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傳統食俗

春節傳統食俗

  每個地域不一樣,春節的食俗也不一樣。中國傳統的的春節食俗是什麼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春節傳統食俗吧。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以上就是關於春節傳統食俗的相關內容,祝您今年春節能大飽口福。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民間的節令與傳統食俗

  中國民間的節令小食,都有著自己特定的來源,或與歷史或與文化事件相關。時至今天,一些小食早已被淡忘,但更多的卻一代代地被傳了下來。南朝梁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較為完備地記述了南方地區的節令飲食,其中漢代至南北朝時代的節令飲食風俗幾可一覽無餘。

  春節古稱元旦,又稱元日。所謂“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荊楚歲時記》載:在除夕日,家家戶戶要備辦好酒好菜,全家在一起開懷暢飲,迎接新年。同時要留出一些守歲吃的年飯,到正月十二日,撒到街旁路邊,寓送舊納新之意。大年初一還要飲椒柏酒、桃湯水和屠蘇酒,下五辛菜,每人還要吃一個雞蛋。飲酒時的順序與往常不同,要從年齡小的開始,而平時則是老者、長者先飲第一杯。

  新年所用的這幾種特別飲食,並不是為了品位,而是為了祛病除邪。古人以椒、柏為仙藥,認為吃了以後能身輕耐老。魏人成公綏的《椒華銘》雲:“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人還認為桃木是五行之精,能鎮壓邪氣,吃了用桃木煮的水,能制服百鬼。五辛指韭、薤、蒜、蕓薹、胡荽五種辛辣調味品,吃了可以順通五臟之氣。晉人周處《風土記》雲:“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燻煉形。”這裡的“五辛盤”,就是上述的“五辛菜”。

  正月七日是古代的“人日”,又稱“人慶節”,這一天須吃以七種菜煮成的羹。因各地物產不同,所用的菜也不同。如廣東人用芥蘭、芥菜、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福建、臺灣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芥菜寓意長壽,如此等等。一些地區還有吃“及第粥”等風俗,北方人在這一天還要吃餅,而且必須是在庭院中煎的餅,俗稱“熏天”。

  正月十五日,人們熬好的豆粥,滴上脂膏,用以祭祀門戶。先用楊枝插在門楣上,隨枝條擺動所指的方向,用酒肉和插有筷子的豆粥祭祀,祈福全家安康。

  從正月初一到三十日,年輕人常常會帶著酒食去郊遊,一起泛舟水上,臨水宴飲。還要象徵性地洗洗自己的衣服,把酒灑向岸邊,以解災厄。

  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之日。這一天人們會帶著酒肉在一起聚會,並在社樹下搭起高棚,祭祀土地神。祭祀完畢,大家共同分享祭神用的酒肉。據說吃了祭神用的酒肉,便能福祿永隨了。

  冬至過後的105日,是古時的寒食節,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相傳晉文公為悼念介子推被焚,晉人哀憐子推,於是寒食一月,不舉火為炊,以悼念這位志士。到了漢代,因一些老弱不堪寒食1個月,便改為三日不舉火。曹操還曾下過廢止寒食的命令,但終不能禁。寒食節的主食為杏仁粥及醴酪。

  寒食一過,就是春光明媚的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帶上酒具,到江渚池沼間去作曲水流杯之飲,在上流放入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漂至人前,即取而飲之。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盡興,還含有流杯宴飲可除去不祥之意。同時,還要吃摻和鼠麴草的蜜餅團,據說吃了可以預防春季流行病。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粽子是這一節日的主要食品。傳說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日投江,人們用箬葉包上黏米煮成粽子,或以新竹截筒盛米為粽,並以五彩絲繫上楝葉,投進江中,用以祭奠屈原。

  六月炎夏,興食湯餅。湯餅指的是熱湯麵,意在以熱攻毒,取其大汗來除散暑氣,亦為祛惡之舉。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此時秋高氣爽,人們爭相出外郊遊,野炊宴飲。富人宴於臺榭,平民則登高飲酒。少不了的食品是餅餌和菊花酒,據說吃了能使人長壽。陶淵明把重陽節看作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所謂“引吟載酒,須盡一生之興。”並有詩曰:“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飲酒賞菊,確為人生一大樂趣。

  十月一日,要吃黍子羹,北方人則吃麻羹豆飲,為的是“始熟嘗新”。嘗新即嚐鮮,泛指享用應時的農產品。

  到了十一月,採摘蕪菁、冬葵等雜菜晾乾,醃為鹹菜酸菜。醃得好的,呈金釵之色,十分好看。南方人還用糯米粉、胡麻汁調入菜中泡製,用石塊榨成。這樣的鹹菜既甜且脆,汁也酸美無比,還被人們用來當作醒酒的良方。

  十二月八日,稱為臘日,這個節日除了要舉行驅鬼的儀式,還要以酒肉祭灶神,送灶王爺上天。祭灶一般由老婦人主持,以瓶作酒杯,用盆盛饌品。又說佛祖釋加牟尼是在這一天成佛的,佛教徒此日還要燒“臘八粥”。以後,祭灶活動改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與臘日不相干了。

  《荊楚歲時記》不曾提到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中秋節,也許這方面的內容已殘佚不存,無從查考。中秋節是由先秦拜月活動發展而來的,魏晉時已有中秋賞月的習俗,可能還沒有形成普遍的風尚。

  上述那些古老的節日和飲食,作為民族傳統幾乎都流傳下來,有的還被定為全國性的節日。一些節日飲食雖有變化,但也大同小異,變化不大。節令飲食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必將得到繼承、弘揚、光大。


羌族的傳統

  中國地域廣大,東西南北方的風土人情都大不一樣,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生活習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許多少數民族在飲食方面也極為特別。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 ...

臘月有什麼 進入臘月這幾種傳統美食要準備起來了

  雖然現在年味很淡了,但是過年依然是一件很讓人期待的事情。每到臘月,在外地工作的農村人都準備回家,而在農村的人則開始準備各種好吃的迎接風塵僕僕趕回來的親人。臘月裡農村美食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粥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除了臘八這個節日,讓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一碗臘八粥,臘八粥名義上要 ...

白露吃什麼傳統食物 白露節氣葷素齊全

  白露吃什麼傳統食物 白露節氣食俗葷素齊全   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湯   在浙江溫州等地,人們要過白露節。而在蒼南、平陽等地,人們會在白露這天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垠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吃了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什麼是“十樣白”呢?就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模、 ...

大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大暑時節南北方10大

  大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大暑時節南北方10大食俗   1、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2、煎青草豆腐 ...

寒露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露節氣我國南北方

  寒露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露節氣我國南北方食俗   南方吃花糕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南北方喝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 ...

雨水吃什麼傳統食物 雨水節氣當天的盤點

  雨水吃什麼傳統食物 雨水節氣當天的食俗盤點   1、吃罐罐肉   罐罐肉是傳統中國人在雨水節氣時必吃的一款食物,做法和紅燒肉類似,用罐子將肉裝盛起來,因為裡面放了糖或者鹽,所以會比較耐放,可以放較長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生,吃些罐罐肉可以為身體積蓄能量,適當食用對身體很有好處。   “罐罐肉”是用砂鍋燉一罐 ...

春節元宵節的習俗和

  春節的習俗有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的食俗有吃團圓飯,有為供奉財神而準備祭祀的魚,具體的食俗各地不一,每個菜品都具有特殊的含義。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