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普米族--簡+介

普米族--簡 介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佈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他們一般使用漢字。“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這裡森林環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長飼養家畜和放牧,畜牧業發達。狩獵常常是男子的集體活動,獵物實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區出產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藥材、野藤等,很有開發前景。

中華民族: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大力發展農、副業基礎上,發展了鉛礦、鹽礦、鐵工廠等工業企業,建造了發電站。

  習俗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有親友、客人來訪,必請上坐,先奉上酥油茶、炒麵、水果,主人要頻頻向客人敬酒,客人離去時,主人要送“四色禮”,即一支雞腿、一塊豬膘肉、一瓶茶葉、一瓶蘇里瑪酒,這是普米人贈給貴客最好的禮物。

  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準揹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婚俗普米族人好定婚,雙方喝完定親酒之後,男方要殺豬殺雞,託媒人把豬心作為禮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殺豬並將兩家的豬心都切成兩半,分成兩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帶回,表示“永結同心”,在男方迎親時還要請歌手唱歌,新娘到男家後,主人認為參加喜慶的人吃的肉越多,喝的酒越多,才算婚禮辦得周全。女方也要宴請親友兩三天,費用多由男方負擔。婚禮時十分隆重,還要對歌。

  食俗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並用核桃、麻籽、蘇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製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番茄等。

  節慶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大過年即春節,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飯。節日期間,有互送禮物的習慣,所送的禮品多是自家作的油煎粑粑、臘肉條等食物。其他一些節日,除必備傳統風味食品如粑粑、酒、肉外,還要加上應時的食品。如清明節的涼拌冷菜;立夏的辣蒜醃肉;火把節的餌塊和水豆腐;嘗新節的新米和蕎麥粑等。

  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有的在農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屆時每兩戶獻一頭牛,一戶獻一隻羊(以白羊為貴)。祭日當天的拂曉,先把屠宰的牛、羊頭蹄心肝供奉諸路天神之前,日出後,開始誦經,祭典有時持續三個月,現已不多見。

拉祜族--簡 介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已發展到地方經濟;有的儲存著土司制度的殘餘;瀾滄西南部,孟連、滄源,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領主所統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殘餘。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絃”。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鍊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德昂--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景頗、傈僳、佤、漢等民族交錯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有三種方言,不少人通曉傣語、 ...

基諾--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勐旺、勐養、橄欖壩、大渡崗和勐臘縣的象明、勐侖等地。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申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 ...

東鄉--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蘭州、定西和寧夏、新疆等地。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地區的東鄉而得名。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們自稱“撒爾塔”,意思是“中亞信伊斯蘭教 ...

保安--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   保安族地區位於甘肅西南部,東南與臨夏縣接壤,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毗鄰,北與青海民和縣隔河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在這巍峨的積石山下,黃河上游之濱,水草肥美, ...

裕固--

       裕固族,現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裕固族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有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畜牧業得到較大發展,現在自治縣已成為甘肅省重要畜牧業基地之一。自治縣還建有牧場和養鹿場,產有鹿茸、麝香、熊膽等珍貴藥材 ...

烏孜別克--

  烏孜別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一個少數民族。現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

柯爾克孜--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