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秋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七大強國

春秋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七大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大強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

  燕國: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韓國: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

  趙國: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

  魏國:國君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秦國: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1、孔子。

  (1)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2)理想人格“內聖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於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

  (3)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其基本內容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有所發展,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方面。

  (1)民本: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養民要制民之產、使民以時、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4)性善: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則,“道”的執行規則決定著人世間的一切,人只有順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規律才能與天地融合,達到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目的。在“道”的基礎上,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西漢初年被統治者採用,對百姓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減輕對百姓生產生活的干涉,對恢復戰國以來因戰爭造成破壞的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無為而治”的基礎是小國寡民,小到“雞犬之聲相聞”。雖然小,但老子不主張百姓之間頻繁的往來,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這樣可以減少社會矛盾,利於社會穩定,但實際上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屬於比較消極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事物都是相對的,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這對於人們正確全面地認識事物具有重要的意義,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張“兼愛”,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愛,交相利”,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及禮樂制度;鼓吹“尚同”、“尚賢”,反對任人唯親。

  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

  5、韓非。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但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

  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有幾個國

  春秋時期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個諸侯國,其中有“春秋五霸”稱號的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這五個國家的實力較強。戰國初期大約有二十幾個國家,到了戰國中期只剩下七個國家,這七個主要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戰國的時間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這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哪些著名人物

  1、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到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 ,名小白。   2、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3、越王勾踐: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 ...

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公輸家族

  魯班就是公輸班。魯班所在的家族也就是公輸家族。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國人,今山東滕州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 ...

春秋戰國時期什麼特點

  1、刑法。重要的制度革新是採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這種法律日益代替了傳統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預設的那些稱之為“禮”(此字有不同的解釋,如“傳統習俗”、“禮貌行為的通例”、“禮儀儀式”等)習慣行為準則。最早一個確鑿無疑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鄭國把刑書刻在一套青銅鼎上。   2、改革與變革。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 ...

春秋時期幾個國家

  1、據統計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差不多有一百四十多個,它們分別是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鄾國、任國、邢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許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鄫國、呂國、虞國、州國、州國、州來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 ...

春秋戰國時期幾個國

  1、春秋時期有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一百多個國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而這些國家都想當霸主,便開始連年的戰爭兼併,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戰國就是這天下大亂,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二週滅亡前和二週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 ...

戰國時期哪些國家

  1、戰國時期有齊、楚、秦、燕、趙、魏、韓。   2、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   3、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4、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5、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6、齊:約佔有 ...

東漢時期位和親事件

  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