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搗衣

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搗衣

  朝鮮族文化大家瞭解多少呢?朝鮮族習俗形式多樣,但最有趣的就是搗衣。搗衣?就是拿著棒槌捶打衣服,可能你覺得這沒什麼有趣的,但當你聽到搗衣發出的聲音,你就會不知不覺走進哪種意境,那麼,大家就隨小編去看看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搗衣吧。

  搗衣是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每年的仲秋時節,朝鮮族婦女都要拆洗衣服被褥,進行漿洗晾曬,待衣物半乾後,將其疊成長方形放在砧板上棰打,這就是搗衣。

  搗衣有兩點好處,一是搗後的衣物平整、光潔;二是再洗時易於清除衣物表面的汙垢,因為衣物帶漿進行捶打後,一般的油垢多浮在衣物的表面,滲不進纖維裡。

  搗衣用的砧板是用約50釐米長、22釐米寬、17釐米厚的硬木或石頭做成。砧面磨得光滑潔淨,為了減輕重量而在砧底橫豎挖出寬槽。捶打用的棒槌類似洗衣棒,用硬木製作而成,磨得十分光滑。

  搗衣的形式多樣,可以對坐交叉捶打,也可以一人拿一棒或雙手各拿一棒捶打。每當少婦、少女對坐捶打時,通常表現出捶打的藝術和勞作的樂趣,或慢或快,或輕或重,如鼓手擊鼓,棒槌聲和清脆的笑聲此起彼伏,宛如一首清新明快的協奏曲。

  您可能還會喜歡:

  揭秘:歷史悠久的哈薩克醫學

  哈薩克族曲藝形式的一種:鐵耳麥

  哈薩克族曲藝文化的珍珠:鐵耳麥

  多姿多彩的哈薩克民間舞蹈與民間樂器

朝鮮族特有的禮儀:回婚禮

  朝鮮是個注重禮儀的民族,重視禮儀是朝鮮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回婚禮”則是朝鮮族特有的禮儀,是朝鮮人民的家庭節日。“回婚禮”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舉行的,它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符合這些要求才能舉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朝鮮族特有的禮儀“回婚禮”。

  回婚禮是朝鮮族慶賀60週歲的祝壽活動,回婚禮是結婚60週年時舉辦的慶典禮儀,現在有的地方將回婚禮納入回甲節共同慶祝。它既儲存了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又融進了新時代的文化內容。它歌頌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尊老敬老、夫妻恩愛,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禮”,亦稱“歸婚節”,即為紀念結婚60週年而舉行的一場盛大的典禮。

  舉行回婚禮的人婚齡必須達到60週年,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禮。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禮,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而且要想舉行回婚禮必須做到夫妻忠於愛情、健康長壽、家庭和睦、子孫安康而且遵紀守法。因而可以說回婚禮充分體現了“修齊治平”思想中的“齊家”思想,是充分體現儒家“齊家”觀念的現存的活標本。

  回婚禮是朝鮮族獨有的一種禮儀,也是朝鮮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禮儀之一,體現了族人對待愛情忠貞不渝的態度,是一種豐富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朝鮮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

  侗族文化歷史悠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侗族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是關於花炮節的故事。花炮節歌頌的是一種善良的傳統美德。侗族人民為了發揚與傳承這種精神文明,便有了今天的花炮節。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侗族花炮節吧。

  農曆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傳說很早以前有個侗家姑娘在河邊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條小花魚。一天,姑娘到河邊洗衣,看到龍王的女兒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並上前感謝姑娘的救命之恩。從此龍王的女兒常來人間娛樂,龍王知道後將她關了起來。侗家人便聚在江邊撒花以懷念龍女。久而久之,演變成花炮節。

  三月三日龍勝縣城,山道花香鳥語,姑娘小夥笑上眉梢,貨郎擔一路唱著歌,憧憬著今天的收穫。鎮上震天價響的鞭炮聲,嗩吶高奏、鑼鼓齊鳴,金童玉女、飄髯長者和神采飛揚的人群,簇擁著三個流光溢彩的花炮盒和燒豬、紅蛋、糯米酒等獎品。

