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秋戰國時期有什麼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有什麼特點

  1、刑法。重要的制度革新是採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這種法律日益代替了傳統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預設的那些稱之為“禮”(此字有不同的解釋,如“傳統習俗”、“禮貌行為的通例”、“禮儀儀式”等)習慣行為準則。最早一個確鑿無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鄭國把刑書刻在一套青銅鼎上。

  2、改革與變革。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著社會狀況。可以說,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現都是改革的結果,戰國七雄之所以能並踞中華大地,也是不斷革新的結果。

  3、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對我國和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墨經》中總結和提煉的大量物理學知識,也在我國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4、經濟。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

  5、人口。農業的改進很可能伴隨著人口的增長,根據梁啟超的推測,戰國後期人口已達三千萬以上。在戰國時期,城市似乎大為增加,而且規模擴大,設計也複雜了。幾個跡象之一,如考古發掘所顯示的,是它們的幾段城牆相當長。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希望上述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1、孔子。

  (1)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2)理想人格“內聖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於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

  (3)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其基本內容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有所發展,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方面。

  (1)民本: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養民要制民之產、使民以時、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4)性善: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則,“道”的執行規則決定著人世間的一切,人只有順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規律才能與天地融合,達到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目的。在“道”的基礎上,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西漢初年被統治者採用,對百姓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減輕對百姓生產生活的干涉,對恢復戰國以來因戰爭造成破壞的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無為而治”的基礎是小國寡民,小到“雞犬之聲相聞”。雖然小,但老子不主張百姓之間頻繁的往來,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這樣可以減少社會矛盾,利於社會穩定,但實際上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屬於比較消極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事物都是相對的,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這對於人們正確全面地認識事物具有重要的意義,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張“兼愛”,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愛,交相利”,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及禮樂制度;鼓吹“尚同”、“尚賢”,反對任人唯親。

  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

  5、韓非。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但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

  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個國

  春秋時期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有“春秋五霸”稱號的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這五個國家的實力較強。戰國初期大約有二十幾個國家,到了戰國中期只剩下七個國家,這七個主要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戰國的時間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這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春秋春秋戰國時期哪七大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大強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   ...

春秋戰國時期哪些著名人物

  1、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到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 ,名小白。   2、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3、越王勾踐: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 ...

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公輸家族

  魯班就是公輸班。魯班所在的家族也就是公輸家族。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 ...

春秋戰國時期幾個國

  1、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一百多個國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想當霸主,便開始連年的戰爭兼併,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戰國就是這天下大亂,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 ...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史哪些

  國別史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史為《國語》,《國語》共二十一篇:《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共七萬餘字。另一部國別史為《戰國策》共三十三卷。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叫國別體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國語 ...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春秋時期的政治特徵是雖然諸侯林立,但還是都要聽從於周天子,各諸侯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子民,效忠於周天子、定期朝拜、遵循禮俗、定期向周王朝納貢賦稅。各諸侯國之間常年征戰不休,出現了歷史上的春秋五霸。   2、戰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周衰落,取而代之,各諸侯國繼續春秋時期的戰爭,攻城略地、合縱連 ...

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什麼品格

  士長期受禮治文化傳統的影響,他們有著很高的道德境界,被時人美譽為"君子"。誠實守信、克盡職守、淡漠名利、推功讓賢是他們人格特徵的高度概括。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誠實、守信、敬業、廉潔、禮讓、勇敢、賢德等優秀品質都可溯源到士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