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東晉神通古寺++石塔石雕演繹隋唐佛門藝術

東晉神通古寺 石塔石雕演繹隋唐佛門藝術

  

  神通寺遺址位於濟南南部山區,原名郎公寺,始建於公元351年,至隋代,因隋文帝得神通感應,改名“神通寺”。

  僧朗是東晉時期的和尚,曾經師從於西域來的高僧佛圖澄。也許正是因為僧朗和其師傅一樣“碩學淵通”,所以他在駐錫山東之後,當即得到了統治者們的尊崇和重視,不但盤踞山東地區的南燕國主將其奉為神明,而且遠在江南的東晉皇帝,入主長安的前、後秦國王以及異域他邦的高麗、崑崙等國家元首等等,也無不奉金贈銀,支援其發展佛教事業。山東第一寺由此蜚聲中外,僧朗也被尊稱為朗公,其寺院也被呼為朗公寺,寺院的規模也因此而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中國東部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勝地。

  而朗公寺之所以又被喚作“神通寺”,這裡面還有其與隋文帝的一段淵源。相傳隋文帝楊堅夢中得佛祖點化,稱其母呂苦桃的族親在濟南郡,來此尋親,竟真找到了母親的侄子與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緣來源於佛”,便在開皇三年,以“通徵屢感”賜給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無邊”。此後,在皇帝、貴族的推崇下,此處香火愈加旺盛,而在隨後的千百年裡,寺廟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數個發展起伏,直至清末民初,遭戰火毀滅性破壞,這座古剎就此沒了蹤跡。

  如今的神通寺,雖經歷千年風雨,班駁的地寺院的輝煌壯麗,但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著熠熠光彩,向世人昭示著佛法的偉大與藝術的壯美。

  四門塔

  

  神通寺內有單層石塔一座,俗呼四門塔。四門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石塔,它的古樸簡潔、大方渾厚讓人稱歎。它不靠地基支撐,全靠塔心柱承重,卻異常堅固、千年不倒。塔身毫無花俏的裝點,牆體大面積的素白,卻顯得愈加莊重,毫不單調。塔的四門內各有一尊石佛,南面保生佛,北面微妙聲佛,東面阿閦佛,西面無量壽佛,均造型生動,神態親切,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手法的巧奪天工。

  四門塔高約13米,平面正方形,每邊長7.38米,四面闢門,中立方墩,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圓,額光平正,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的神情,似在向人娓娓說法。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另,該塔形制特別,當為塔之建築初傳入中國不久之實物。

  1972年對四門塔進行維修時在塔頂內部拆下的一塊拱面板上,發現刻有“大業七年造”的字樣,同時還在塔內發現一個舍利函,函內貯有隋代五銖錢。兩相印證,可知四門塔是一座隋代後期的建築物,建於大業七年。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約40公里的歷城區白虎山東麓。造像集中在南北長65、高8.5米的崖壁上,絕大部分為唐初雕造,個別為後世作品,儲存基本完好。現存小型洞窟6個、造像214尊、銘刻題記45處。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造像內容既有佛像,也有唐皇室成員,還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眾。雕琢均甚精湛、細膩、寫實,世俗化傾向較為明顯,為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佛像題材有倚坐佛像、結跏趺坐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等,最大高2.8米,小的僅數十釐米。唐皇室成員造像有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等,其中南平長公主造像,體態豐腴,面目圓潤,微微帶笑,溫雅敦厚,儼然一貴婦人氣派,為山東地區唐代造像的精品。此外,在10尊造像邊上刻有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等紀年題記,為研究唐代造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唐高祖武德二年,沙棟法師在神通寺西鄰的山崖上造就了第一尊佛像,開始了依山鑿崖的佛教功德。25年後,另一個叫明德的僧人繼踵而至,於貞觀十八年造石像兩軀,此後,明德法師又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再次造像。正是兩僧人的提倡,使神通寺遺址又增添了一處亮不可替代的風景:後來的善男信女,緊隨其後,把造像的面積擴而大之,形成山東地區最大的唐代摩崖造像。

  神通寺塔林

  

  神通寺塔林,又稱祖師林。現存宋、元、明各代高僧墓塔四十一座,包括密簷式、亭閣式、樓閣式、經幢式、鍾式、圓筒式、圓球式等,或精雕細琢,或粗獷豪放,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形制及塔身上所刻僧人之名號、年代與事蹟,為研究歷代古塔和神通寺歷史提供豐富素材,有人稱之為“塔的博覽會”。

  唐代殿堂臺基在塔林北,呈長方形,臺基上刻有浮雕伎樂人物,或手執簫、鼓、琵琶,或載歌載舞,形象栩栩如生。龍虎塔位於塔林南,三層束腰上精雕細刻著天王、雄獅、龍、虎及眾多人物,浮雕造型華美,令人驚豔。

