。

  苗族女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託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繡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膠花等飾物。

  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雷山巴河支系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繡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臺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几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

電話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1、電話機是美國人貝爾於1876年發明的,他用兩根導線連線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

  2、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傳送呼叫訊號;

  3、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乾電池;

  4、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衝,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使用者,自動完成交換功能,從而把電話通訊推向一個新階段;

  5、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了按鍵式全電子電話機,除脈衝發號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音多頻發號方式,隨著程控交換機的發展,雙音訊按鍵電話機已逐步普及;

  6、90年代初,已有了將撥號、通話、振鈴三種功能集於一塊積體電路上的電話機,隨著話音識別技術的發展,直接用話音撥號的新型電話機也正在出現。


泗州戲的歷史分佈與地域變化

  泗州戲,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好。有了泗州戲的代表作和優秀的泗州戲名伶。但是,泗州戲的發展也在現在受到了冷遇,急需政府加以支援。今天,要介紹的是泗州戲的歷史分佈和地域変化,相信這也可以讓你更好地瞭解泗州戲文化。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 ...

民族文化,布朗族人口及其分佈所在

  布朗族是我國西南歷史悠久的一個古老的土著少數民族,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布朗族總人口為9.19萬人。那麼,布朗族人口及分佈都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布朗族文化中瞭解吧。   我國的布朗族在全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佈,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臨滄 ...

民族風,苗族服飾和生活習慣

  這期苗族服飾帶來的是苗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品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佈很廣,主要居住在我國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還有少數在湖北、海南島散居。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品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佈很廣,主要居住在我國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還有少數 ...

數產生的歷史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原始社會中,人們進行生存活動總要和野果、魚等打交道,便逐漸形成了數的概念。剛開始,人們用腳趾和手指等來計數,但很快就發現不夠用,便又用石子來計數。但石子一顆顆的數也是很麻煩,於是人們就用大一點的表示一定量的小石子。之後就又發明了算籌。可是算籌也不是很好使用的方法。於是就在樹皮等物品上刻一些符號,久而久之, ...

關於重慶的歷史演變過程

  重慶的歷史演變過程:   1、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   2、公元581年,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37年11月 ...

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

  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如下。   1、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 ...

歷史上的宋神宗是明君嗎

  歷史學家認為,宋神宗趙頊主持的熙寧變法是地主階級的一個自救運動,在根本上是對抗農民的階級鬥爭的。但它又在階級鬥爭影響、推動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發展的前景和勞動人民的要求。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認為:宋神宗的熙寧變法是以"去疾苦,抑兼併、便趣農為急"。   宋神宗在推行新法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