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習俗-壓歲錢史話

春節習俗-壓歲錢史話

  每逢春節,長者往往要給晚輩們壓歲錢,而且多用一些連號的新紙幣,這個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習俗緣由何在,為什麼要用連號的新紙幣,恐怕很少有人知曉。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日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於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用紙鈔後,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於晚輩,有a"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將連號錢作為壓歲錢賜於晚輩的緣由。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它預示著鎮歲、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長者對晚輩的美好祝願,這種錢往往比流通貨幣大,至今民間雖亦有出現,但由於它存世數量少,質地精良,做工精細,因此,深得藏家喜愛。

  來源:中國青年報網路版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三 送灶上天

  

  臘月二十三,俗稱 小年 ,傳說這日是 灶王爺上天 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 迎春日 。

  

  朱仙鎮木板年畫

  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同時,在某些地方還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不過筆者對此卻持懷疑態度,因為,古代男子在家中幾乎是不下櫥的,灶王爺天天在看著女士們下櫥做飯,男士們幾乎也見不到,上天后又怎麼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飯店之類的場所呢?

  小年 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間過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 接灶 、 接神 的儀式後,才能輪到祭拜祖宗。

  灶王爺的由來:據一些史料記敘,在我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就有 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 五祀 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此有著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淮南子》說,黃帝、炎帝 死作灶神 ,職司人間善惡。據古籍《禮記 禮器》孔穎達疏: 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莊子.達生》記載: 灶有髻。 司馬彪註釋說: 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 燧人氏 ;或說是神農氏的 火官 ;或說是 黃帝作灶 的 蘇吉利 ;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據說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後來我國道教的《經說》上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山西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一是: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

  其二是: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樂。

  晉北地區流傳的歌謠是: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區的歌謠則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 送灶 或 辭灶 。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 醉司令 ,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 吃了人家的嘴短 ,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 灶神 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 接灶 接神 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說法。

  送走 灶神 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 掛影 。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為了除舊迎新,我國民間還有在小年 掃塵 的習俗。林希介紹說,掃塵主要是將所有的房間徹底清掃一遍,老百姓稱之為 掃塵 撣塵 。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俱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乾淨、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小年除祭灶習俗外,還有掃塵、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們大多講究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某些地區還吃各種糕類和蕎麵;南方的人們大多吃年糕類的食品。晉東南地區,還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 。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又曰: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的習俗。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 關東糖 ,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 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而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 面花 ,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幹。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於春節,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日,後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後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春節習俗-鞭炮的來歷

  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 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 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 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 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 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 而出,臊皆 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 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 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 逐漸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 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來源:黃驊呂橋一中網


春節習俗拜年的由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 ...

春節習俗領取壓歲錢

  小時候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於拿到壓歲錢了。每每拿到壓歲錢都特別興奮,是去買鞭炮呢?還是買好吃的呢?從來沒想過會去買學習用品。想想這些都好令人懷念,相信您也有一樣的經歷吧。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兩府男婦小廝丫環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散押歲錢、荷花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來”。(《紅樓夢》53回)。又名壓 ...

春節習俗-壓歲錢的意義

  每年過年對小朋友來說最高興的就是長輩們給他們發壓歲錢了,那發壓歲錢的意義是什麼?   壓歲錢的意義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開啟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 ...

各地春節習俗——天津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 ...

各地春節習俗——臺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 ...

各地春節習俗——山東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 ...

各地春節習俗——廣東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