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潘家書》對諸第的期望是:“做智慧父母,做孝順子女,做榜樣兄長”。《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慈禧不殺曾國藩是因為投鼠忌器,當時慈禧透過以漢治漢,利用漢族地方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是也為晚清滅亡埋下了伏筆,漢人逐漸掌握軍權,滿清貴族逐漸走向沒落。
因為當時袁世凱首鼠兩端,勾結革命黨,而曾國藩忠心耿耿,曾國藩借丁憂之名棄職回家,是為了發洩對官場結黨欺壓的不滿,不是跟皇帝過不去,曾國藩晚年跟慈禧辭職是因為湘軍暮氣已沉,很難有很大作為,但是曾經曾國藩忠心耿耿,為了不失去民心,所以慈禧不殺曾國潘。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1853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同治帝,晉封懿妃,1857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曾國潘講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務。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在江西戰場打拼時寫給哥哥曾國藩的信中有這樣的話“仰鼻息於傀儡羶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表露出對江西官場吏治糜爛、汙穢不堪的厭惡,引發了曾國藩對弟弟與江西官紳決裂的擔憂。故有以下教誨“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兄之短處在此,屢次諄教弟亦在此 ...
1、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
3、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用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4、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5、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6、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
7、揚善於公庭 ...
1、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
2、小仁者,大仁之賊。
3、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
4、女相妒於室,士相妒於朝,古今通患也。若無貪榮擅寵之心,何嫉妒之有?
5、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6、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7、自其外者學之而得於內者謂之明 ...
次青指李元度,雪琴指彭玉麟。
李元度:湖南平江縣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號天嶽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學者。生於道光元年,四歲喪父,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三年以舉人官黔陽縣教諭。
彭玉麟: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湘軍水師建立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 ...
歷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部分論者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並有與之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那麼早期為孔子,中期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國藩。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曾國藩完全 ...
曾國藩第7次才考取到秀才,曾國藩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進入長沙嶽麓書院演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北京準備來年的會試。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 ...
王陽明與曾國藩對儒學的看法異同在於陽明學直接給你學習搭出框架,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走彎路,直接就能明白事理,但是其立意太高,所以有些事情不容易落實,就變得容易入歧途。而曾文正所屬的理學方法看似很笨,但是卻可以讓人每天不斷進步,所以不容易帶壞人。
心性學和理學都是新儒學的一部分,他們本不是對立關係。心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