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科舉制度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的舉人等稱號

  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兩千餘件明清科舉考試墨寶現河南開封

  你知道古代的考生是如何答題的嗎?你知道狀元的卷子筆記是什麼模樣嗎?你知道古代的“准考證”是何物嗎?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在河南大學校內展出的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中尋找答案。

  據瞭解,這次展覽以“紅燭業”為主題,共展出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治學態度和科舉制度發展的佐證物。在展出的物品中,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明朝,大致可以劃分為舊時學生的課藝作業;舊時老師批改過的課業卷;舊時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試卷和紅譽課業卷;舊時科舉的有關實物等四部分。

  展出的戒尺

  展品中,一件明朝萬曆年間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的複製品,吸引了許多參觀者慕名前來,此卷屬於冊頁式,共十九折,正文之前有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後還有9位考官的官職和姓名。正文為館閣體小楷書寫,共2400餘字,硃筆斷讀,一氣呵成;此外,還有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河南鄉試試卷的刻本,刊印了當時河南鄉試81名舉子和副榜第一名的考卷,考題為“中州形式論”,講解人員對小編說道,這道考題可以看做是古代的“中原崛起論”。

  從這些工整的筆記中,可以看到舊時文人的胸懷和抱負;另有不同年代的“卷票”展出,據講解人員介紹,這些“卷票”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准考證號,考生可以憑藉它查閱自己的試卷。除了這些墨寶之外,眼鏡、墨盒、戒尺等私塾、文人用品也在這次展覽中一一亮相。

  展出的考試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寫的課業捲上,每份都有先生的批改痕跡:精彩之處圈圈點點,不妥之處則標記出來,讓學生再做思考,不僅要論個對錯,還在文末有一段評述,態度非常認真。據展覽負責任馬屯富介紹,這些展品是從聚協昌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專門選取,在此展出,一方面以此紀念河大建校100週年,另一方面以此懷念舊時的先生們。“展出這些筆跡和實物,是為了展示舊時代文人治學態度的嚴謹,弘揚師德師風,這些硃紅批點文章在這裡是首次公之於眾。”馬屯富說道。

  據介紹,從9月20日開展以來,展覽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參觀者。有的是河南大學的師生,也有本次的市民,更有從外地慕名前來的參觀者。據展廳解說員說,有的參觀者反覆前來,仔細琢磨卷宗中的字句和意蘊。前來參觀的退休職工白世明在留言中寫道:“明清師德師風展,值得一看。教師的態度從學生的作業中便知,很讓人敬佩,那些小楷的工整,也讓人折服。”來自河南大學的學生王兵則對小編說道:“看了這個展覽,讓我對古代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瞭解。這些字跡非常工整,值得現代的人學習。治學的嚴謹,卷末評語的中肯和理性,都讓我歎服。”

  在中國古代,眾多學子是要透過童試、鄉試、會試依次考取秀才、舉人、貢士,最終入仕為官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

  據悉,這次“紅燭業——明清師德師風筆墨珍藏展”由河南大學和光明日報社文摘報聯合舉辦,將於10月20日結束。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是什麼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是隋煬帝設定進士科。進士科是隋煬帝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在隋朝時,科舉制度並不是很完善,只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三種形式。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才逐步完善。   科舉制度有哪些弊端?一、成為統治的工具封建社會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 ...

科舉制度始創於哪個朝代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主要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要求中正官由朝廷選派,主管原籍各類人物的評議,將被品評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級,每級再分上、中、下,共計九個品級,按品級推薦給朝廷。 ...

科舉制度的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

明朝的科舉制度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為每三年各府、州、縣考選其俊秀諸生,認為有應鄉試資格的,送之於省,稱為“郡試”,又稱“小考”;第二步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中式者為“舉人”;第三步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第四步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殿試取中者叫做“進 ...

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於哪個朝代

  魏晉以後,察舉制度發展為九品中正制,即將察舉的物件分為九等,政府按等錄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選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州、郡的中正,負責對士人品級的評定。九品中正制初實行時,繼續貫徹曹操“唯才是舉”的原則,評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當時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舉制,大小官吏都 ...

開創科舉制度的皇帝是誰

  科舉制完整的開創是由五位皇帝來相繼完成的,不是由哪一位來單獨完成的。   1、隋文帝:開始實行用考試選拔人才的辦法,當時主要的考試有明經、明法、明算等。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   2、隋煬帝:創立進士科,科舉考試製度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 ...

科舉制度是哪個皇帝建立的

  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楊堅建立的。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