  其中最著名的為闕形雙塔。據闕身上塔銘記載,系神通寺住持成公無為大師墓塔,建於明世宗嘉靖五年。全用石塊築成,下為石刻束腰須彌座,上刻牡丹、葵花、菊花等花草圖案;座上立長方體塔身,覆以石刻屋簷三重,歇山式,瓦櫳、斗拱、垂脊等,全採漢闕模式,既無塔剎,又無佛教影象,獨樹一格,與一般墓塔大異其趣。

求和佛門神通有關的小說

  1、《異世為僧》,作者:蕭舒;

  2、《大周皇族》,作者:皇甫奇;

  3、《天龍八部》,作者:金庸;

  4、《傲天絕色魔妃魅世妖瞳》,作者:季小陌;

  5、《劍鳴仙音》,作者:學步車手;

  6、《永恆仙尊》,作者:瘋子李;

  7、《逆世問仙》,作者:自由自在的海魚;

  8、《靈喚蒼穹》,作者:林光飛雨;

  9、《皇極天尊》,作者:海陳;

  10、《太古神王》,作者:淨無痕。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神樹·狐仙·烏鬼·鵲喜

  山川河流之外,動植物也是人們崇拜和祭祀的物件。張籍曾作《古樹》詩:“古樹枝柯少,枯來複幾春。露根堪繫馬,空腹定藏人。蠹節莓苔老,燒痕霹雷新。若當江浦上,行客祭為神。”[1]凡是古拙奇異的老樹,都有可能被當作祭拜的物件,成為神樹。

  王建在《神樹詞》中;描寫了一個普通農家對院落中的海棠樹的崇拜:“我家家西老棠樹,須晴即晴雨即雨。四時八節上杯盤,願神莫離神處所。男不著丁女在舍,官事上下無言語。老身長健樹婆婆,萬歲千年作神主。”[2]這戶人家每年四時八節都要為老棠樹上供,棠樹有靈,祈晴即晴,禱雨即雨,農家希望依附在棠樹上的神靈不要離開,保佑閤家男女平安,官衙不要來找麻煩。

  據說在江南的山裡,有一種“楓木人”,“於楓樹下生,似人形,長三四尺,夜雷雨,即長與樹齊,見人即縮依舊。”這種楓木人特別奇異,“旱時欲雨,以竹束其頭,楔之即雨。”人們將楓木人取來作式盤,式佔特別靈驗,這種式盤叫做“楓木棗地”[3]。這時還有崇拜紫荊樹的風俗,將紫荊樹稱為“紫相公”,這種神“主一方菜蔬之屬”,如果種蔬菜的人家虔誠祭祀,則可“年年獲收”[4]。

  在動物崇拜中,在當時最為普遍,對後代影響最大的,當局對狐仙的祟拜。據記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5]在《任氏傳》中,狐仙不但利用法術幫助韋金追求到美女,而且能幫他經商營利[6]。唐將賀蘭進明家的野狐,將各種物品弄回家中,“家人有就求漆背金花鏡者,人人家偷鏡掛項,緣牆行,為主人家擊殺。”袁嘉祚宅中的老狐能預知休咎,並能預知主人歷任官職[7]。類似這些記載都可幫助瞭解當時“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思”的風俗。

  與其他役使鬼神的法術相似,這時的術士也可以透過法術來“役使”狐仙。據稱,唐初侍御史王義方去職之後,在魏州(治貴鄉縣,今河北大名東北)以講授為業。鄉人郭無為有役使野狐的法術,“教義方使野狐。義方雖呼得之,不伏使,卻被群狐競來惱,每擲磚瓦以擊義方。或正誦讀,即裂其書碎。聞空中有聲雲:‘有何神術,而欲使我乎!’義方競不能禁止,無何而卒。”[8]法術不精,反而自取其辱。

  禽鳥也會成為人們崇拜的物件。唐朝末年,義勝軍節度使董昌欲自立為帝,謀士倪德儒對董昌說:“鹹通(公元860—873年)末,《越中秘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公元881—885年)時,鳥見吳越,四日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把以攘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董昌大喜,於是在乾寧二年(公元895年)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建元天冊。”[9]從這段記載可知,當時吳越一帶確實是以這種“羅平鳥”為崇拜物件,“祀以攘難”,而董昌則利用民間信仰,來為自己稱帝制造輿論。

  在嶺南地區,以鵂鶹(即貓頭鷹)為不祥之鳥。認為這種鳥晝伏夜出,是“鬼車之屬”。“或好食人爪甲,則知吉凶,兇者輒鳴於屋上,其將有咎耳。故人除指甲,埋之戶內,蓋忌此也。”除了預知吉凶之外,鵂鶹又名夜行遊女,能“與嬰兒作祟”,所以人們在晚上都不將嬰兒的衣物放在露天,以防中祟[10]。

  這時南方還盛行拜烏的風俗。杜甫在夔州時,作詩描述當地風俗稱:“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11]元稹在江陵時作詩摹狀南方風俗,也有“病賽烏稱鬼”的描寫,並解釋稱“南人染病,競賽烏鬼”[12]。所謂“養烏鬼”或“賽烏鬼”。就是指南方民間盛行的烏崇拜風俗。

