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東北二月二習俗,你知道哪些?

東北二月二習俗,你知道哪些?

  二月二是漢族著名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在每個小孩都會背誦的言語。

  對城市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東北二月二的習俗吧!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個漢族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起源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採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民諺裡的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著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在北京地區漢族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

  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裡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漢族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吃龍鱗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吃食多帶個“龍”字,如吃餃子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吃食“獨一份兒”:講究吃“煎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裡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裡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吃,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民間諺語

  關於二月二的漢族民間諺語還真不少:像“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再如”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還有”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其中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說:“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惠州人過年習俗,你知道哪些?

  過年的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貼對聯,團圓飯,傳送紅包,穿新衣,拜年等。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惠州人的春節都頗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對惠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惠州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吧!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神位安在灶臺的壁上,上貼大紅紙寫的“灶君之神位”幾個大字;兩旁有一副小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紅紙下有一小型香爐,是戶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過節拜祭時插香燭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過得去的人家還要買一對用金紙剪塑成、高約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兩邊,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輝。灶君坐鎮人間,受每家之香火亦負起保護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稟奏一家人的功與過。功大於過,天宮會賜福,反之會降災禍。這天一大早,人們就會買兩根帶蔗葉的甘蔗,以作天梯;還要買拜祭的雞、魚、豬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讓他吃飽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說吉利的話。民間傳說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個柑或大橘,兩片紅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說好話,又因他是粗人,故當晚又要到香燭店買刻印好的“奏歲”形如一紙報告書文。在寫好的“奏歲”文章的空白處填寫全家的門牌號碼、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對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脫衣服、說粗話等),請其原諒等字眼,摺好放入專門的信封(買“奏歲”時已備有)。

  拜祭時,用紙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給他去見玉帝時穿的新衣,與“奏歲”信,隨紙寶香燭一齊燒掉,燒完後將糖與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來享用。

  2、忙年關

  送灶後,人們便為過年而忙碌,俗稱“忙年關”。其做法大致有清潔掃除、自制油角年糕、買年貨、買年畫、貼春聯等。一般清潔的日期定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掃瓦面牆角,年廿七、廿八,將室內各物洗滌,擺放好,可有可無之物要除去或藏好。各應用物要放置規範美觀,隨後是全屋連同屋前後的地方都大掃大洗一遍,乾乾淨淨迎新年。

  過年,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所以過年前準備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須忙碌的。例如炸油角炸煎堆。惠州有句很流傳的歇後語:“年晚煎堆人人有份”。可見它在春節期間的普遍性,此外,還有炸糖環、蛋散等,特別糖環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勻後,靠民間的木刻印模印出來再放到油鍋去炸到金黃色,甜而酥香,很引人食慾。年廿四晚蒸糕,寓意新年“步步高昇”。不但有客家人喜歡的蝦米蘿蔔糕,還有馬蹄糕等,有的還蒸發糕、水。

  至於買年貨,除了購一些拜神用的紙寶、香燭、爆竹等物,津絲、池菇、冬姑、腐竹、魷魚、髮菜、蝦米等都是必需的。而過年要吃點“臘味”也是惠州人的習慣,“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皮、金銀潤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年貨,除了糖果之外還有小食,如“麻雀春”、花生糖,瓜子等。替小孩買新衣、新鞋是萬萬不能忘記的,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過年的標誌之一,即使窮人,借錢也要為小孩置套新衣鞋,而大人穿得舊些倒無所謂,吃的東西少些亦無妨。

  年畫、春聯,年廿九就要貼好,年畫主要是貼大廳或房間的牆上,年畫種類繁多,有歷史故事、戲曲、山水花鳥、人物等。有木版刻印也有機印,看各人喜歡而定,春聯貼在大門與房門兩側,灶君與地主神位也要貼新寫的大吉紅紙。自灶君上天日起,幾乎處處都有人寫與賣春聯,有用墨水寫,也有用金粉開膠水寫金字,其內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生意人家則多貼“恭喜發財”等。門神是守大門的,多是畫武將,兩人的面是相向的,但不能貼成面孔向外。惠州有句俗語“貼錯門神”大家有意見,不和好之意,就源於此。

