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泗州戲的歷史分佈與地域變化
淺談泗州戲的歷史分佈與地域變化
泗州戲,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好。有了泗州戲的代表作和優秀的泗州戲名伶。但是,泗州戲的發展也在現在受到了冷遇,急需政府加以支援。今天,要介紹的是泗州戲的歷史分佈和地域変化,相信這也可以讓你更好地瞭解泗州戲文化。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不過,關於泗州戲的來源卻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早期的泗州戲,是一種近似說唱的簡單戲劇形式。它從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簡單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葉琴伴奏的“唱門子”(沿門賣唱),逐漸發展為“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小戲班。他們以柳葉琴(亦稱土琵琶)、梆子、小鑼伴奏,並加人聲幫腔,但仍十分簡陋,只能在農村“跑坡”唱“地攤子”。後來出現女演員,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發展。
直到1920年前後,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臺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在城市舞臺流動演出。現有8個專業劇團。由於泗州戲具有活潑、動聽、通俗和鄉土氣息濃郁等特點,在淮北、淮南及江蘇北部一些地區極為盛行,業餘劇團遍佈城鎮和農村。
泗州戲與流傳於江蘇省徐州一帶的柳琴戲以及海州、魯南的淮海戲是同屬於一個劇種--"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戲和淮海戲屬"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戲是"拉魂腔"的南派。該劇起源於江蘇海州,發展、成熟於泗州,故名。
據傳,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江蘇省海州一帶,有邱、葛、張三位老農愛好民間音樂,他們在勞動休息時,常編山歌企盼太平豐年,山歌有兩種,一種稱為太平調,一種成為獵戶腔。後經收集整理,不斷豐富,就編出了具有簡單人物故事的"小篇子"進行演唱,由於唱腔優美,聽者不思飲食,趕場聽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譽為"拉魂腔"。後因連年災荒,張姓在海州一帶串門賣唱,發展為淮海戲;葛姓流浪於蘇北、魯南一帶,發展為柳琴戲;而邱姓則在泗州一帶傳藝賣唱,由於是"串門賣唱",民間又稱"拉魂腔"為"走股子",因為是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稱泗州戲。
因此可以看出,泗州戲早期以局部發展為主,主要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限制在本地。在後來的時間中才慢慢發生了地域變化,在淮北、淮南及江蘇北部一些地區極為盛行,業餘劇團遍佈城鎮和農村。
淺談:歷史文化名稱的保護與開發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民族文化看看歷史文化名稱的保護與開發是怎樣的吧!
起源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並公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均為儲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且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工作,《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並明確規定由國家制定保護辦法。
2005年10月1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正式施行,確定了保護原則、措施、內容和重點。
2008年7月1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規範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與批准。如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佈局、環境、歷史風貌等遭到嚴重破壞的,由國家撤銷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公佈
國家於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後公佈了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99座。此後,分別於2001年增補2座,2004年增補1座,2005年增補1座,2007年增補7座,2009年增補1座,2010年增補1座,2011年增補6座,2012年增補2座,2013年增補4座,2014年增補2座,2015年增補3座,2016年增補1座(截至2016年5月4日),共計130座(此處為瓊山和海口分開計算)。
備註:2002年10月瓊山市併入海口市。2006年11月,根據國家秘書二局的意見反饋,要將瓊山歷史文化名城更名為海口歷史文化名城,會在當時已批准公佈的10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產生連鎖反應,建議海口市重新呈報申報檔案,直接申報海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7年3月13日,國家正式批准海口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做統計報告及海口市政府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均將海口和瓊山視作一處。