  事烏人家,將烏作為家神奉祀。元稹詩“鄉味尤珍蛤,家神愛事烏”就是指此。[13]

  據說,三國魏何晏在獄中時,有兩隻烏落在屋頂上,女兒說:“烏有喜聲,父必免。”何晏果然被釋。[14]又有一種傳說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被廢,“妓妾夜聞烏啼,扣齋閣雲:‘明日應有赦。’”[15]烏的這種祥瑞之鳥的形象,也留傳到了唐朝。皇甫冉詩“香象隨僧久,祥烏報客先。”[16]錢起“飛上危檣立,啼烏報好音。”[17]都是其例。但是在這一時期,報道喜訊的祥鳥主要並不是烏,而是鵲。有一則故事稱,孔溫裕因進言被貶為郴州司馬,得到堂兄的書信,告訴他有訊息要調他回京任職,引領仁候,但遲遲不見正式救書。一天,忽然有喜鵲落在了庭院裡,“直若語狀”。小孫兒“拜且祝雲:‘願早得官。’鵲既飛去,墜下方寸紙,有‘補闕’二字。”沒過幾天,果然調任補闕[18]。這時人們以喜鵲的鳴叫聲為喜慶的徵兆,稱為“靈鵲報喜”[19]。

  喜鵲還能報道遠方親人歸來的喜訊。“神鵲神鵲好言語,行人早回多利賂。我今庭中栽好樹,與汝作巢當報汝。”[20]人們祝禱喜鵲帶來行人平安歸來的訊息,並許願栽樹築巢,作為報答。“烏鵲語千回,黃昏不見來。漫教脂粉匣,閉了又重開。“[21]喜鵲已經嘰嘰喳喳地叫了許多遍,開鏡理妝,倚門遠望,心上人卻還是不見蹤影。李紳也以喜鵲報歸來描寫遠方遊于思鄉的心緒,“雒陽城見梅迎雪,魚口橋逢雪送梅。劍水寺前芳草合,鏡湖亭上野花開。江鴻斷續翻雲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潛聽喜鵲望歸來。”[22]芳草離離,野花點點,寒食已經快到了,家鄉的親人必定在祈祝喜鵲帶去遊子歸來的訊息。


張衛健個人簡介,張衛健老婆,張衛健隋唐英雄,張衛健電影全集

  張衛健,1965年2月8日出生於香港,籍貫上海。香港著名男歌手和演員。最初憑藉韋小寶、不懂、孫悟空等古靈精怪的形象為人們熟知,在表演方面的天賦征服了許多觀眾。然而他進入娛樂圈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當歌手,1991年首次擔綱出演《老友鬼鬼》便一炮走紅,之後由香港華納唱片公司推出的首張個人粵語專輯《真真假假》也登上 ...

白冰個人資料,白冰隋唐演義,白冰演過的電視劇

  白冰,大陸新生代女演員。出生於陝西西安,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大二時參加央視夢想中國後簽約英皇娛樂,從而踏入了演藝圈。2007年,在電影《愛情來電轉駁》中嶄露頭角。在“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活動中獲得亞軍,從而擔任《新版紅樓夢》中成年薛寶釵一角。2010年,在央視大劇《神話》中出演女主角玉漱公主而人氣高漲。主 ...

創世界紀錄 隋唐“銅鏡王”112萬元人民幣成交

  中國嘉德2009春季拍賣會正在進行,在日前舉辦的銅鏡專場中,第4859號拍品一面隋唐 十二生肖四神鏡 以112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創出銅鏡新世界紀錄,成為新的 銅鏡王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郵品錢幣部總經理郭學廣先生表示: 此枚銅鏡無論是品種、品相、檔次,均為銅鏡中的佼佼者,創出紀錄,實至名歸。    ...

莆田明代石塔雁陣塔重建 20名老人當義工

     屹立在莆田涵江區雁陣山上的明代石塔雁陣塔,百年來為往來的航船照明護航。抗戰年代,由於目標明顯,石塔被炸燬。從此,重建雁陣塔成為涵江鰲山村幾代人的心願。幾年前,村裡20位老人成立建塔理事會,他們籌款集資,去年終於把建塔提上日程。時隔一年,新塔即將完工,可老人們卻有可能背上鉅債。   ·   沿著彎曲的 ...

泰順廊橋 演繹令人魂斷千年遺夢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國阿華麥迪遜的廊橋,但我們自己的國家,在浙江南一個叫泰順的地方,有更美更精緻更豐富的廊橋,這個可能就不是為每個人所知了。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 ...

越南美女演繹國服奧黛的萬千風情

  奧黛(Ao Dai),是越南的國服。“ao”源於漢語“襖”,在現代越語裡“ao”則指遮蓋頸部以下的服飾,而“dai”的意思是“長”。   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類似中國旗袍,胸袖剪裁非常合身,突顯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而兩側開高叉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裙襬隨風飄逸,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 ...

隋唐五代的服飾

   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 ...