  年廿九前,男人定要去理髮店理髮,女人也要洗淨頭髮。年廿九是市場、商店最忙的日子,一般年三十晚都停業迎新年,各人的購物都少不了的是:買一把帶根鬚的生菜和一根帶須帶葉的甘蔗,寓意“生財”“從頭髮到尾”。生意人家還特別要買條生鮮的大鯉魚寓意“生意興隆”;一般人家多買二條土鯪魚煎好上碟,放在米缸上,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這叫“責年”,責即壓的意思,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此外,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買盆年桔、臘梅,菊花之類點綴客廳迎春。

  團年飯是惠州人最看重的,也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大家忙了一年,難得人齊團聚,三牲與各式美味應有盡有,但最忌“炒魷魚”(意被人家辭工),因此絕對沒有炒魷魚這一味菜的。吃過年飯,小孩即洗好澡,滿街跑,顯示他們的新衣服;大人團團圍坐論生活、談人生,也要再環視全屋,看有無疏漏(即有無過年準備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大人要守歲,備好爆竹、香燭,零時差一分,即要燒爆竹。此時家家爆竹齊鳴,此起彼復,硝煙瀰漫紅紙飛揚,滿街紙屑(幸好此風俗近年已消除)。

  3、過大年

  大年初一,要吃素。有“初一吃素,相當一年吃素敬神之說”。初一大人小孩要給長輩拜年,老者要給晚輩派“利是”。有些年紀大的人沒結婚,他(她)也會得到”利是“,但不用派“利是”給其晚輩。初一的禁忌較多,主要有:不要掃地、不要打爛物品,見面要說吉利話等。萬一不小心打爛東西或吃飯時小孩子無意跌了筷子,也要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筷落(快樂)”;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即在旁說:“小孩子不知世界,莫怪”(小孩不懂世情,原諒他吧),以此趨吉避凶,是過年的特色,也是惠州人的聰慧。

  初一這天,惠州人舉家出動,到西湖、白鶴峰、東坡祠踏春,到元妙觀、準提閣許願還神、燒香,到處人山人海。

  初二又俗稱“開年”,主要是走親戚,要早起,其菜式也十分豐盛。初二後可免去過年禁忌,即掃地搞清潔、洗澡等。商家更習慣在這天擺酒席請員工吃飯;如要辭退工人,也是在這天提出,夾一塊雞肉到你碗中,再給你一包“利是”,即示意你已被辭退。

  過了年初五,年味已減。到初七,又稱人日,氣氛又回升,也是百姓傳說要出去遊玩避災難的日子。當日大家喜歡結伴到街上或本地景點郊遊,人人帶些小食品,隨處吃喝玩樂,倒也其樂陶陶。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鬧過元宵節,民間意義的春節才算結束,各行各業又開始辛勤勞作。元霄主要特點是當晚大擺花燈、擊鼓樂、大巡遊、舞龍舞鳳舞獅,還興高采烈猜燈謎。當晚,年青人最為高興,因為元宵節又稱中國的情人節。在“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一夜魚龍舞”的盛況中,年青人可以遊玩通宵,整夜不歸也不會被大人責備。

  四、舞龍

  惠州民間習慣在春節喜慶之時舞龍,年前多要到元妙觀“開眼”、搶青,而後正式舞龍,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臘月五日才結束,這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直至抗戰時期皆甚行。

  舞龍是中國民間傳統“耍龍燈”的一種,是春節時的一項傳統活動。舞龍始自何時,史載不詳,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而對龍崇拜和信仰的歷史則更為悠長。據記,我國漢代便有了龍舞,多為戲龍和舞龍。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夢梁錄》中記曰:“草傅成龍,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這就是一種舞龍。