  姑娘的銀項圈、銀耳環、銀頭簪,節日盛裝的花邊彩絲,展示著姑娘甜美的心願,後生哥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糖果最多,她就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這將使她永生難忘。

  花炮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繫上一個小鐵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時,鐵圈也被高高拋起。當鐵圈落地時,人們便按傳統比賽規則奔跑衝撞、爭搶鐵圈,場面異常火暴刺激,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

  比賽不限時,以將鐵圈交到指定地點的為勝方,三炮兩贏的一方獲得最後勝利。頭炮為丁炮,寓意人丁興旺;二炮為財炮,寓意財源廣進;三炮為貴炮,寓意加官晉爵。各地侗族都過花炮節,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農曆三月三的花炮節最具代表性。

  花炮節主要內容是搶花炮。花炮由一鐵筒製成,內裝火,炮口放一直徑四釐米、用絲線包紮的彩色鐵環,鐵炮放在鼓樓場中央,舉行簡單儀式後,即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鐵環飛向高空,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場上允許擠、搶、護、攔、傳,但不能有傷人動作。

  能夠將鐵環送上禮臺一方為勝。花炮一般一場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所以每一炮雙方都會拼命奪搶。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裡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搶花炮據說有數百年曆史了。

  您可能還會喜歡:

  解惑:布依族可以和漢族結婚嗎?

  民間文化達斡爾族斡包節

  解析:布依族圖騰的象徵意義

  有聲的文化,布依族銅鼓文化


古琴曲《

  《搗衣》,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秋涼時節,家家婦女都為親人趕製冬衣,為此需要搗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搗衣》。樂曲表現了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楊掄《太古遺音》分析其樂曲內容是:“始則感秋風而搗衣”,“繼則傷魚雁之杏然”,“終則飛夢魂於塞北”。 ...

中國傳統冠禮首服之一皮弁

  圖為朱元璋第十子、明魯荒王朱檀生前使用的皮弁   先人很重視冠帽的禮儀,將其尊稱為首服。皮弁就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以皮革為冠衣,冠上當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比如說天子以五采玉飾其縫中。《詩經·衛風·淇奧》也提到了這種裝飾:“充耳繡瑩,會弁如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為 ...

桃花源風俗風情古人遺風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裡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裡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 ...

桃花源風俗風情中秋賞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桃花源山青水秀,幽靜神秘,中秋之夜的月亮似乎比哪裡的都更大、更圓,更亮、更美。中秋賞月,也就成了這裡百姓的一大樂事。   桃花源的百姓中秋賞月有許多講究:一是全家人必須團聚在―起,只要能放下手頭事情的,都會緊趕慢趕地趕回家來。月亮是圓的,而且比一年中任何時候的月亮都更大更圓;月亮團圓, ...

桃花源風俗風情以石訂親

  桃源北邊一帶,風行以石訂親,這是桃源北路一種古老而樸實的訂親方式。   訂親發喜這一天,男方從頭到腳裝束一新,然後挑著的擔裝著稻草紙的笆簍到女方去送禮。女方全家經過對草紙一張一張地檢驗和評定,認定合格,才許訂親。作為定親禮品的這擔稻草紙必須是男方從頭到尾親自制作,中間絕不許外人幫助和代替。倘有違犯,日後查 ...

重慶風俗-涪陵踩池子

  涪陵:踩池子   “踩池子”是製做涪陵榨菜一種必不可少的勞動。艱辛和智慧釀出了涪陵榨菜那鮮、香、脆的獨特風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種工藝,唯有醃製時“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勞動。醃製榨菜時,在池內鋪上一層菜頭,拾在菜頭上灑上一定比例的食鹽,將菜和鹽踩得嚴嚴實實。一層一層地踩、一層一層地疊高,直到池滿,當地人叫 ...

山西特有的習俗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縣境內特有的習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