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晏子的故事

晏子的故事

  1、《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了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著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著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了一會,景公說道:“真是奇怪,下了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

  晏子:“我聽別人說,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著,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了。”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了。”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臺,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後,又想要造鐘。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了高臺,現在卻又想造鐘,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停止了造鐘的想法。

  2、《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裡,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著馬車前來。景公說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說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

  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

  3、《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裡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

  晏子則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透過各方面的支援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是什麼樣的人

  晏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矮小的缺陷,言語中充滿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著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罪。

晏子諫景公翻譯

  1、翻譯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下雪下了幾天不放晴。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臺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幾天,但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說:“說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於是命人發放皮衣、發放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2、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飢寒者。令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裡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的勸諫為什麼會成功

  1、首先他是從對方的需求點來入手,曉之以情動之以禮。   2、其次晏子當時已經屬於名相,而且齊景公前期還是比較開明的。   3、再者春秋時代勸諫之風盛行。   4、晏子與齊景公的對話宣揚了晏子愛民的民本思想,並勸喻了當代君王齊景公要為民著想,使國家更強盛。 ...

春秋翻譯

  1、翻譯: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要趕他走。左右的人勸說:高繚侍奉您三年了,不給他爵位還趕他走,於道理不合。晏子說:我是一個沒有才能的人,要反覆錘鍊才能成材。現在這個人跟隨我三年,卻沒有指出過我的過失,這是我要趕他走的原因。   2、原文:高繚仕於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 ...

使楚的使是什麼意思

  1、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後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2、晏子使楚原文   (1)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 ...

使楚過王而行而的意思

  連詞,表順承,不譯,《晏子使楚》講述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

是一個什麼樣的

  晏子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並且有政治遠見和優秀的外交才能,晏子作風樸素,並且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晏子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蒐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

使楚楚王的形象

  楚王善於使心計,仗勢欺人,傲慢無禮,自作聰明,目中無人,但以大局為重,敢於承認錯誤,懂得欣賞人才;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 ...

是哪國人

  晏子,名嬰,字仲,諡號“平”,夷維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