  惠州民間的舞龍為典型的廣東風格,疑從廣佛地區或潮汕地區傳入。所舞的龍由自己扎造。以竹料為主骨作架,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紮好的龍,龍頭往往重達25公斤,龍身長13丈。舞龍時,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龍頭,十餘人舞龍身龍尾。動作包括行龍、穿龍架、跳龍門、打龍餅、臥龍待後有“獵龍公”和“派龍貼”。惠州舞龍不僅在中秋和春節等喜慶活動中出現。按以前的習慣,凡扎造好新龍之日,以及自然災害嚴重的時侯,都有舞龍的活動,前者為“成龍擇吉”,後者自然是“驅邪去災”了。

  據有關資料,惠州的舞龍活動,在明清時期及民國初年最為興盛,清末至民國初年,更發展為一種綜合性民間活動。除了舞龍外,往往伴以舞鳳、舞獅、舞鰲魚、舞雜水等。出龍時,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人)、鰲魚、鳳、獅、雜水(人扮的魚蝦蟹蚌等)為序,最後為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一路鼓樂不斷,龍飛鳳舞,穿街過巷,觀者如雲。舊時在惠州古城內凡一出龍,都是滿城轟動。有些老人,更是攜孫帶幼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意思是“望子成龍”,為惠州民間一俗。

  惠州民間傳統的舞龍活動皆不是官辦,多是一街一龍,由居民自發組織扎造和組織活動。在經濟不甚發達,居民多屬窮苦的狀況下,組織起規模如此大的舞龍活動,是令人驚歎的。此俗在廣東的佛山地區、潮汕地區均有表現,形式相近,但惠州民間舞龍的組織形式,舞龍時的“獵龍公”、“派龍貼”等,均頗有惠州地方特色。

  五、舞獅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

  中國不是獅的產地,故舞獅應該是舶來品。相傳漢代道教天師派鼻祖張天師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故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做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受民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據記,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就記曰:“西涼伎,假面鬍子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明清以後,逐步分成南北兩派,北派全身包裹,儼然真獅模樣;南派以廣東獅為主,一人舞獅頭,一人舞弊獅尾,舞獅者往往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主要顯示武功。

  惠州民間的舞獅當屬廣東獅,近現代在惠州流行的獅主要有4種,一是“大頭狗”,謂“大頭狗獅”;二是“麒麟”,謂“麒麟獅”;三是扁鼻獅;四是鬥牛獅;這4種獸類與西域傳入的獅子,在種類上已起了變化。已完全沒有了獅的影子了。4種獅中,”大頭狗“疑從開平、南雄、順德、中山等地傳入;“麒麟獅”屬客家獅,而“鬥牛”、“扁鼻”等獅種,以淡水、龍川等地居多。從一些資料看,惠州的土獅種應該是“大頭狗”和“麒麟”。

  惠州民間舞獅活動亦和舞龍有相同特點,均是自己扎造,平時以街(村)為單位自發組織獅隊。舊時在新獅扎造好後,往往到元妙觀點睛,謂“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春節期間是舞獅活動最多的時候。除此外,一些大戶在喜事及店鋪的開張之日,為“驅邪保安”,經常也請獅往舞。

  惠州民間舞獅的特點是,獅爺攜匣領路,繼而是獅子,之後是鑼鼓鑔鈸,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術隊殿後。

  舞獅的傳統動作有行進、瞌睡、抓癢、登高搶青、搶炮仗等。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聲鼓節奏。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獅隊則在家居中的門庭中舞耍,給戶人帶來吉祥好運,完後居民鞭炮相送。春節舞獅之習,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佛有三十二相,你知道是哪些嗎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傳承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了,從古至今,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關於佛教的習俗也是數不勝數,本期佛教文化帶你來看看佛的三十二相,信佛的人千萬別錯過咯。

  1、頂上肉髻相

  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自受持亦教人受持十善法而感得的殊勝相。

  2、眉間白毫相

  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稱為毫光、眉間光。是佛在因地時,見眾生修三學而稱揚讚歎,所感得之妙相。