淺談東北喪葬習俗與習慣
常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總不能死的時候也愁眉苦臉的,所以有些地方人死了是放歡快的音樂來悼念。你知道東北喪葬習俗與習慣嗎?不妨城市文化裡看看。
死者
按照年齡:少年一般不會操辦,中年人去世叫不足壽,不允許穿壽衣,老年人去世叫喜喪。
按照性別:男人去世會在靈棚裡扎驢,現在都改成了馬。如果男子已婚且其妻子尚在,那麼下葬那天妻子不允許去,且會被蒙著頭躺在炕上,腳上系紅繩,防止把她也帶走。女人去世扎紙牛,話說一般女人都比男人長壽,很少見女人走在男人前面的,除了疾病和意外。
停靈
時間:都停單數,三天七天五天等
方向:頭朝西,還有一條是頭不可以衝門,後者要比前者的作用大。
守靈:靈堂不可以斷人,以防回魂的時候沒有人找不到路。
戴孝
晚輩戴孝,直系晚輩要戴重孝,七天之內不允許洗頭、洗臉。非直系晚輩戴孝帶,胳膊圍一圈黑布,現在有用黑色帶有“孝”字的牌代替的。
下葬
不同地區風俗不同,一般是腳踏河,頭枕山。還有“頭朝東,三年不咬空”的說法。
喪葬費用
不管什麼講究規矩,天大地大死者最大。有人說東北喪葬奢侈,但是有句話說“花多少錢能咋的,人沒了”就是講這個事的。但是觀察得出:大部分人家的喪葬支出都大致等於“帳桌子”上寫出的接到的“禮”錢。
人的死亡是一種風險,而這種“帳桌子”代表的是一種原始的保險制度,幫助正在遭受災難的家庭渡過難關,所以白喜事人可以不到但是錢必須到,不然就視為斷交,干係很大。喪葬的排場和一家人的經濟能力以及人緣有很大的關係。
棺材
講究的用七寸厚的,需要二三十個壯小夥子才能平穩的放入墓坑。
墓地
一般葬入祖墳,人沒三年之後才可以立碑。
風水
墓地周圍不能有坑,說道是有多大的坑就需要多少人命來填,所以你會看到絕大部分的墳地都是在平地。墓地栽楊樹,而不是松樹柏樹。
火葬
火葬我堅決反對,死後要尊重人的屍體,這是他留在世上最後的痕跡,你居然要一把火給燒了?土葬,要擺平民政機關的各方官員,不然就會被挖墳掘屍,在大庭廣眾之下倒上汽油焚燒。
回族人怎麼能土葬?尊重少數民族習俗。漢族人也重來沒有火葬的習俗。
引魂雞
必須是紅公雞,這個紅公雞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紙紮的。
靈幡
長子、長孫手持靈幡。
淺談廣西民歌特點與風格
我們都知道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少數民族壯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廣西並非僅僅只有壯族一個民族居住。在廣西,不僅有壯族,還有漢族,苗族,瑤族等等許多少數民族。眾多的少數民族也形成了眾多的民歌文化,那麼廣西文化中廣西民歌的特點都有哪些呢?
盤王歌--瑤族祭祀盤王時唱的歌。傳說瑤族先祖因天旱逃荒、飄洋過海謀生,海 ...
淺談甘肅民居特點與建築特色
建築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三大要素文化之一,衣食住行中的住就是體現了建築對於人們重要性。建築文化在我國呈現出多樣化的樣貌,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擁有著不同的建築文化。那麼,甘肅文化中建築文化又如何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甘肅的傳統民居建築吧。
甘肅民居主要成分當屬四合院行制,也是漢民族自漢唐以來民居建築發展 ...
淺談雲南結婚習俗與彩禮
結婚是中國每個民族的重大節日,它象徵著傳統文化。每個民族的婚俗都是不一樣的,雲南是個少數民族聚集地。經過多年來民族文化的融合,漸漸的帶有云南特色的婚俗也相繼誕生。下面和小編一起雲南文化中看看這特有的結婚習俗吧。
樸素的愛情信物
西卡。“西卡”,是居住在臨滄的彝族支系俐米人的語言,意思是“結婚證物” ...
桂圓好處知多少?淺談桂圓的功效與副作用
桂圓的功效作用:
1、健腦安神
2、抑制子宮肌瘤
3、恢復體力 ...
淺談:民族文化長河中的畲族歷史與文化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的瞭解中,其歷史和文化是最受人關注的,也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畲族變得更加獨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的歷史與文化吧。
畲族歷史:
來源傳說: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
淺談:藏族朝拜的歷史故事與由來
在西藏,有種信仰,叫一生朝拜。叩等身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一般這些教徒或信徒們會在手、膝蓋上佩著護具,前身掛一毛皮衣物,不懼千辛萬苦,從家鄉出發,三步一叩地向聖地拉薩進發。那麼藏族朝拜有什麼樣由來呢?一起到藏族文化中去了解吧。
對於藏族人民的這種信仰、這種對佛的虔誠 ...
淺談澳門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似乎成為了中國人的生活宗旨,即使是在快速發展工業的今天,人們也把吃放在了第一位。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早已衝破國門走向世界,而澳門的飲食也成為了一個能夠體現澳門習俗和當地人民的智慧的一種文化。下面的澳門文化為您帶來澳門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匯聚中西南北特色
許多外地人對澳門人有句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