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有關傳統節日的故事

有關傳統節日的故事

  元宵節的傳說:正月十五,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搜尋有關傳統節日的詩句

  1、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2、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4、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孟浩然《田家元日》

  5、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6、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7、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溫庭筠《清明日》

  8、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9、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10、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盧摯《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11、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2、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

  13、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李白《九日龍山飲》

  14、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李隆基《端午》

  15、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6、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8、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19、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寒食。——李甲《帝臺春·芳草碧色》

  20、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21、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王安石《壬辰寒食》

  2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3、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24、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5、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6、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2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舞獅子的由來

  舞獅子很多人都知道,但平時可能很少見得到,只有在元宵節或一些其他慶典場合才能見得到,那麼舞獅子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裡他的表演是出於什麼呢?有沒有同學知道呢?沒有的話沒關係,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舞獅子的傳說吧。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初期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後期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結束語】舞獅子既是一門舞蹈、同樣也是一門集武術、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有的舞獅隊伍中,既有男子也有女子醒獅隊後來還分出了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等。已然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踩高蹺的傳說

  踩高蹺很多人都知道,但平時可能很少見得到,只有在節日或一些其他場合才能見得到,那麼踩高蹺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裡他的表演是出於什麼呢?有沒有同學知道呢?沒有的話沒關係,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踩高蹺的傳說吧。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 ...

傳統節日故事之東北殺年豬習俗由來

  經常聽朋友說,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今天小編要給童鞋們說的也是豬,在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裡東北甚至好多地方都有殺年豬的習俗,那麼為什麼要殺年豬你們知道嗎?不知道的話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豬是東北農村飼養最普遍的家畜。考古學家們發現,至少在二三千年前,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原始部族,就已有了很發達的養 ...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的來歷故事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旦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新年,即公曆1月1日。元旦是中國法定節假日,在每年公曆一月一日。元旦節放假一天。元旦由來: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 ...

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名言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傳統節日有哪些故事

  清明節:清明節,祭祀和掃墓的重要節日。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名臣義士介子推,下令在冬至後第105天禁止生火,吃冷食,也就是寒食節。後來清明節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保留了祭祀、踏青、盪鞦韆、郊遊等習俗。   端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眼見國破家亡卻無力迴天,憤而投江,百姓聽聞紛紛乘舟救助,卻未見屈原屍 ...

十五夜望月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

  十五夜望月與中秋節有關,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 ...

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格言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