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忙碌讓我們心力交瘁,每天都因生計而忙碌於工作中。難得閒暇之餘當然得遊山玩水吸吸氧氣。江西省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溼潤季風氣候,許多知名景點非常適宜假期休憩。那麼,去江西旅遊必去的景點有哪些呢?讓城市文化來為您介紹吧?
樂平古街古村 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區,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
該區內呈裡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儲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
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19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
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
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范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范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樂平古街18座古村簡介
1、樂平市區老北街區: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公安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
2、樂平市區古城隍廟區: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佈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餘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佔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佔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3、名口老街:名口老街,位於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裡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
4、湧山老街:湧山老街位於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新葉村
位於浙江建德市西南大慈巖鎮的新葉古村,宛如一幅被時代無意間遺落的歷史畫卷。它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座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被古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由於村後有座玉華山,所以新葉村也被稱為玉華葉氏村。從玉華葉氏第一代到這裡定居,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已繁衍成一個巨大的宗族,新葉村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葉氏聚居村。800多年來,玉華葉氏家族在這裡建起了大片的住宅,至今完好地儲存著古祠堂、古大廳、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築。
新葉村的整個群落建築,以五行九宮佈局,包含著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走進新葉村,就像走進了一個迷宮。村裡的街巷有上百條之多,這些密密麻麻的街巷,寬的近3米,窄的只有80釐米。兩側房子高而封閉,巷子窄而幽深。高大封閉的白粉牆,將一戶戶人家包圍在一個窄小的天井院中,縱橫交錯的街巷將戶與戶、房子與房子連成一個有機、有序的整體,構成一幅體現神秘古老文化的立體圖象。
祠堂,是新葉村古建築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徵。這裡依然儲存著崇仁堂、有序堂、榮壽堂等十六座宗祠,其中崇仁堂最為高大華麗,它的規模不但超過了祖廟,也超過了總祠。一般的祠堂只有兩進或三進,而崇仁堂則有四進,總進深26米,縱深空間的神秘感非常強烈,這在中國的建築中很少見,足見崇仁堂在玉華葉氏家族中的地位。
摶雲塔是新葉村的又一古老建築,離它數步之遙,便是葉氏家族培養學子的重樂書院。從明成化到萬曆年間,葉氏先祖興建及整頓了水渠、道路、橋樑,為了振興文運,專門修建了摶雲塔。站在古塔下,我用手輕輕摩挲著這個古老的建築,突然產生了一種真切而遙遠的感覺: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裡,葉氏先祖請來風水先生,沐浴焚香,選好吉地,在祠堂隆重地祭拜過祖先後,便開始建造摶雲塔,一磚一石中鑲嵌著他們光宗耀祖、香火永續的信念。進了臘月,村裡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郁,做黃酒、打年糕、演社戲。如果在這個時候住進一戶農家,可以感受到地道的鄉村“年味兒”。
一座約300平方米的寺廟花了5億多元重修?近日,市民王先生報料。這裡面有什麼玄機?記者走訪得知,原來,這“高昂”的重修費,只是因為當時的通貨膨脹。
“許志北首倡樂捐3000萬元,許志慨樂捐1500萬元……”近日,記者在王先生的帶領下,來到晉江龍湖鎮梧坑村觀音宮。這是一座面積300平方米左右的寺廟,看起來與普通的寺廟並沒有什麼不同。在王先生的指引下,記者發現了其中的玄機。
只見一塊嵌在寺廟大門旁邊牆上的青石板,整整齊齊記載著1948年時的“重修本寺樂捐芳名”。記者注意到,名單裡總共有45個人,許志北捐款最多,為3000萬元,捐款最少的也有10萬元。45個人總共出資逾5.33億元,重修了這座寺廟。據該寺廟負責人許先生介紹,該寺廟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已經有200多年曆史。
為何寺廟的重修費這麼高?泉州學研究所林少川所長表示,20世紀20年代末與30年代初,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幾家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的全國統一流通貨幣,簡稱法幣。同時,政府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通貨惡性膨脹,法幣急劇貶值,物價瘋狂上漲。
林少川介紹,新中國成立前法幣100元可購買的物品分別為:1937年可買2頭牛,1938年可買1頭牛,1941年可買1頭豬,1943年可買1只雞,1945年可買1條魚,1946年可買1個雞蛋,到1948年則連1盒火柴都買不起了。新中國成立後,為控制通貨膨脹,中國共產黨於1955年3月1日發行了新人民幣,收回當時的舊幣,1萬元換1元。因此當時重修的5億多元相當於1955年的5萬多元,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凝結著祖先智慧與汗水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根。也許你每天都從它身邊走過,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許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卻聽不到它發出的無聲呼喊。
南園古村位於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距河源市區僅12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路東江航道貫穿,陸路京九鐵路、205國道、粵贛高速 ...
江西的金溪縣,有個竹橋村。在我看來,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是構築風水的典範,也是經營內心的傑作。
說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除了指它的建築及裝飾風格集中體現了撫州一帶古民居的基本特點外,還在於它至今保持著完整的村落形態、古老的民居建築和大量的文化遺存。現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仍有100多幢,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 ...
初次走進徽州的唐模古村,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記憶中,卻一時又搜尋不出這種感覺的清晰由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 猗。”這是《詩經·伐檀》中的詩句。坐落於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幹園”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幹園”建於清初,又稱“小西湖”。亭臺樓閣、水榭拱橋點綴其間,湖堤檀木茂密,湖面 ...
位於江西省高安市的賈家古村,集南北建築風格之大成,集儒、道、佛三教文化於一村,令世人感慨。
賈家古村
在賈家古村逶迤而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翰第閣——這座賈家古村標誌性建築。只見青磚黛瓦,簷角飛翹,雄偉壯觀,正上方雕刻有“畲山賈村”。進翰第閣,順著村中巷道,現存的300多幢元、明、清古民宅,青磚灰瓦 ...
流坑是被稱作“濃縮華夏耕讀文明最後孤本”的千年古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位於風光秀麗的烏江之畔,青山環抱,江水繞流。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流坑村是中國封 ...
廬陵憑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享譽全國,除此之外,擁有眾多的古村落群也是吸引遊人的一大因素,在這裡你能感受到古老的人文氣息。在廬陵眾多的古村落中最為珍貴的應該是流坑村和渼陂古村了,這些古村能讓你見識到真正意義上的贛派民居,領略到贛地古樸、蒼涼的風貌。“千古第一村”——流坑村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樂安縣 ...
在美麗的湖南巫水河畔,有個神秘而古老的村落,被山水環繞,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故名“高椅村”。高椅村共有590餘戶2200多人,85%為楊姓,侗族人。古村規模宏大,建築奇特,深藏著許多秘密和驚奇。整個村落至今儲存著明清時期連續500年間修建的古民居104棟。村落以五通廟為中心,呈梅花狀分成5個群落,村中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