  3、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是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憐愍愛護眾生如思一子而感得。又如視觀無量粒子如己子,救無量粒子。

  4、目色紺青相

  佛眼紺青,如青蓮花,猶黑中紅,碧眼方眸。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無量乞者病人佛菩薩所感得的勝相。

  5、兩頰隆滿相

  兩頰隆滿如獅子頰。見此相者,得除滅百劫生死之罪。

  6、常得上味相

  佛口常得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見眾生如一子,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滿足眾生之願的德相。

  7、舌廣而長相

  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髮際。是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得的勝相。現此相,可滅除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億諸佛菩薩授記。

  8、聲如梵王相

  佛清淨的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是由說實語、美語,制守一切惡言所感得的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9、四十牙齒相

  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是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所感得的勝相,常出清淨妙香。種無量語種,通無量眾生。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的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10、牙齒緊密相

  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近奈米而絕不容一毫米。是以十宇宙無量善法化益眾生,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得的勝相,表示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

  11、牙齒齊白相

  佛的牙齒顏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勝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的三毒;精通無量藝術,無量藝術才華。

  12、上身如獅相

  佛之上半身如獅子王,行住坐臥威容端嚴。是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行仁和,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13、身形端直相

  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為端直。是以施藥看病,持不殺、不盜戒,遠離憍慢所感,能令見聞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14、身廣長等相

  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15、身色金黃相

  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的妙金臺,是以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感得的勝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眾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

  16、身放光明相

  佛的身光四面各有一丈,任運可使普照三千世界。是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感得的勝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清明節習俗知道多少?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 ...

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知道哪些

  蛋白質是我們人體需要的物質。小朋友缺乏蛋白質,會影響生長髮育,大人缺乏蛋白質會影響身體健康,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證身體的蛋白質含量充足。本期健康飲食文化中,小編為大家帶來幾個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   1、牲畜的奶   像牛奶、羊奶、馬奶等這些都屬於牲畜的奶,這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 ...

含碘高的食物知道哪些

  碘在我們人體中,雖然含量很少,但是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元素。碘,主要是作用於甲狀腺,碘可以促使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那麼說到,含碘的食物,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我們常用的食鹽。那麼含碘高的食物還有什麼呢?本期健康飲食文化為大家解析。   紫菜   紫菜的含碘量非常高,可用於治療因缺碘引起的“甲狀腺腫大”,紫菜還有軟 ...

驚蟄吃梨是哪裡的習俗知道嗎?

  都說進入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但是由於氣候的影響,並不是一進入春天就開始回暖,在二十四節氣裡的劃分是當驚蟄節氣才開始復甦萬物,驚蟄就是驚動冬眠的動物們。在這時候還有吃梨的習俗,你知道這是哪流傳的嗎?   節氣的習俗:蘇北及山西一帶有驚蟄全家吃梨的習俗,並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 ...

佛教中不得不知的六大禮儀知道哪些

  去過寺廟中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佛教禮儀的重要性,對於門外漢來說,佛教禮儀都是一樣的,而對於真正瞭解或是有研究佛學的人來說,禮儀是有不同的,本期的佛教禮儀就帶你瞭解佛教中的六大禮儀,我們一起來學習下。   還想要了解》》合十問訊的學問   1、合十   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 ...

盤點菸檯曆史名人知道哪些

  煙臺是山東省最大的漁港,也是全國魅力城市,更是全國文明城市。煙臺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在這麼一個氣候宜人的城市裡。相信這裡的文化歷史名人一定不少吧。你知道煙臺文化中,有多少歷史名人嗎?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1、丘處機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棲霞市檳都里人。宋元時期道教 ...

濟寧標誌性建築知道哪些

  有句話這樣說的: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那就從城市的名片開始吧,而城市的名片有很多張,其中一張就是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可以說一個標誌性建築可以讓城市的名聲打響,也能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那麼,本期濟寧文化為你盤點濟寧的標誌性建築。   太白樓:   太白樓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位於濟寧市中區古運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